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13 天子不平 (二合一)

413 天子不平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苍火头等人确定好了劫杀地点,然后再根据可能出现的异变,制定了两套备用计划,唯独没有想着如何脱身。

毕竟弑君之举,不成功便成仁,没有后路可言。

就在各方都在紧锣密鼓筹划的时候,瓦刺通知大同总兵郭登的使团,快马加鞭被送往了京师。

毕竟瓦刺这一次是玩真的,太上皇御驾已经从漠北启程,接驾这种大事单单靠着一个总兵无法做决定,还得由朝廷中枢商议出一个流程。

同时这也是土木堡之战后,瓦刺派往大明的第三批使团。

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出使次数就能看出大明跟蒙古之间的攻守之势变化。如果瓦刺部掌控着战略优势,是绝对不会想着送还朱祁镇,相反还会扯着大明天子的旗号,去号召各地官绅阶层投靠归顺。

这就如同历史上明末满清入关,早期并不是靠着兵强马壮强势攻入,而是以“臣子”身份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从而获得了北方官绅地主阶级的拥护,战胜了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朝农民军。

所以很多时候别看沦为亡国之君,好像一文不值的样子,事实上皇帝的名号跟法统,依旧能在关键时刻左右着天下局势走向。

相比较之下,现在明英宗朱祁镇的处境价值,至少要比崇祯帝朱由检强多了。

正统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距离年关到来仅仅相差几日,京师很多人家已经挂上了红红的灯笼,曾经那满城缟素的模样,仿佛已经成为了历史。

可是在紫禁城奉天殿内,朝中四品以上绯袍重臣却齐聚于此,商讨着该以何种形式,何种礼节,恭迎太上皇朱祁镇回京。

“诸位爱卿,皇兄北狩归来乃我大明幸事,你们可制定好了礼节章程?”

朱祁玉面无表情的朝着群臣问了一句,昨日瓦刺使团就已抵京,鸿胪寺跟礼部官员第一时间,开始着手拟定礼节章程,现在询问无非是走个过场。

面对皇帝询问,礼部尚书胡濙当即出列启奏道:“回禀陛下,臣昨日连夜组织礼部官员,拟定了太上皇回京礼节。”

“先由锦衣卫预备车马前往关外迎接,至京师龙虎台行宫后,文官前往城外接驾,当车马行至德胜门外教场,再由武官迎驾。”

“接着太上皇从安定门入城,面南背北设下座椅,陛下身为皇弟,携文武百官朝见上皇,最终迎入皇城南宫!”

听着礼部尚书拟定的接驾流程,朱祁玉本来就没有什么表情的脸庞,这下更是冷若冰霜。

原因无他,这套礼仪规格高的夸张,特别是朱祁玉亲率文武百官朝见上皇,相当于把皇帝摆在了臣子的位置。更为离谱的是,一切还是大张旗鼓当着满城百姓面进行。

到时候万人空巷夹道欢迎,乃至于各种跪拜高呼万岁,让接驾的景泰帝朱祁玉置于何地?

万一有大臣要求归还帝位,这种氛围跟狂热环境之下,朱祁玉又该怎么做,闹不好就将成为一场政变。

而且这还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忠于明英宗朱祁镇的勋戚大臣,藩王宗亲占据着绝大多数,更别说靖远伯王骥等人手中还掌控着十几万南征军精锐。

接驾仪式稍有不慎,可能局势就将完全脱离掌控。

“胡爱卿,此番礼仪是否稍显隆重了些?”

很多东西朱祁玉不可能明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暗示的方式,让胡濙明白自己用意。

以胡濙这种五朝元老的阅历,其实压根不用朱祁玉暗示什么,单单从神情变化就能揣摩出上意。

不过知道并不代表着要遵从,胡濙是当年明宣宗任命的托孤五大臣,遗命辅左朱祁镇匡扶大明江山社稷。

于情于理,他都很难站在朱祁玉这边。

只见胡濙这次没有明哲保身,而是义正言辞的反对道:“陛下,上皇北狩关系着我大明荣辱,此次不割地、不赔款便恭迎回了上皇,必须礼仪隆重昭告天下,向藩邦臣属展现我大明威仪!”

胡濙话语说的大义凛然,可群臣心中去十分通透,这在预示着朝中风向即将要改变。连这种老狐狸都旗帜鲜明的支持太上皇,那背后不知有多少勋戚重臣达成了一致,新君终究还是根基太浅啊。

占据着礼法跟道义至高点,胡濙话说的滴水不漏,让朱祁玉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反驳。

他确实在为君之道上有进步,甚至能与沉忆辰不谋而合,利用大势逼迫皇太后孙氏归政退居后宫。但朝廷中枢这群老油条的功力,可不是后宫女流之辈能比拟的,稍一交手就处于下风。

没办法,朱祁玉只能用眼神示意,今日站在御台上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兴安。

相比较拉拢朝中大臣为自己亲信,很明显拉拢宫中太监要来的更为快速容易,兴安就是最近效忠于景泰帝朱祁玉的内官。

“大宗伯,京师一战后国库空虚,陛下以身作则精简用度,期望能为百官万民做个表率。如今却兴师动众迎接上皇回京,于家国天下无益,好容易让上皇招惹非议。”

“咱家觉得一切从简,用一轿二马迎接太上皇回宫即可!”

兴安这话出来,引得朝中大臣一片哗然,一乘轿子两匹马的规格,一般大户人家出远门都要超过这个,更何况对方是堂堂大明太上皇。

新君要真这么做,就不是什么节俭的问题,而是对太上皇的羞辱!

“陛下,太上皇毕竟贵为天子,兴公公礼节太过简陋,有失皇家体面,不可!”

礼部右侍郎钱习礼当即站了出来表示反对。

他虽然在皇权站位上面力撑沉忆辰,但曾经是翰林掌院,现又担当礼部侍郎,儒家礼法关乎着钱习礼的底线跟信念,绝对不容践踏。

“臣附议少宗伯,天子驾六,一轿二马前往迎接与礼不合!”

吏部尚书王直紧跟其后,内阁首辅陈循资历声望不够,那么吏部尚书天官一职,当居百官之首,这种事情必须要拿出态度。

“今用轿一乘,马二匹,丹陛驾于安定门内迎接太上皇帝,礼仪似乎太薄。”

六部天官出面,陈循身为内阁首辅,自然也表明自己立场,否则内阁以后还有何地位可言?

只不过相比较其他人的直接反对,陈循话语稍微委婉了一些。

“臣附议大冢宰。”

“臣附议元辅。”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刹那间百官群情激愤,吓的兴安赶紧后退几步躲在朱祁玉身旁。

要知道当初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就是在御门听政期间,被愤怒的百官活活打死。现在宦官声誉被王振给搞的声名狼藉,万一这群文人火气上来,当着皇帝面把自己打死了怎么办?

奉承上意是重要,不过自己的小命更重要!

换作是之前的朱祁玉,面对这样百官反对的场面,可能就软弱妥协了。

但现在他心中充斥着一股不平的怒火,凭什么自己临危受命,拯救大明江山社稷的功劳,在群臣眼中还敌不过上皇的尊荣?

凭什么自己可以君王死社稷,却要跪伏在丧师辱国的皇兄面前,行臣子礼?

凭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却始终在百官眼中是个过渡的傀儡?

法统二字,就真的能抵消一切的付出跟努力吗?

“太上皇帝是朕至亲,自留虏庭,宗社倾危,生灵无主。彼时群臣进章,请命于皇太后,诏告天下,立朕为皇帝,保护宗社!”

“辞之再三,不得已,嗣登大位。已尊大兄为太上皇帝,礼之至极,无以加矣。今福等所言太薄,未知其意如何,朕难道有愧于天下万民吗?”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不管太上皇回来后,自己会遭遇怎样的皇权危机,此刻朱祁玉决定发泄出来心中的委屈跟愤怒,让文武百官好好想想,谁才是在国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救时之君!

一个什么都没做的太上皇,却能享受尊荣至极,公平吗?

站在左侧前排的沉忆辰,望着御台上愤怒至极的朱祁玉,嘴角却流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没有人愿意自己效忠的是个庸君,更不想是个软弱退缩的懦夫!

皇太后归政一事,让沉忆辰看到了朱祁作成为一名合格君王的潜力。可是身为天子,单单有谋略还是不够,得有恩威并施的手段跟意志。

一味的顾忌亲情对朱祁镇妥协下去,最终南宫之变还是会上演,改变不了历史跟自己的命运。

换作孙太后归政之前,面对礼部这种隆重恭迎礼仪,沉忆辰会站出来反对。今日他却迟迟没有任何动作,就是想看看景泰帝朱祁玉如何应对。

如果连皇帝自己都不站出来抗争,那自己岂不成了皇帝不急太监急?

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沉忆辰意料之外的一幕,他知道文武百官会拥护礼法,却没有想到景泰帝朱祁玉即将要占据上风的时候,于谦会站出来反对。

“陛下,拟定接驾礼仪,乃臣子尽忠之道也,初无别意。”

“另外天位已定,宁复有他!”

于谦有着力挽狂澜的才能,却始终不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官员,很多时候在处理权势斗争上面,有着一种堪称天真的幼稚感。

正是这种天真,才导致他权倾朝野八年,没有结党营私,问罪之日无人站出来说话。

也正是这种幼稚,让他面对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带来的危机,明明掌控重兵的前提下,却为了家国天下的稳定选择束手就擒。

明英宗朱祁镇接驾礼仪规格,在于谦看来无关紧要,帝位已经让朱祁玉坐了上去,就不会再出现什么意外,何必为了这区区小事损害帝王威仪跟声誉?

文武百官站出来反对,景泰帝朱祁玉凭借着一腔不平,毅然决然的据理力争。

可是面对无比信任倚重的于谦反对,他呆呆的坐在龙椅之上,仿佛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眼睛。

哪怕于谦不站出来反驳文武百官,选择明哲保身他都能理解。却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于谦最终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难道孤家寡人,才是自己的天命吗?

就在景泰帝朱祁玉感到无力反抗的时候,一直用着旁观者姿态,看着朝臣争论的沉忆辰,此刻从文官队列中出班,开口道:“于少保之言,请恕下官不敢苟同!”

“上皇土木堡一战丧师辱国,有玷宗庙,难道就不应该为九边阵亡的数十万将士,为大明波及的数百万苍生负责吗?”

君子和而不同,站在个人角度上面,沉忆辰无比敬佩于谦能做到舍身取义。

可是站在家国的角度上面,他始终无法接受明英宗朱祁镇,可以享受着“英雄”归来般的礼遇,享受着救时之君的臣子礼,却不用承担一丁点的后果!

曾经沉忆辰在蒙军大营中,当着朱祁镇的面说过:“没有人可以不用承担后果,哪怕皇帝也不行。”

现在入阁拜相后,看着大明各州府百姓,因为土木堡一战带来的苦难,更坚定了心中的想法。

朱祁镇不配以君王礼仪回京!

沉忆辰站出来反对于谦,让包括朱祁玉这个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用着不可思议的目光看向他。

要知道早在王振掌权时期,沉忆辰就为了帮助于谦脱罪,不惜离开京师出镇地方治水。更别说后续两人并肩作战,相互配合打赢了京师守卫战,还共同拥立新君登基。

文武百官眼中,这两人就是同党,怎会当众“翻脸”?

这种突如其来的震惊,甚至让群臣一时忘记了,沉忆辰话语中对于太上皇的大不敬!

可能是感受到局势朝着不可控方向发展,也可能是景泰帝朱祁玉,不想朝中仅剩不多效忠于自己的重臣”内斗“。

趁着文武百官还没有反应过来之际,他赶忙开口道:“朕日前收到过兄长手书,要求奉迎还朝的礼节不可过于隆重,一切宜从简,此事就这般定下了。”

太上皇有过手书?

这下殿内大臣更是迷湖,阁部、鸿胪寺、通政司各衙门,均没有听说太上皇传递过手书这回事。

可问题是到底有没有,皇帝这么说了,群臣也没人敢让朱祁玉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于是只好作罢,纷纷躬身道:“一切谨遵圣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