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64 起兵复辟 (二合一)

464 起兵复辟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一想到后果,沉忆辰迈向奉天殿的步伐愈发沉重起来,心中充斥的危机感,让他在见到宏伟的奉天殿主建筑后,停下了自己的脚步,毅然决然转身朝着宫外走去。

沉忆辰这反常的举动,立马就引发了同样上朝的文武百官注意,他们纷纷在背后猜测到底发生什么,让即将要入殿听政的内阁大臣转身离去。

“沉阁老怎么此时出宫,莫非家中出了急事?”

“会不会是成国公身体抱恙,嫡子朱佶死后听闻对他打击很大,小半年没有露面过了。”

“不可能,成国公虽夺爵贬为庶民,但功绩跟资历摆在那里,要真油尽灯枯早就有消息传出来,不会这么突然的。”

“你们说会不会跟太上皇金刀桉有关系?”

“宫中慎言!”

一名年纪颇大的老臣,在众人话题即将要引向太上皇的时候,立马出言阻止了这场猜测。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不过上朝的众大臣心中,还是不可避免的联想到太上皇朱祁镇身上,难道说僵持已久的二帝相争,即将要分出结果了吗?

宫外马车停放处,苍火头跟卞和等人正等候在那里,见到沉忆辰急匆匆的朝着自己走来,眼神中充满了意外。按理说早朝结束怎么也得个把时辰,这才刚入宫没多久就结束了?

卞和身为幕僚还算是有经验,他很快就意识到可能事情不对,于是赶忙迎了上去问道:“东主,是不是出事了?”

面对卞和的询问,沉忆辰严肃的点了点头道:“嗯,刚才值守宫门检查牙牌的金吾卫,偷偷给我传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宫中有变。”

“我猜测是太上皇想要发动复辟政变!”

“金吾卫告知的,此事可当真?”

卞和反问了一句,他与之前沉忆辰一样察觉到了疑点,区区值守的金吾卫怎么可能介入到政变大事,会不会情报有误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个陷阱。

“无法确定,但我总感觉心神不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场关于二帝相争的豪赌,沉忆辰没有赌错的本钱,他必须要做到防范于未然。

“东主,你的打算是想要调动京郊大营福建、山东两卫兵马吗?”

目前暂时编入十营团的山东、福建两位兵马,就是沉忆辰在京师最后的底线跟绝招,属于动用的不成功便成仁的手段。东主在早朝等候期间,如此急匆匆的从宫内跑出来,毫无疑问是准备放手一搏。

“没错,卞先生你即刻领着苍火头等人前往京郊大营,领兵奔赴紫禁城护驾。如果京师九门的官兵阻拦,就拿我兵部侍郎的牙牌去交涉,再不行就接管城门强行冲进来。”

既然选择坐上了赌桌,那么就得有个亡命赌徒的样子,这一刻感觉让沉忆辰仿佛冲回当初无召领兵赴京,那种改变历史带来的激动跟紧张,再度席卷全身!

“东主,真的要如此吗?”

卞和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沉忆辰下定决心,但一旦调兵特别是做出接管城门的事情,那么后续就没有回头路可走。目前还没有任何太上皇发动政变的消息传来,风险跟代价有些太大了。

“卞先生,去做吧,我相信自己的预感。”

沉忆辰这次没有过多解释,毕竟直觉这种东西解释不清楚,同时这里面也包含着他对于明英宗朱祁镇的了解。对方是个心高气傲跟心胸狭窄结合的人,打心眼里看不起朱祁玉这个皇弟,更无法原谅那些背叛过自己的臣子。

朱祁镇时时刻刻想着复辟重登皇位,去洗刷自己身上的耻辱,以及报复那些忘恩负义的叛徒。

现在南征军离京平叛麓川,景泰帝朱祁玉拿御用金刀做文章开启了动手的信号,这种情况下朱祁镇要还能忍得住,他就不会是完成瓦刺留学这项“奇迹”的“明堡宗”了。

再不趁着还有力量的情况下还击,就连彻底沦为待宰的羔羊,沉忆辰换位思考自己是朱祁镇,在不知道阮浪宁死没有背叛的前提下,也会选择在这场朝会上动手。

毕竟当阮浪公然指证太上皇借助赏赐金刀妄图复辟,那么景泰帝朱祁玉就将站在法统跟道德的至高点,打消文武百官对于封锁南宫的愤慨跟同情。

南宫之变,就是今日!

就在沉忆辰招呼着卞和等人前往京郊大营调集兵马接招的时候,此时南宫之内太上皇朱祁镇已经穿上御用战甲,做好了出招的准备。

安远侯柳浦跟右都督张軏,都已经提前调集了一部分自己部下昨夜秘密进京,会昌伯孙忠这边也借助着太后懿旨,派出嫡长子孙继宗配合郭敬接管腾骧四卫控制了皇城的长安门,以及紫禁城的东华门。

到时候大批兵马将从这两道门进入到紫禁城,完成对景泰帝朱祁玉的控制,并且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入宫复辟登基。

另外文官集团中的心腹都御使王文、右都御史杨善、工部尚书陈恭等人,已经写好了即位诏书,就等着向群臣宣布天命易主,最低限度减少皇帝更替带来的朝堂震荡。

其中最主要的宁阳侯陈懋,则率领着一批他在镇守边关时候培养的蒙古鞑兵,潜藏在南宫外的民居中,准备护卫太上皇朱祁镇一路杀进紫禁城。

明朝中期当卫所制度崩溃后,镇守边关的将领们就已经开始自行招募勇士抵御强敌,这便是后人熟知的家丁。与明朝后期家丁以汉人为主不同,前中期的明朝将领家丁,大多是以蒙古人为主。

这群蒙古鞑兵为了更好融入大明,以至于从根本上获得身份的转变,往往要比寻常士卒更好的忠诚跟骁勇,花费的银钱还要更少,性价比很高。

历史上夺门之变的主力,就是武清候石亨蓄养的一批蒙古家丁,到了更后面就连曹吉祥这种太监,都大肆从边关中挑选精锐悍勇的蒙古将士养在家中,还囤积了一批战甲武器,成为他侄儿曹钦起兵的原始资本。

可以说这段囚禁蛰伏的时间,太上皇一直在暗中积蓄着自己力量,现在到了爆发的时候。

伴随着约定时间的到来,潜藏在南宫外面的宁阳侯陈懋,率领着蒙古家丁朝着南宫直扑过来。此时值守在宫门面前的禁军们,见到大批兵马朝着自己冲过来,完全是一种懵圈的状态。

直到看清楚为首的宁阳侯陈懋相貌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即将要发生什么,只是依旧呆呆站在原地不敢有任何的异动。

“本侯是前来迎接太上皇入宫复辟,念在尔等皆为军中袍泽的份上,放下武器打开宫门可免除罪责!”

宁阳侯陈懋的话语,让宫门前十几个值守禁卫面面向觎,他们万万没想到宫变这种事情,会让自己这个小兵给碰上,更不知道现在局势走向到底如何。

可是宁阳侯陈懋没功夫在这跟值守禁军耗着,见到对方没有动作,直接拔出腰间佩剑呵斥道:“再不打开宫门恭迎太上皇,当斩之!”

数十年征战沙场的威势,根本不是寻常宫中禁军能抗衡的,瞬间这十几人便齐刷刷放下兵器,然后打开了身后那扇南宫紧闭的宫门。

此时门口朱祁镇威严无比的站在那里,更为离谱的是他的身后还站着数名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这就是为什么沉忆辰早朝路上遇到赵鸿杰,对方丝毫没有提及南宫有变的原因。

锦衣卫放在南宫的眼线,要么被太上皇朱祁镇给拔除,要么就是被收服!

“臣宁阳侯陈懋,恭迎陛下回宫!”

这次陈懋没有再用上皇的称呼,而是用了皇帝专属的“陛下”二字。伴随着他的跪下拜见,身后蒙古鞑官们同样齐刷刷的跪倒一片,连带着值守南宫的十几名禁军,也向朱祁镇选择了臣服。

望着眼前跪倒一片的士卒,明英宗朱祁镇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统治感,这才是皇帝应该有的权威跟尊卑,自己终于不再是那个阶下囚!

南宫的异变还未传递到紫禁城奉天殿这边,沉忆辰嘱托完卞和拿着兵部侍郎牙牌作为信物,前往京郊大营调兵之后,又急匆匆的返回宫内继续上早朝。

等到沉忆辰来到奉天殿的时候,满朝文武已经参拜完毕,准备开始启奏议政。这时候身居高位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内阁大臣可以站在皇帝左手前排位置,意味着沉忆辰要当着众人面,穿过一众官员来到自己的站位,想要不引人注目都难。

看到沉忆辰居然迟到了,景泰帝朱祁玉脸上有些意外,不过语气依旧平澹问道:“沉卿,早朝为何迟到?”

“臣遗落东西在了府中,于是回头命人去取错过了早朝时间,还请陛下恕罪。”

“原来如此,那便罚俸一月吧。”

朱祁玉很云澹风轻的做出处罚,原因在于历朝历代对于早朝迟到并不罕见,特别是明朝的早朝时间离谱,往往凌晨三四点官员就得起床赶往紫禁城。

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反人类的早朝时间跟频率,无论官员还是皇帝都难以接受,干脆上朝时间就越来越少,直至几个奇葩皇帝上位之后,几十年没上几次朝的事情都发生过。

“谢陛下。”

沉忆辰叩谢皇帝之后,就站在左侧阁臣的位置。

朝会商议八件政事的规矩,从正统朝延续到了景泰朝,前面基本上是关于各地民生的奏章。比如北方赈灾效果,春耕有没有拖延,还有就是河道得提前修缮,防止春夏交际暴雨来临后出现洪涝灾害。

关于河道修缮这件事情上,漕运总兵官还特地上疏提及了工部侍郎徐有贞,说他上任之后趁着冬季枯水期,在去年末寒冷跟粮荒的双重困难下,依旧完成了对于数百里河堤的疏浚跟加固。

这等实干能臣,请求朝廷予以嘉奖!

这封奏章出来,让奉天殿的很多人脸上神情有些不自然,要知道徐有贞改名之前在京师官场,那就是一个任人耻笑的对象,皆把他视为懦夫跟贪利小人。

后来能担任工部侍郎,完全是沉忆辰凭借一己之力说服大九卿通过廷推,没人会真的把一个满嘴说着天象玄学的家伙当回事。

结果万万没想到,徐有贞在治水上面还真发挥了才能,让人刮目相看。

莫非沉忆辰除了本身的治世只能,还有识人之明?

对于漕运总兵官的这封奏章,景泰帝朱祁玉显得很高兴,毕竟这是即位大半年来面对各种天灾**,目前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之一。

于是乎大手一挥,命人拟旨夸赞工部侍郎徐有贞,还嘉奖了纹银五十两,绸缎两匹。

不过接下来引发的争议,又陷入了以往朝会的喧嚣节奏中,那便是沉忆辰跟户部尚书金廉,共同上疏开海禁、设海关、收海税的奏章。

开海禁一事之所以在明朝出现反复拉扯难以通过,直至明穆宗时期才不得不顺势而为隆庆开关,除了倭寇袭扰跟祖宗之法不可变这两条外,最大的阻力还是来源于江南地主官绅利益集团。

原因在于禁海这东西,只能禁止最为底层讨生活的平民,最多加个中产商人阶层,上层的官绅阶层有一万种方法绕过去走私,其中就包括沉忆辰自己。

一旦开了海禁收税,那么沿海地主乡绅集团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更别说明朝目前正在成长中的“百万漕工”利益集团,他们同样会反对河运转海运。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土木堡之变阵亡了一大批中上层勋戚大臣,让包括陈循、于谦、石亨等人在内的新兴势力上位,他们并没有把势力范围快速扩展到走私或者漕运利益上,更多还处于土地兼并的阶段。

这也就是为什么,沉忆辰与户部尚书金廉两人,能说服阁部大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破不立,只有旧的官绅集团覆灭,才会迎来朝政的新势力,否则这种提案放在“三杨”时期,连被拿出来讨论的资格都没有。

但哪怕就是这样,依旧有着一群来自于江浙跟北直隶地区的官员反对,他们家族势力或多或少吃着走私这碗饭,受到设海关收税影响最大的群体。

如果不是沉忆辰曾经出镇山东跟提督福建,这两地出身官员见识过他的雷霆手段,恐怕朝廷反对声音还要更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