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43 赌徒博弈 (二合一)

443 赌徒博弈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景泰元年三月初三,这本是传统节日中的上己节,寓意着春天到来应去寻根拜祖。

不过紫禁城内没有丝毫节日的气氛,京师内这边收到了辽东军发来的预警,只是受限于路途时效的影响,内阁得到了最新消息还是瓦刺大军有异动,准备朝鞑靼部或者辽东军发动进攻。

这份军情的出现,相当于宣告沉忆辰之前拒绝开仓放粮的决定是正确的,同时也让朝廷中枢气氛瞬间紧张了起来。要知道现在北方粮价已经涨上天,战争消息一旦传播开来,恐慌之下将再度催高本以达到了天价的粮价。

当普通百姓意识到不可能买得起粮食,未来没有了活路,那么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

造反!

外有大敌当前,要是内部再出现任何动乱,正统十三年京师之围的场景,很有可能复现。

“向北,有时候真要佩服你的先见之明,还好没有动通州仓跟京师的存粮,否则九边将会大乱!”

文渊阁值房内,商辂语气充满了感慨,只有亲身与沉忆辰共事过,才能体会到他很多决策的高瞻远瞩。

现如今鞑虏侵犯辽东,如果九边没有足够的军粮,那么造成的后果就不是一城一池的动乱,整个北方大地秩序将出现结构性崩塌,危机程度不下于去年鞑虏兵临城下。

面对商辂的感慨,沉忆辰却神情严肃的看着军报,思索了一下后回答:“此事要与户部兵部进行商议,用最快速度把通州仓粮草运输到辽东劳军,激励辽东军主动出征的气势。”

“否则鞑靼部危矣!”

通过历史的上帝视角加上对太师也先的了解,沉忆辰精准的判断出瓦刺大军进攻方向不是大明九边,而是脱脱不花掌控的鞑靼部。

辽东之战沉忆辰亲身参与过一次,知道最近这十几年来,辽东都司与东迁的鞑靼部之间的血海深仇。辽东总兵曹义出镇二十余年的经历,更表明了他是个保守刻板的将领,缺乏主动出击的血性。

统帅不愿出征,底层士兵不想驰援,光靠着李达等一干中层将领,想要推行自己“结盟”鞑靼部的羁绊政策,很明显权力不够。

沉忆辰现在要抓紧时间,通过阁部联合廷议,确定辽东军出征驰援鞑靼部,防止瓦刺部彻底完成全蒙古的统一。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想要激励士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重赏。

钱粮到位,战斗力就到位!

“这件事情就交给我去与元辅商议,向北你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粮价上面,该出手了!”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向文质彬彬的商辂脸上,罕见的出现了一抹“杀气”。

沉忆辰通过海船舰队从南方运来三百万石米粮的消息,商辂已经得知了。现在辽东军方面传来紧急军情,这种非秘密情报可能早在驿站通传期间,便已传到了京师权贵阶层的耳中。

毕竟操控粮价的势力,同样关注着九边局势变化,要是边境安安稳稳的话,朝廷就有释放存粮的可能性。

现在战争迫在眉睫,那么朝廷势必得保证军粮优先,可以说粮价的未来走向,将彻底掌控在以会昌伯孙忠为首的官绅手中,他们再无后顾之忧!

对方出手之际,就是沉忆辰打出底牌的时候。

面对商辂的决然,沉忆辰嘴角露出一抹胜券在握的笑容回道:“粮战已经开始了。”

没错,就在文渊阁商议着辽东军情的时候,会昌伯孙忠府中聚集了一大批朝廷勋贵,其中包括成山候王通,兴安候徐亨,都御使王文,工部尚书陈恭等朝中重臣。

别看会昌伯孙忠的爵位仅仅是个伯爵,但他当朝皇太后生父以及外戚中最年长者的身份,让孙忠在勋戚集团中的资历跟威望,曾经仅次于英国公、成国公等几位大明公爵。

并且会昌伯孙忠的个人名声,也并没有因操控粮价声名狼藉,被百姓万民唾弃。相反他素来以敦厚、谦和闻名,能力范围之内对于很多朝臣施以援手,还时不时在灾难之年搭建粥棚济民。

从而导致朝野内外,各方都卖会昌伯孙忠几分薄面,百姓还以为他是个大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权倾朝野的王振,明知道太后是孙忠搬过来说清的,依旧不敢报复老老实实放了李时勉。

就在于此人动不得。

“今日召集各位同僚的原因,想必各位已经知晓,辽东方面传来的紧急军情,鞑虏瓦刺部开春后按捺不住调集兵马准备出征,很快将爆发一场大战。”

会昌伯孙忠抿了一口茶水,不紧不慢的说出这段话,仿佛这等军国大事在他眼中,泛不起丝毫的情绪波澜。

“辽东一旦开战,整个九边都将戒严,那么京师跟通州仓的粮草定然不敢放粮,到了我们该收网的时候了。”

成山候王通第一时间便附和了一句,他是会昌伯孙忠的铁杆同盟,明宣宗期间镇守交趾一带(越南北部),却被藩邦叛军多次击败,最后还出现了弃城逃亡的场面。

更为离谱的是,成安候王通为了粉饰太平,私自把大明清化以南的土地,划给了安南黎朝开国君主黎利,属于彻彻底底的丧权辱国。

可以这么说,明宣宗时期大明丢掉了安南,王通这种废物勋戚的存在起码要背一半的锅。另外一半的锅在于大明皇帝身上,出现了对于藩邦诸多战略性的失误,导致最后积重难返。

成安候王通的丧权辱国,遭到了朝廷文武百官弹劾,被夺去诰券判处死刑。

不过问题是明朝的勋戚,虽然不像藩王那样只要不造反,个个都能成为法外狂徒。但事实上只要认罪态度良好,没有卷入到皇权斗争中,哪怕丧师辱国依旧死不了。

王通入狱之后,会昌伯孙忠各方帮助他游走,随着亲外孙朱祁镇登基继位后,正统四年就被放了出来。京师守卫战期间,九门极其缺乏足够的守将,王通启用为都督同知,恢复了当初的爵位并归还家产。

“落难”之际雪中送炭的恩情,成安候王通自然得铭记于心,于是乎就这么成了会昌伯孙忠的铁杆党羽。

“现在确实是收网的好时机,可问题是成国公府名下的诸多粮店,依旧还在源源不断的放粮,我们很难把粮价给提升上去出售。”

都御使王文脸上流露出一丝谨慎,毕竟当初他身处阉党的时候,就见识过沉忆辰的厉害。王振这种权倾朝野的人物,硬生生没有把这个小蝼蚁给摁死,现在对方官居阁部大臣,恐怕更难对付。

想要收网把囤积的米粮以天价出售,前提就在于垄断市场,沉忆辰操控着成国公府名下粮店,这段时间始终坚持放粮,把本在飞涨的粮价给稳定在了二两左右。

虽说相比较最初二钱五一石的粮价,依然涨了接近十倍拥有暴利,但这依旧没有达到会昌伯这一种勋贵的心理预期。毕竟他们最终目标不在于银钱,而是想要大肆兼并土地,以及给景泰帝朱祁玉带来麻烦引发剧变。

现在的粮价,还缺了点火候。

说到放粮,兴安候徐亨就感到有些疑惑了,他开口说道:“成国公名下的农庄粮铺,最多能拿出三万石左右的余粮,现在我们粗略估计已经收购了超过五十万石,沉忆辰到底从哪里弄来的这些米粮?”

明朝前中期的勋戚,并不是想象中的富可敌国,原因在于处于上升期的王朝,**跟兼并还能有效抑制,他们一年收入最多折算成白银不过几万两。

早期囤积米粮哄抬粮价,已经花费了孙忠等人数十万两白银,结果把价格炒上去之后,收购沉忆辰“出售”的平价粮,已经花费了接近百万两白银。

哪怕这是勋戚重臣各方一同出资,此刻家底不太厚的权贵开始有了一些压力,怎么感觉沉忆辰的放粮是个无底洞,买了五十万石还没到尽头。

“呵,我怀疑他动了京师仓储存粮!”

工部尚书陈恭冷哼了一声,成国公朱勇绝对拿不出这么多的粮食,哪怕背后还有其他勋戚帮忙也不够。只有私自开仓京师跟通州仓的军粮,才能达到五十万石的数目。

听着工部尚书陈恭的话语,会昌伯孙忠神情陷入沉思,理性分析确实只有动京师仓储存粮,才能源源不断放出五十万石。

但不知为何,孙忠总感觉此事没那么简单,沉忆辰手中这批粮食来到莫名其妙。

“户部尚书金廉性格太过于刚正,要是他愿意加入我们,就能调查出沉忆辰米粮的来源。”

孙忠略带遗憾的说出这句话,六部大臣中吏部、礼部算是偏向于太上皇的潜在同盟,只是关系没有达到自己人的地步。

刑部跟工部算是自己人,不过这件事情刑部尚书俞士悦不敢参与,毕竟他身为三法司的主官,哄抬粮价算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又没有都御使王文在朝中多年的根基,最好还是不要卷入其中。

兵部尚书于谦不用说了,铁杆的新君从龙大臣,加之从来不结党营私,完全没有被拉拢的可能性。

唯独户部尚书金廉,原本是文官集团的一员,并且还站在沉忆辰的对立面。结果执掌户部之后,大凡当家理财者容易招怨,干脆摆出了六亲不认的架势,自成一派不接受各方拉拢。

不然沉忆辰米粮来源,很容易就查清楚是否跟京师以及通州仓储有关,甚至能摸清楚对方的底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各种猜忌跟戒备。

就在孙忠感叹的时候,府中老管家从屋外快步走了进来,脸上神情慌张的说道:“老爷,小的有一事禀告。”

“这里都是自己人,说吧。”

会昌伯孙忠跟府中管家主仆多年,对方没有第一时间禀告,就知道是有所顾虑,于是特地强调了一句。

“韩兴刚刚传来消息,成国公府名下粮铺突然加大了放粮规模,他想要询问老爷是否还继续收购。”

还能加大规模放粮?

听着会昌伯府管家的禀告,在场众人均是流露出震惊的神色。五十万石放在缺粮的北方,已经堪称是天文数字了,现在辽东战云密布,沉忆辰真的胆大包天到把军粮耗尽,为了赌粮价崩盘吗?

“真是符合此子一向狂妄的作风,事事不留余地!”

都御使王文开口说了一句,沉忆辰这些年行事大多有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偏偏还每次都给他赌对了,现在动用军粮却压崩粮价,毫无疑问又是一场豪赌。

“会昌伯,我们该怎么做,继续收购还是点到为止?”

兴安候徐亨神情有些凝重起来,他当初可是成国公朱勇的部下,理论上存在着情份的。要不是早年间他与成山候王通,同因交趾一战失利被夺爵问罪,双方算是结下了患难与共的交情。

后续又被明英宗朱祁镇复爵,有着再造之恩,否则不至于站在沉忆辰乃至于成国公府的对立面。

现在对方明摆着孤注一掷了,兴安候徐亨不想弄的鱼死网破,于是心中生出退意。

“点到为止?”

感受到徐亨的心理状态,会昌伯孙忠语气瞬间严厉起来。

“沉忆辰敢在战前动用军粮,要是因此辽东军乃至九边战败,就是大明当世罪人。”

“新君识人不明导致国本动摇,就需要太上皇来拨乱反正,扶大厦之将倾,此等大好局面怎能点到为止?”

哄抬粮价除了为自身谋求利益外,会昌伯孙忠如此积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粮价飞涨会引发局势动乱,从而动摇景泰帝朱祁玉的统治根基,给太上皇复辟创造机会。

会昌伯孙忠已经年过八旬,自感时日无多,必须在逝世前保证上皇一脉重掌天下。沉忆辰要是动用军粮引发九边崩溃,那简直就是自掘坟墓断了新君一臂,把机会给送上门来了!

“传本伯谕令告诉韩兴,沉忆辰他能放出多少米粮,我们就收购多少,看看谁能撑到最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