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32 南宫密谋 (二合一)

432 南宫密谋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孙忠?

听到杨鸿泽说出这个名字,沉忆辰着实有些意外。

对于孙忠此人他还是有些好印象的,当年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被王振冤枉施以荷校之刑,沉忆辰率领国子监生员叩阙鸣冤,会昌伯孙忠就帮着在太后面前说了几句好话,最终换来了王振的妥协退步。

现在杨鸿泽说孙忠囤积米粮,肆意的拉高粮价,相当于颠覆了沉忆辰的印象。

“你有证据吗?”

“没证据我会胡言乱语吗?”

杨鸿泽有些讥讽的回了一句,虽然他站在农家子的角度上,愿意参与缺粮饥荒之事,但不代表着双方有任何和解的可能性。

沉忆辰的这种质疑,简直就是对自己的羞辱。

“你可知道正统十一年,会昌伯孙忠家奴韩兴向滨州百姓放贷子钱,本息连翻数倍,最终逼迫无数百姓家破人亡的事情?”

孙忠还做过这种事情?

正统十一年沉忆辰出镇山东治水,压根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朝廷一个外戚的家奴作恶事件,自然是不可能知道。

“还望细说。”

沉忆辰拱了拱手,态度表现的很客气。

对于沉忆辰的拱手客气,杨鸿泽表现的很受用,可能这是数年来第一次对方出现了“示弱”的架势。

“会昌伯孙忠早年为从九品的鸿胪寺序班,家境仅能称得上衣食无忧,远没达到钟鸣鼎食的地步。张太皇太后摄政期间,以身作则严厉压制外戚专权,从而导致会昌伯始终比不上朝中老牌勋戚的富足跟底蕴。”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伴随着太上皇亲政,会昌伯孙忠备受恩宠。从而开始大肆在京师置办产业敛财,后续更是不满足正常经营的收入,利用家奴行驶赌场、放贷、侵占等等手段,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正统十一年,会昌伯家奴孙兴在滨州放贷弄的怨声载道,当地有司实在看不下去向朝廷申诉此事,并且有言官顺势呈递奏章弹劾会昌伯。”

“沉中堂,你不妨猜猜结果如何?”

说吧,杨鸿泽脸上流露出一抹讽刺的笑容,几乎是把答桉给写在了脸上。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没错,太上皇念及会昌伯身为国戚,且并不知道家奴违法之事,仅仅处置了韩兴将他发配辽东铁岭卫戍边!”

“那这次囤积米粮,哄抬市价,又如何能证明与会昌伯有关?”

沉忆辰问出了关键点,正统十一年孙忠把锅甩给了家奴,这一次他完全可以故技重施。哪怕当政的并不是他亲外孙朱祁镇,可他女儿依旧是大明的皇太后,景泰帝朱祁玉依旧要给这个面子。

揪出幕后主使,才是问罪的关键!

“压根不需要证明,因为这一次市井上控制粮价的人,正是韩兴!”

听到杨鸿泽说出韩兴的名字,沉忆辰这才明白了,为何对方会如此愤怒。甚至不惜暂且放下与自己的恩怨过节,把哄抬粮价的幕后主使全盘托出。

会昌伯孙忠狂妄到这种地步,把发配戍边的罪人给弄回了京师,还光明正大的再行违法之事,称之为法外狂徒都不过分!

“没想到大明压制了七十余年的外戚,依旧没能彻底根除乱法的弊端。”

沉忆辰语气有些唏嘘的说了一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外戚的弊端,而是“人治”的弊端。

“现在你得知背后主使之人是谁,还敢接下此事赈灾济民吗?”

杨鸿泽目光注视着沉忆辰,这一次他的语气没有了讥讽的意味,相反有着一种他内心不愿承认的期待。

“当然,要是人人都趋利避害的话,这个世间还有公道正义可言吗?”

“至少我沉忆辰,不愿意做那个冷眼旁观者!”

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杨鸿泽一时说不出话来,内心里面可谓是五味杂陈。

杨鸿泽知道这些内幕,其实并不是什么调查的结果,而是他如今跟会昌伯本身就同属于太上皇的利益集团,对方压根就没有隐瞒这些。

甚至不仅仅是会昌伯孙忠主导了囤积米粮,哄抬粮价的行为,朝中很多勋戚高官同样有份。哪怕不是自己亲自参与进去,手下的追随者、附庸者、店铺家奴,或多或少保持了相同的默契。

毕竟只有到了普通百姓家破人亡的地步,他们才能合理合法的收购兼并田产,买下更多的家奴,租下更多的佃户,维持着自己锦衣玉食的生活。

否则单单靠着朝廷那点微薄的愤怒,以及比擦屁股纸强不到哪里去的大明宝钞,如何能当人上人?

说句更为夸张的话语,哪怕像英国公府、成国公府这样的顶级勋戚,都很难保证手下的店铺农庄出淤泥而不染。

杨鸿泽正是知道背后的阻力跟难处,他才选择了保持沉默,直至看到沉忆辰毅然决然的接下为民请命,羡慕、嫉妒、敬佩、向往种种情绪接踵而至,造成了他非常纠结的内心情绪。

“大明北境出现饥荒的原因,除了以会昌伯孙忠为首的权贵囤粮,哄抬粮价外,本质是供给远远不足。哪怕你抑制住了粮价上涨,依旧无法解决米粮紧缺的局面,治标不治本。”

说罢,杨鸿泽沉默了一会儿,才继续开口说道:“但不管过程如何,我希望你能做到让百姓不再饥寒交迫。”

说完这句话后,杨鸿泽就把目光望向号房,不再与沉忆辰多言。

为期九天的景泰元年乙己科会试,正在按部就班举行的同时,紫禁城内同样在名义上被封锁住的南宫,却并没有真正的达成封闭状态,收到太上皇秘密两匹好马相赠的张軏,此刻出现在了南宫之内!

见到张軏前来,看守朱祁镇的老太监阮浪,很识趣的从院内离开,站在了宫门之外放哨。

阮浪是明成祖时期南征带来的安南人,要知道当年大明南征过程之中,对于藩邦蛮夷一律采取“斩草除根”的战略,敢于反抗者成年直接斩杀,幼年阉割带入宫中成为太监。

包括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郑和,实则也是云南之战阉割的幼童俘虏。

阮浪历经五朝,可以说是看着明英宗朱祁镇长大,从情感上自然要更加亲近。景泰帝朱祁玉让他看守,毫无悬念的直接被策反,倒是成为了太上皇的亲信。

只能说景泰帝朱祁玉的根基不稳,不仅仅是表现在外朝官员中没有足够的亲信势力,内官除了少数几个潜邸时期的亲信太监外,同样找不到足够信任的人手。

加之朱祁玉哪怕狠下杀心,囚禁了自己的兄长朱祁镇,却在待遇上依旧没有苛刻。不单单是保持着太监宫女服侍,甚至就连曾经的妃嫔都来了南宫相伴,从而历史上才能繁衍出这么多子嗣。

也就是说朱祁镇虽然被囚禁南宫,但妃嫔却可以自由出入,再加上太监跟守卫大多在情感上偏向于太上皇,封锁南宫变成了名存实亡。

如今任职右都督的张軏,就是在宫中太监跟守卫的帮助之下,才能悄无声息的进入到南宫之中。

“臣右都督张軏,叩见上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见到盘坐在卧榻之上的朱祁镇,张軏无比恭敬了行了五拜三叩大礼。

很多时候从礼仪称呼中,就能读懂对方的态度,很明显张軏已经决定死心塌地的站在朱祁镇这边。

促使他下定决心的原因,就在于皇太后孙氏,下令司设监掌印太监去交好武清候石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方并没有明确拒绝皇太后的拉拢,展现出一种观望暧昧的态度。

张軏知道石亨非池中之物,更为可怕的是他还有着疯狂的野心,一个掌管五军营的武清候爵位,没有办法满足石亨的胃口,他想要的时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如果石亨动摇了,那宫中二帝势力将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胜利的天平将逐渐向着太上皇朱祁镇倾斜,到了应该追加筹码的时候。

见到张軏态度如此恭敬,朱祁镇的脸上充满了笑容,直接从起身过去亲手扶起,还无比亲近的说道:“张爱卿乃朕的股肱之臣,如今身处南宫何需行此大礼?”

“君臣有别,就算陛下厚爱,微臣也要恪守臣子本分!”

张軏的这个回答,让朱祁镇心中感到愈发的满意,他有些感慨的说道:“如果满朝文武俱像张爱卿这般忠君爱国,可能就没有朕今日退居南宫的一幕了。”

别的话张軏还敢接,这句话在没有弄清楚太上皇意图之前,他只能躬身站在一旁沉默不语。

“张爱卿,朕在塞外便曾听闻,英国公的爵位传给了庶子张懋,这等无视嫡庶长幼之举,简直就是与礼不合!”

朱祁镇说这话的时候,简直就是一脸的愤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跟张軏有着感同身受之举。按照礼法自己是父皇唯一的嫡子,郕王压根就没有资格窃据至尊之位。如此礼乐崩坏,日后岂不是国将不国?

同样这句话也说到了张軏的心坎上,他终于忍不住愤愤不平回道:“兄长在世之时,从未说过要让庶子袭爵,只可惜在土木堡一战马革裹尸,陛下便做主让那张懋继承了爵位。”

“一个年仅九岁的幼子,何德何能掌管偌大的英国公府?”

“张爱卿所言甚是,朕对此事深有同感,自古传承立嫡立长。如果朕能再登大宝之位,定拨乱反正还一个朗朗乾坤!”

英国公爵位,就是孙太后早就许诺给张軏的筹码,现在通过朱祁镇的嘴中说出来,就相当于君无戏言板上钉钉。

当然前提是,朱祁镇是否还能重登大宝之位?

“上皇圣明!”

张軏得到了想要的承诺,再度跪下以示忠诚,到了这一步朱祁镇也无需在遮遮掩掩,直接开口道:“朕御驾亲政鞑虏,命郕王居监国之职,暂代大统之位。”

“未曾想要雀占鸠巢,朕逼迫禅让退位成了上皇,囚禁于这南宫之内。”

“郕王目无君上,目无兄长,乃为天地所不容。可如今朝中奸邪当道,迫切需要如张爱卿这样的忠义之臣振臂高呼,不知张爱卿可否愿意与朕一同再创开明盛世?”

朱祁镇囚禁于南宫之中,堪称是度日如年,时时刻刻担心着朱祁玉会向自己下手,某天宫中传出来上皇暴毙的消息。并且再这样拖延下去,等待景泰元年的大比结束,就有着一批属于景泰帝的天子门生进入朝中。

可别小看了天子门生的作用,很难说里面不会出现第二位沉忆辰这样的狠角色,起到改变朝局的关键作用。

钦点沉忆辰为三元及第,是朱祁镇这辈子目前为止最后悔的事情,御驾亲征都只能排在后面。死亡的威胁加上时间的紧迫感,他需要尽快拉拢张軏等效忠于自己的老臣政变。

否则时间拖的越久,复辟的希望就越低!

面对朱祁镇的询问,张軏内心情绪汹涌澎湃,他下意识想要应承下来,只不过话到嘴边却始终没有说出口。

不管英国公爵位有多么的诱人,从龙之功多么的近在迟尺。但选择造反就是一条没有回头的道路,要么功成,要么身死,乃至于全家覆灭!

当今陛下一系列操作,在三辞三让后某种意义上取得了明英宗的法统授权,再加上救时之君跟蒙古大汗臣服带来的威望,真的能政变成功吗?

“张卿,莫让朕失望!”

看着张軏久久没有给出确定的答复,朱祁镇的语气瞬间变得有些冰冷起来。

北狩这段经历,让他变得扭曲猜疑,早就不是当初的那个意气风发的明英宗。他复辟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朝廷天下,纯粹是为了复仇跟权势。

不能效忠于自己的人,那便是自己的敌人!

朱祁镇冰冷的语气,惊醒了张軏心中的犹豫,他慌忙解释道:“臣并非不愿与上皇共创开明盛世,而是如今朝廷兵马俱在于谦跟沉忆辰的掌控之下。”

“如果武清侯石亨没弃暗投明,恐怕上皇再登大统之位艰难险阻!”

复辟的关键就在于掌兵,其中核心点就是石亨手中的五军营,如果他没被拉拢,张軏无论如何都不敢赌上全副身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