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30 经世致用 (二合一)

430 经世致用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我愿拥护阿噶巴尔济为新任蒙古大汗!”

就在蒙古诸部首领犹豫不决之际,赛刊王站了出来直接表明自己态度。

赛刊王是太师也先的兄弟,他站出来表态几乎可以等同于也先的意思。不管这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拥立阿噶巴尔济,至少在场众人没有谁敢公开唱反调。

“察哈尔部愿拥护阿噶巴尔济为蒙古大汗!”

“泰宁卫同意!”

“土默特部没有异议!”

“福余卫赞同!”

一个个部族首领接连表态,听在阿噶巴尔济的耳中简直是热血沸腾,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在蒙古诸部心中,有着如此的威望跟认同。

当即站起身来豪情万丈的说道:“身为成吉思汗的子孙,本台吉要是成为蒙古大汗,定然要马踏中原,让汉人的农田成为我们的养马场!”

“到时候与诸位首领共享中原的花花世界,绝不食言!”

阿噶巴尔济的这番表态,自然是引得会盟诸部首领一片叫好,只是这一幕落在太师也先的眼中,他微笑的神情下却闪现出一抹寒光。

要是阿噶巴尔济安心当个傀儡,可能也先会隐忍几年,再篡夺大汗之位。

现在看来阿噶巴尔济还真把自己,当做未来的大汗看待了,那就得提前宣判他将成为一个死人!

漠北战云开始密布,京师这边同样有些风云涌动。景泰元年二月初九,大明两京十三省共有三千余名举子来到了顺天贡院,准备博取一个金榜题名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乙己年科举是正统朝科举制度改革后,迎来的第一届恩科,相比较沉忆辰参加的乙丑科考生人数,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从而更为彰显举子的含金量。

沉忆辰与杨鸿泽坐在贡院内明远楼上,等待着外面由礼部尚书胡濙领衔的祭拜孔圣先师仪式结束后,贡门大开考生进入考场内。

此刻沉忆辰的脸上,有着一丝肉眼可见的疲惫。原因在于锁入贡院的这几天时间内,并不是单纯等候休息几天,相反要跟礼部官员商议会试考题!

杨鸿泽跟礼部官员,出题方向更偏向于各种儒家大义,圣贤大道。相反沉忆辰不愿意录取一些只会空谈义理的举子,他想要考题结合时事,能为国家挑选出一批经世致用的官员。

很明显,这种理念上的不合,是很难达成妥协的一件事情。

道理讲不通,那就只能比拼谁更强硬,仗着殿阁大学士以及兵部侍郎的身份,沉忆辰生动的展示了什么叫做官大一级压死人,最终拿下了至关重要的首道四书题。

并且因为沉忆辰的强硬,导致杨鸿泽心中情绪愈发不满,两人同坐在贡院的明远楼,却始终板着一个脸,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模样。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沉忆辰也没想着要搭理杨鸿泽,这样闭嘴挺好。

贡院门口已经摆放好了孔圣先师的大幅画像,以及各式祭品,两京十三省的举子们按照地域不同,分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其中各布政司乡试解元处于最前列。

浙江布政司阵营中,有着一张沉忆辰非常熟悉的面孔站在为首位置,他正是在西湖雅集上遇见的何闻道。

相比较其他考生一副期待、紧张、振奋的模样不同,何闻道此刻眉头紧锁,脸上神情无比凝重,仿佛在脑海中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何兄,这次会试总裁乃三元及第沉阁老,听闻你曾在西湖雅集上与他有过交集,再加上沉学社长的身份,想必定能获得另眼相待!”

一名同为浙江的举子,没有注意到何闻道脸上的神情,自顾自的朝他恭喜了一句。

自从西湖雅集之后,沉忆辰“经世致用,辨证求是”的学说,就在江南这种文风开放地区,以风卷残云般的速度席卷开来,很多文人士子都把这种实用理论奉为瑰宝。

再加上沉忆辰在福建兵不血刃完成平叛,后续更让叛乱士兵跟裹挟百姓,得到了妥善安置。人人有地耕,户户有余粮,生活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学以致用,以行践言带来的口碑,远超各种空洞的理论。如果说曾经的“沉学”仅仅是个模湖的雏形,那么现在江南地区很多书院,已经有了社学的一席之地。

其中何闻道更是亲自创立了沉学社,成为了第一任社长,这才有了江南士子过来恭贺的一幕。

“此言差矣!”

站在一旁的福建布政司士子,立马出言反驳。

“在下福建农家子,承蒙沉阁老平叛带来的恩惠,可谓是铭记于心。”

“沉阁老福建提督期间公正不阿,从未有过任何徇私之举,在下知道这位朋友言语并无恶意。但以何兄才华如果来日金榜题名,此言不仅仅会贬低贺兄,还会有损沉阁老清誉,还望慎言!”

这位浙江士子,本以为福建士子出言反驳,是过来找茬的。结果万万没想到,对方居然会如此的拥护沉阁老,不允许产生任何可能的污点。

只能说公道自在人心,沉忆辰在福建提督一年半的种种举动,赢得了八闽之地的民心!

“这位兄台提醒,犹如醍醐灌顶,是在下失言了。”

“客气。”

何闻道这边的对话,很快并引起了其他等候的士子阵营注意。

毕竟不管是不是信奉沉学,如今沉忆辰担任会试总裁,想要被取中就得投其所好,任何有关于主考官的消息,都不能错过。

“沉阁老在福建士子心中,威望竟然如此之高吗?”

“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当初八闽之地被叛军占据,朝廷大军杀进入定会出现血流成河的场面,沉阁老兵不刃血完成平叛,无疑是救了福建百姓一条性命,怎会没有威望?”

“有道理,由此来看沉阁老真是才华横溢,出将入相颇具古风!”

有人赞美,自然就有人诋毁,浙东“宋学”传人宋滦,却满脸不屑道:“才华横溢却不遵循正道,这等才华又有何用?”

很快旁边有人赞同道:“沉学这种事功学说能流传甚广,简直就是吾辈文人之耻!”

“文人自有气节傲骨,哪怕他沉三元担任会试总裁,在下也不会放弃圣贤书教导,以功利之心换取功名。”

这几句话出来,立马又引发了一起士子反驳:“你他娘的说谁是文人之耻,沉阁老学说中空谈义理之辈,恐怕指的就是你这种人!”

“沉阁老曾说过,何为正道,何为歪道。行事当论迹不论心,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很快这种争辩就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赶考士子参与了进来,谁也没想到一句简单的恭维话语,会演变成学术观点的冲突。

不过这也从侧面表明,沉忆辰提出的观点,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在天下文人士子中传播开来,否则断然无法引发出这样激烈的场面。

就在不同立场的士子之间火药味越来越浓之际,远处传来了“铛铛铛”的鸣锣声音,瞬间整个顺天贡院广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恭恭敬敬分出一条道来,迎接礼部尚书胡濙的到来。

乙己年会试,虽然任命了沉忆辰跟杨鸿泽两人为内帘主考官,但事实名义上的最高知贡举官,为礼部尚书胡濙。得由他来带领赶考士子们,一同释奠孔子先师,完成开考前的仪式准备。

胡濙担任礼部尚书几十年,参与过数届会试的释奠仪式,对于这一切早就驾轻就熟。

向孔圣像行四拜礼,接着司业上香,最后乐六奏,文舞六俏。整个释奠仪式结束之后,胡濙转过身来望向在场的数千名举子,开口说一番勉励话语。

“十年寒窗苦读夜,终有今日跃龙门。诸位都是我大明的佼佼人才,未来入阁登坛的璀璨新星,本官期望尔等无论何时何地,均不可忘却圣贤教诲,发挥毕生所学在国家艰难之际匡扶江山社稷。”

“来日登皇榜之际,本官再与诸位共饮琼林宴!”

礼部尚书胡濙这么一番康慨激昂的话语下来,让在场许多士子感到浑身热血沸腾。

可能未来在浑浊的官场中会慢慢变色腐蚀,但至少在此刻,巨大多数人心里面,都是想着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说完这番勉励话语后,胡濙就准备与众官员离开贡院,与此同时差役门也把手搭在了顺天贡院的门闩上,缓缓推开了这道即将要改变士子命运的龙门。

但就在此时,一名年轻士子出列,挡在了即将要离去的礼部尚书胡濙等人面前。

“大宗伯,学生十年寒窗读圣贤书,始终不敢忘横渠先生的四句教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在京师备考期间,走遍了整个北直隶。发现在官绅奸商互相勾结之下,百姓实则已经民不聊生,出了顺天府尹掩饰太平的京师九门,道路两旁处处有饿殍。”

“学生奋笔直书禀告衙门,却如同石沉大海一般了无音讯。今日大宗伯言语提醒了学生读圣贤书的初心,还望满朝文武能俯视一下苍生万民!”

谁也没有料想到,开科取士这样的重要时间点,会有一名士子站出来为民请命,并且拦下的还是身为知贡举官的礼部尚书胡濙。

震惊之余,甚至就连护卫的五城兵马司官兵,一时间都愣在原地没有过来拉开请命的士子。古往今来有过不少狂生,胆敢影响会试的这恐怕还是第一个。

胡濙毕竟为官几十年,历经五朝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还是他最先回过神来,开口问道:“这位小友,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何闻道,浙江衢州赶考士子!”

还没有等胡濙回话,旁边监察御史就高声呵斥道:“放肆,冲撞大宗伯,扰乱会试秩序,按律当革去功名!”

“五城兵马司何在,把这等狂生先行压下去,待本官发函儒学提举司,永不录用!”

此等话语一处,让在场的赶考举子,纷纷下意识倒吸一口凉气。

毕竟对于一名读书人而言,毕生苦读就是为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结果现在因为一时冲动,不仅被革除功名,还彻底断绝了科举这条路,简直与死刑无异!

听到监察御史的处罚,胡濙本来想要开口缓和两句,改判为从轻处罚。毕竟谁都是从年轻人过来的,书生意气看到世间不平之事,一时冲动之下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好歹给个宽恕的机会。

结果万万没想到,何闻道面对监察御史的处罚,丝毫不惧的回道:“学生可以接受任何处罚,只求大宗伯能把民间疾苦上达天听。”

“虽千万人吾往矣!”

何闻道始终没有忘记过,当初在西湖雅集上,沉忆辰回答圣人之道的那一番言语。

圣人之道,不在于言,也不在于心,而是在于行。与其一群人讨论何为圣人之道,不如出去深入乡野边疆,看看民生疾苦、将士浴血。

言不如行,哪怕只能帮扶拯救一人,你在对方的眼中,便是圣人。

何闻道践行着经世致用,在见识了北直隶百姓面临粮价飞涨,不得不卖儿鬻女,析骸以爨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为民请命!

只是他拿着那封请愿书,却在京师处处碰壁,这等赈灾济民之事连阁部大臣都束手无策,哪个衙门或者官员敢接下何闻道的请愿书?

这就是为什么,何闻道不顾一切的冲撞大宗伯,只有在会试这种万众瞩目的场所下,才会有这么多高官云集,让民间疾苦上达天听。

至于自己的下场如何,何闻道从未考虑过。

他始终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自己的名字。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还愣着干什么,把此等狂妄之徒给拖下去!”

监察御史自然明白,北方粮价飞涨带来的疾苦,目前来说是个火药桶,谁碰谁倒霉。

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只能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次面对何闻道的倔犟,哪怕礼部尚书胡濙都选择了默认,自己同样无法回应如何赈灾济民。

很快一群官兵就冲了过来,死死的擒住何闻道准备带走。就算他奋力挣扎,可文弱书生如何能是这么多官兵的对手,瞬间就被抬离了地面。

旁边围观的众赶考举子们,很多人脸上流露出不忍神情,可他们谁也没有何闻道的勇气。

但就在这个时候,从众人身后传来了一道浑厚的声音:“本官在此,我倒想看看今日谁敢把人给拖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