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36 永镇一方 (二合一)

436 永镇一方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家国危难之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份上门礼不仅仅是三尺之剑,还是一根大明的擎天之柱!”

卞和听着沉忆辰的回答,感觉自己完全没有理解对方话语中的意思。

为何一柄三尺之剑,落在靖远伯王骥手中,能成为大明的擎天之柱?

只是对于这些疑问,沉忆辰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马车很快便行驶到靖远伯府前。

此刻伯府中门大开,靖远伯王骥就站在府前台阶上,用着极高的礼仪规格接待着沉忆辰。

除开双方在朝堂上“各为其主”的立场,站在私人的角度上靖远伯王骥很早之前就无比欣赏沉忆辰这个后辈,断定此子日后绝非池中之物。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大明这几年时间里面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导致靖远伯王骥跟沉忆辰两人愈行愈远,甚至某种意义上站在了对立面。

但哪怕如此,靖远伯王骥依旧选择大开中门迎接沉忆辰,表达出对于治世能臣的尊重!

安装最新版。】

“沉中堂大驾光临,真是令本伯蓬荜生辉。”

靖远伯王骥满脸笑容的恭维一句,同时心里面有些感慨世事无常。谁又曾想到数年前,朝堂上一个谨小慎微的后生仔,实际今日能到了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地步,浑身上下显露着重臣威仪。

“靖远伯客气,本官冒昧打扰,还请多多见谅才是。”

王骥给足了礼仪跟面子,沉忆辰自然得谦虚低调一点,毕竟真要论起来,他这个三品兵部侍郎哪怕有阁臣身份加持,依旧差了超品勋戚不止一筹。

更重要的是,王骥可是前任兵部尚书,沉忆辰理论上的直属老上司,平辈相称就是高抬了。

“外面风大,本伯已在府中备好了薄酒,请。”

王骥伸出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示意沉忆辰从中门进去。

“那本官就先行谢过靖远伯的款待。”

沉忆辰非常客气的拱手行礼,然后便跨过中门与王骥一同来到了前堂大厅,中间桌上已经备好了丰盛的美酒佳肴。

双方站在桌前又是互相客套恭维了几句后才入座,与此同时站在侧旁的卞和,顺势把带来的上门礼盒递给了沉忆辰。

“靖远伯,此次登门拜访本官也备了一份薄礼,还请赏脸笑纳。”

说罢,沉忆辰就把锦盒摆在了王骥的面前。

“沉中堂既然如此客气,那本伯恭敬不如从命,就只好厚颜收下了。”

本来第一次登门拜访,送个上门礼什么的,属实是走个礼仪客套的流程。

靖远伯王骥说了两句场面话后就准备叫下人把锦盒给拿走,毕竟华夏没有当着客人拆开礼物的传统。

但是这一次,沉忆辰送的可不仅仅是上门礼,他伸手拦住了过来的靖远伯府下人,脸上带着一丝笑容说道:“靖远伯,要不还是先打开看看是否喜欢?”

到了绯袍大臣的级别,绝对不会突然间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靖远伯王骥瞬间就明白对方送的上门礼,肯定是别有深意。

于是摆了摆手示意下人先退去,然后揭开锦盒上面的搭扣,缓缓的打开上面的盖子,一柄看起来非常朴实无华的长剑,出现在王骥的视线之中。

“沉中堂,这是?”

尽管靖远伯王骥阅人无数,可这么多年下来,还真没有人给自己上门礼送的是一把长剑。

“这是本官福建平叛期间,由福建矿工炉丁打造的一柄长剑,算不得什么珍贵之物,非常普通的一把兵器。”

“从福建率兵驰援京师,本官便把这柄长剑带在了身边,时刻告戒着自己哪怕身为文人,也要有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的豪情壮志。”

“放眼整个大明,可能没有谁比靖远伯,更适合这三尺长锋。本官赠剑给靖远伯,希望来日能征伐叛逆,荡平不臣!”

沉忆辰话语掷地有声,完全没有文人的那种委婉儒雅,相反充斥着一种独属于武人的豪迈跟热血。

同时沉忆辰无比坚信,靖远伯王骥在骨子里面就吃这一套,原因在于他在整个西南平叛过程之中,施行的是彻彻底底的焦土政策,胆敢叛逆大明者屠其部落,幼者免死斩其手臂,以免日后再度行反叛之事!

这么一位铁血文官,相比较在京师参与各种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想必他更期望能回到战场上快意恩仇。

“征讨叛逆,荡平不臣。”

王骥从锦盒中那出这柄长剑,同时嘴中默默念叨着沉忆辰说的八个字。

他万万没想到,满朝文武中此刻最了解自己心境的,居然会是眼前这么一个年轻人。

麓川就是靖远伯王骥的心结,他半辈子戎马征伐在这上面,却在跨过金沙江要把思氏家族给亡族之际,得到了大明北伐战败,皇帝被俘的消息,从此功亏一篑!

王骥无比渴望能再度返回麓川,彻底的平定西南叛乱,让大明丢失安南的历史不再重演。可问题是上皇归来,自己动不得,南征军同样动不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麓川局势再度糜烂。

“这柄长剑,深得本伯心意,沉中堂有心了。”

按捺住心中的汹涌情绪,靖远伯王骥朝着沉忆辰道了声谢,然后默默把剑给放回锦盒之中。

“但想要让本伯去荡平不臣,现在还不到时候。”

沉忆辰投递拜帖的意图,靖远伯王骥早就能猜测个大概,当这柄长剑出现后,加上征讨叛逆荡平不臣八字,几乎可以坐实了对方的想法,那就是让自己率领南征军前往麓川平叛。

换作朝局稳定的时期,靖远伯王骥会毫不犹豫答应这个请求,无论是为了君王开拓四海,还是为了大明开疆辟土,这都是属于臣子的职责。

但是现在不行,自己效忠的太上皇已经从漠北归来,皇太后更是明言需要南征军在京师维系平衡。更重要一点,就是靖远伯王骥得知,关外刺杀上皇御驾的刺客,背后主使很有可能是沉忆辰乃至于当今天子。

没有南征军的存在,太上皇性命及及可危!

靖远伯王骥可以接受景泰帝朱祁玉继续当皇帝,他以文官身份封爵,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仕途颠覆,不在乎去获取复辟的从龙之功。

但人不能忘本,明英宗朱祁镇对王骥有着提携知遇之恩,他无法做到带领着南征军彻底京师后,眼睁睁的等待着新君除掉旧主。

“靖远伯,你能呆在京师一时,还能呆在京师一世吗?”

沉忆辰同样明白王骥留守的理由,于是澹澹反问了一句。

皇权斗争并非朝夕之间就能决出胜负,靖远伯能硬挺着南征军在京师守卫朱祁镇多久?

三月,半年,一年?

按照这个时间下去,还没等到朱祁镇暴毙,恐怕大明的国防系统跟财政系统,就要先行一步暴毙。

数十万兵马囤积京师,每日要消耗的财政物资是天文数字,更重要是等到麓川思禄再恢复一点元气,就会发现整个大明南方实则防务空虚一片,气候已成再挥师去征讨打第五次麓川战争,鹿死谁手就真未可知了。

沉忆辰如此露骨的话语,让靖远伯王骥感到了一种挑衅,他冷若寒霜的回道:“怎么,沉中堂按捺不住想要动手了吗?”

面对王骥的质问,沉忆辰仅是笑了一笑道:“靖远伯,难道你真的认为太上皇是一个明君吗?”

“不管他是不是明君,本伯深受皇恩做不出背主求荣之事。”

王骥的这句话,其实已经有些暗讽沉忆辰了,换作是一般肚量小的人恐怕要拂袖而去。

不过沉忆辰却如同没有听出弦外之音一般,继续说道:“如果靖远伯认为太上皇君恩太过一切,那为何当初在土木堡之变后,你选择在麓川驻足不前,而不是火速驰援京师?”

“那时候的靖远伯,到底想的是待价而沽,还是拥兵自重呢?”

沉忆辰这番话说出来,整个大厅如同死一般的寂寞,甚至能明显感觉到温度不断降低。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几乎没有人把注意力放在南疆上面,更多是想着该如何保住京师,不至于大明就此亡国。那一刻正在麓川与叛军激烈交战的靖远伯王骥,突然下令远征军脱离站场收缩防线,足足二十来万大军作壁上观。

相信华夏的读书人,没有谁不知道秦末赵佗的故事,他同样率领着五十万大秦南征军,出征期间遭遇到了朝廷发生剧变。

唯一的不同便在于,大秦亡了,大明没亡罢了。

“你背后调查过本伯?”

靖远伯王骥整个人的气势完全变了,他在班师回朝前种种举动,本以为不会再朝中掀起任何波澜,甚至压根就不会有人注意到。

结果万万没想到,第一个提出来的是沉忆辰!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靖远伯,本官说出这些并不是要指责什么,更不想诋毁你对于太上皇的忠诚。仅仅只想表达一点,当时可以等待抉择,现在同样可以。”

“与其忠君,不如忠社稷!”

早在正统十一年麓川献俘大典上,沉忆辰就收获了一批南征军将士的好感跟尊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得到情报消息的原因。

沉忆辰相信王骥没有趁乱拥兵自立之心,但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让王骥在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更多是想要维系住自己跟南征军的安危,静待朝中局势明朗后才做出决断。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他实际上对于明英宗朱祁镇,并没有想象中的忠诚。

当然,还可以看出来,他同样没有于谦那种舍身取义的无私。

不过世间仅有一个于谦,做不到并不是王骥的过错,相比较绝大多数尸位素餐的朝臣,靖远伯王骥凭借着为大明开疆辟土的功劳,就足以名垂青史!

话说到这份上,王骥撤下了冷漠的神情,望着沉忆辰长长叹了一口气。

“目前朝廷局势,南征军势必无法在京师久留,此乃大势所趋本伯何尝不知。可太上皇已经禅位让贤,让他做一个安乐天子,又能对你跟陛下产生多大的威胁,一定要斩尽杀绝吗?”

靖远伯王骥心中已经认定,关外行刺的那批刺客,沉忆辰是脱不了干系。事实上他猜测的也没有错误,确实是沉忆辰主使的弑君之举,但斩尽杀绝的主谋并不是他。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历朝历代称孤道寡者只能有一人。”

“更何况,太上皇他真的愿意只做一个安乐天子吗?”

沉忆辰的这句话反问,直接让靖远伯王骥哑口无言,明英宗朱祁镇在南宫召见右都督张軏的事情他知道,皇太后秘密拉拢武清候石亨的举动,他同样知道。

太上皇是不可能甘心做一个安乐天子的。

看到王骥沉默不言,沉忆辰明白自己已经打开了他的心理防线,只剩下最后的临门一脚。

既然如此,那就给王骥一个拒绝不了的筹码!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靖远伯,你以文官掌武事,开创了大明封爵的先河,难道就不想再进一步,成为大明公侯,乃至于开疆封王吗?”

“你在说什么?”

靖远伯王骥满脸诧异,他感觉沉忆辰这是疯了,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

封侯都还算合理,大明除了开国以及追赠,何时出现过异姓王?

“率领南征军拿下麓川乃至于缅北,本官许诺会竭尽自己所能,说服陛下允许王氏一族犹如当年黔宁王永镇云南一样,世世代代永镇麓川!”

这就是沉忆辰给靖远伯王骥开出来的筹码,想要彻底的平定麓川完整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那么就必须有着绝对强势的统帅跟武力存在,而不是像之前数次麓川之战那样,打完就撤退然后死灰复燃再度反叛,来来回回身陷泥潭。

明朝的历史,已经给出遇到这种情况,一份完美的答卷。那就是黔宁王沐英一族永镇云南,通过世世代代镇压同化的努力,让蛮夷藩邦永为汉土。

永乐年间由于对安南的轻视,没有让英国公张辅永镇安南,成为了华夏历史上永远的痛。

这一次,沉忆辰不会让历史错误重演,靖远伯王骥就是永镇麓川最好的人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