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02 登闻鼓 (二合一)

402 登闻鼓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紫禁城慈宁宫,皇太后孙氏正在喝着早茶,下首两方分别坐着钱皇后,以及景泰帝朱祁玉跟发妻汪皇后。

古代百善孝为先,早晚问安并不是清宫独有的传统跟规矩,相反清随明规,朱祁玉身为半路天子,更得时时刻刻都彰显孝道,来稳固自己的法统帝位。

孙太后放下手中茶杯后,望着一眼门外的皑皑白雪,面容忧愁的说道:“冬日的天气是一年比一年冷了,不知道太上皇在漠北苦寒之地,能否扛得住这鹅毛大雪跟凛冽寒风。”

听到孙太后又提及明英宗朱祁镇,景泰帝朱祁玉的脸上流露出些许尴尬,只能硬着头皮安慰道:“鞑虏在京师损兵折将,后续更是丢掉了大批军马牛羊,他们想要让牲畜牧民度过这个寒冬,必然有求于我大明开关贸易,定不会对皇兄无礼。”

某种意义上景泰帝朱祁玉说的是实情,明朝反击的越漂亮,实力展现的越强大,哪怕朱祁镇沦为北狩之君,敌人依旧不敢拿他怎么样,甚至连羞辱都不敢。

如果当年北宋靖康之耻,衣冠南渡的宋高宗赵构能知耻而后勇,毅然北伐击溃金国大军,可能那一桩桩羞辱到极致的事情便不会发生。

只是这番话听到钱皇后的耳中,让她不由潸然泪下。如今内有新君即位改朝换代,外有朝臣阻止太上皇南归,丈夫在塞外的处境几乎与亡国之君无异,怎会受到礼遇?

看着钱皇后又暗自伤心,汪皇后赶紧安慰道:“钱姐姐,太医说过你眼疾日趋严重,切不可整日以泪洗面,得保重好自己的身子等着太上皇归来。”

汪皇后性格刚毅,心怀仁慈,并不是传统后宫中那种善妒徇私的女子。

历史上面景泰三年,朱祁玉坐稳皇位之后,打算违反当初与孙太后定下的约定,欲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汪皇后得知此事后,毅然反对废立太子,因此触怒了朱祁玉,于是被废为庶人。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别说是勋戚大臣依然把帝位传承放在朱祁镇父子身上,就连皇后这种枕边人身份,心里同样遵循“正统”观念。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法统”二字,关系着整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超越了普通亲疏关系。

她出声劝解孙皇后,是真心实意为了对方身体好。要知道太上皇北狩这段时日,钱皇后已经快要把眼睛给哭瞎了,连太医诊治后都束手无策。

如果钱皇后再这般伤心痛哭下去,可能都无法再看清楚自己丈夫的脸庞。

儿媳妇的抽泣,昨日朝会的顶撞,朱祁玉的阳奉阴违,一桩桩事情摆在孙太后的面前,让她感到心里面有着一股说不出来的焦躁。

想要迎回皇儿,镇压住朝堂上的反对势力,那么就必须枪打出头鸟,把为首的沉忆辰给问罪昭告天下。

“皇帝,沉忆辰是否已经被关进了诏狱?”

听到孙太后突然问及沉忆辰的事情,朱祁玉瞬间感到心中一沉,不过还是无比恭敬的回道:“启禀母后,昨日锦衣卫已经前往成国公府逮捕了沉忆辰,他正身处诏狱关押。”

“那好,此等忤逆犯上的乱臣贼子,必须要给他定成铁桉,当杀!”

“当杀”二字一出,让慈宁宫问安的众人都不由心神一震。毕竟后宫中还是很少听闻到这般直接要诛杀前朝大臣的话语,特别还是从当朝皇太后的口中说出。

“沉忆辰毕竟年少意气,若是从重处罚传出去,会显得母后无容人之量,有损圣德声名,还请三思。”

朱祁玉赶紧劝说了一句,要知道皇太后说出去的话就跟皇帝一样,属于金口玉言的范畴。私下里面说说当杀还好,要是日后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说出这样的话,那就难有挽回余地。

“哀家被朝臣当众忤逆,如果没有严惩,那又置皇家威严于何地?”

“皇帝,还记得哀家与你说过的话吗,御下之道当恩威并施,不能让臣子爬到头上来!”

孙太后是说过这样的话语,可她同样还还说对沉忆辰的审问,属于有则问罪,无则加勉。

结果现在直接死罪当诛,完全忘记当初许诺,让朱祁玉简直有苦难言。

不过事到如今,朱祁玉绝对不可能自毁长城,妥协答应孙太后的处置,否则就没有翻身的机会。

只见他咬了咬牙回道:“母后,沉忆辰未经调查问罪,直言判刑生死还为时尚早,很容易引发天下士子非议。”

“那好办,就让大理寺少卿领衔三法司审判,用铁证如山来堵住天下士子的嘴!”

昨日朝会散去之后,不只是朱祁玉跟沉忆辰在行动,孙太后为首的太上皇势力,同样没有歇着。

常言道趁病要命,好不容易把沉忆辰下狱问罪,怎会让他还完好无损出来?

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大理寺少卿杨鸿泽,刑部尚书余士悦组成的三法司,早就磨刀霍霍准备办成铁桉。

就算你沉忆辰有勋戚武将撑腰又如何,法司、主审、判官全部都是我的人,你拿什么跟我斗?

就在景泰帝朱祁玉满脸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回绝的时候,慈宁宫外突然传来了“冬冬冬”的鼓声。

登闻鼓响了?

紫禁城唯一能出现的鼓声,就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章,于午门外设立的登闻鼓,以防止民间有重大冤屈者,无处鸣冤申诉。

问题是随着大明开国七十余年下来,登闻鼓几乎成为了摆设,压根就没有百姓敢去敲响。

原因就在于像敲登闻鼓,以及拦轿喊冤等等行为,古代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叩阍”。特别是到了皇帝这种级别,不管你申诉的内容是否属实,只要冲撞仪仗惊扰到圣驾,就得“仗一百,发近边充军。”

冤还没申,人就先被打死了,这种叩阍谁还敢去做?

别说是朱祁玉这种新君,就孙太后入宫几十年来,都没有听到登闻鼓响过几回。

这一次突然被人敲响,仿佛预示着要有大事发生。

还没等朱祁玉跟孙太后缓过神来,通政司左通政就神情慌张无比的出现在慈宁宫门口。

要知道左右通政职责范围,是受理内外章疏和臣民密封中诉之件。按照正常流程,受理之后是要送到内阁,先行“揭帖”再来“票拟”,最后才会送达到皇帝面前御批。

当然,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看的,直接交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代为“批红”。

现在左通政越过了这些宫廷流程,直接拿着一封奏章来到了皇帝面前,而且还是当着太后的面,着实有些不太合乎常理。

“陛下,臣这里有一封京师士子的请愿书,以及国子监祭酒的奏疏,事关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还请恕罪!”

午门登闻鼓敲响之前,京师士子的联名跟李时勉的《正本疏》,就已经送到了通政司官员手中。

面对这两份直指后宫干政的奏疏,通政司官员当即就被吓的大惊失色,完全不敢有任何拖延的就往慈宁宫跑来,生怕慢了一步引发天下士大夫的震荡。

“此奏疏是否与登闻鼓敲响有关?”

朱祁玉敏锐意识到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肯定其中有着关联。

“回禀陛下,京师各布政司赶考举子,以及国子监学子数千人,此刻已经齐聚到午门之外,正是他们敲响了登闻鼓。”

“这群文人到底是想要做什么?”

孙太后心中同样生出一股不详预感,士大夫阶层乃统治基石,他们要是集体抗议很容易引发朝野动荡,时局不稳。

蒙古鞑虏刚撤退不久,大明经不起连翻折腾。

“这个……这个……臣不敢说。”

左通政额头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汗珠,把头深深的垂到了胸前,想要逃脱孙太后锐利的目光。

“哀家让你说就说!”

本来心情就不好的孙太后,看到左通政还一副磨磨唧唧的模样,瞬间就感到火冒三丈。

“国子监祭酒说您……说您牝鸡司晨!”

咬了咬牙,左通政最终还是把这句话给说了出来,反正奏疏都已经摆在这里,自己不说太后也会看到。

牝鸡司晨!

听到这四个字,孙太后张大了嘴巴,呆呆的坐在凤椅上,口中说不出一个字来。

这绝对是一种极其诛心的形容,并且还是出自于国子监祭酒,这个大明的文人师表!

不敢想象当这个词传开之后,自己会遭受到怎样的非议,会遭受到天下人的唾弃!

“放肆,朕登基时日尚短,母后不过是体恤教导一番,何来这般恶意指责?”

“传朕旨意,命人捉拿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以及带头闹事的士子!”

火上浇油的操作,不仅仅是沉忆辰会做,景泰帝朱祁玉同样会做。

现在敲响登闻鼓,京师读书人群情激愤的情况下,不首先去弄明白申诉缘由,相反立马粗暴拿人问罪,只会激起更大的反弹跟浪潮。

并且哪怕就是景泰帝朱祁玉下令,士大夫阶层也绝不会把这个锅甩到他头上,最终承受骂名的只会是孙太后。

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可是只要把整个士大夫阶层牵扯进来,没有人可以抵挡这股力量。

别说皇太后,皇帝都不行!

“慢着!”

就在左通政准备领命的瞬间,孙太后仿佛意识到什么,突然开口喝止了对方。

牝鸡司晨这种骂名,历史上不少后宫掌权者背负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互相妥协一步,把权力给平稳过渡移交给了皇帝。

毕竟上下数千年历史,武则天只出现过一个。

“把李时勉的奏疏呈上来给哀家。”

“母后,此事交给儿臣处理就好,别伤了您的身子。”

“呈上来!”

孙太后厉喝一声,她倒想看看这群文人士子,到底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是,太后。”

看到孙太后这般态度,左通政自然不敢违抗,把李时勉连夜书写的那本《正本疏》,呈交到了孙太后手中。

接过奏疏,能很明显看到孙太后手臂的颤抖,她缓缓的打开后胸膛立马剧烈起伏着,彰显出心中那激动的情绪。

李时勉奏疏中的第一句,就搬出了朱元章的《皇明祖训》,“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母得干预!”

如果说牝鸡司晨仅仅是个骂名的话,那么后宫干政这四个字,就称得上是罪名了。

孙太后本来就是强撑着要看奏疏,这下脸色骤变再也撑不住了,手中的奏疏首先滑落,然后整个人都摇晃着往后倒了下去。

“母后。”

“太后!”

在场无论是皇帝皇后,还是大臣宫女,此刻都大惊失色的喊了一声。

短短两日之内,孙太后接连晕倒了两次,毕竟是年过五旬的老者,放在明朝已然称得上长寿。

万一真要出现个什么三长两短,传出被大臣逼死的言论,将令整个皇家威严受损!

另外一边诏狱内,沉忆辰自然是不知道宫中发生的事情,但他却知道李时勉率领着京师士子跟国子监学子,一同前往了午门敲响了登闻鼓。

除了为自己鸣冤,还有就是痛斥孙太后干政。

至于沉忆辰为何会知道的这么清楚迅速,在于诏狱里面的锦衣卫狱卒看守,全部都成为了通风报信的使唤,几乎是同步把午门发生的事情传递回来告知沉忆辰。

“沉阁老,大司氏的奏疏已经送入了宫中,午门士子群体中还出现了一些官员身影,此事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了。”

“谢过,本官知道了。”

沉忆辰点了点头,语气十分和善。

没有阁臣的高高在上,更没有阶下囚的卑躬屈膝。

“沉阁老客气,那小的就不打扰了。”

说罢,这个锦衣卫狱卒,就打算退出牢房。

“等下,你叫何名?”

这名狱卒连夜帮自己跑过两次腿了,沉忆辰看着此人还算可靠。

“回禀阁老,小的姓魏,家中排行老三,于是就叫魏三。”

“那好,本官再劳烦魏小哥一趟,前往公府向我夫人报声平安,日后必有答谢。”

当李时勉领衔敲响登闻鼓的那一刻,这场用大势遏制太后“摄政”权的斗争,就再也没了悬念。

“为沉阁老办事小的心甘情愿,更何况沉忆辰对小的有着大恩大德。”

“本官何时有恩于你过?”

沉忆辰有些茫然,他确认自己是第一次见到魏三,更谈不上什么恩情。

“沉阁老,你是否还曾记得当初在万全左卫仓解救的一批女子?”

“记得。”

“其中有一个是我妹妹。”

说罢,这名叫做魏三的锦衣卫,脸上神情变得无比痛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