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01 道义大势 (二合一)

401 道义大势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浙江会馆内,哪怕夜色已深,此时大堂内依旧是人声鼎沸,赶考的江浙举子们纷纷走出自己房间,义愤填膺的讨论着关于沉忆辰定罪的事情。

最为中央的一张桌子上面,有着一名年轻人站在上面,他脸颊通红握紧了拳头,正在朝着周围的同年举子诉说着什么。

如果沉忆辰在这里的话,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这名年轻人就是当年他在西湖雅集上遇到的何闻道。

数年过去,曾经那个只能站在角落中,没有登台论道资格的小子,现如今已经可以当着众人面呼吁号召。

“诸位同年,沉阁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现在却遭遇牢狱之灾。吾等身为文人,岂能眼睁睁的看着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当站出来为沉阁老奔走疾呼!”

在场的浙江举子听着何闻道的呼吁,很多脸上都流露出一抹愤怒的神情,京师彻底解除危机才两月时间,力挽狂澜的有功之臣却要莫须有下狱,天理何在?

“没错,沉阁老投笔从戎,提三尺之剑从福建驰援京师,可谓扶大厦之将倾。吾等今日能活着站在这里,是于少保跟沉阁老率领将士浴血奋战的成国。”

“要说他谋逆犯上,在下第一个不服!”

又是一名年轻士子站了出来,此人沉忆辰同样认识,他便是西湖雅集上,霍州学派曹瑞的关门弟子陈瑞初。

那时候沉忆辰与传统学派理念不同,双方某种意义上还站在敌对阵营。可是随着在西湖雅集上一鸣惊人后,越来越多的学子了解到什么叫做“经世致用,辨证求是。”

同时也让当初仅仅为星星之火的“沉学”,开始在江南这种文风开放的地方传播。

可能距离燎原之势还相差甚远,但至少沉忆辰之道,不再孤独!

“呵,服与不服有何意义,沉阁老在朝会上阻止太上皇回京,后更当众忤逆上圣皇太后,又把忠义跟君恩置于何地?”

有人支持,自然就有人反对,他就是被沉忆辰在西湖雅集上,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辩倒的张士衡。

“朝会本就是讨论的地方,沉阁老为了大明荣辱仗义直言,把家国置于个人之上,岂能因言获罪?”

站在张士衡旁边的一名士子看不下去了,当即就开口反驳了一句。

“另外就算沉阁老言语中有不妥之处,理应陛下问责追究,何时我大明由后宫当政了?”

这名士子直指问题核心,程序不正义,那么结果一定不正义。

皇帝还在,就轮不到太后对外官下达旨意,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同样是僭越!

并且相比较这名士子的委婉,另外一名会馆的年轻举子,更是激进的说道:“社稷为重,君为轻。”

“土木堡一战生灵涂炭,九边防线全面重创,数十万军民在短短时日内殒命。太上皇身为国君,难道不应该承担起大明兴亡荣辱的责任吗?”

其实这句话更直接的意思,那就是丧师辱国的结果是你朱祁镇造成的,现在有了挽回的机会,难道还要贪生怕死的早日回京?

张士衡本以为自己的话语,能激起一批志同道合之辈,站出来反对沉忆辰的大逆不道行径,结果万万没想到自己却成为了众失之的!

在场绝大多数学子在当年那一场西湖雅集中,受到了沉忆辰学说的冲击,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不仅仅是浙江会馆上演着义愤填膺的场景,山东会馆、福建会馆、河南会馆等等地方,同样有着无数士子奔走相告,替沉忆辰鸣不平,想要拨乱反正后宫干政的弊端。

很快坐落会馆的这一条街道,有着一批文人士子冲了出来,他们高呼着响应沉忆辰的口号,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抗争。

“吾乃福建一书生,沉阁老提督福建使八闽之地免除战火,后续更是划分良田救活万千百姓,鄙人这条命都是沉阁老给的,当奉还之!”

“何止是福建,山东决堤三省八府之地百万生民,谁没有受到过沉阁老的恩惠,人不能忘本!”

“还请诸位一同联名请愿书,有功之臣不应该蒙受冤屈!”

很快会馆街道上,出现了一卷长长的宣纸,无数赶考的士子们在上面署下自己的名字,代表着一份对于强权的抗争力量。

就算你是母仪天下的上圣皇太后,却依旧大不过天下大势!

同样的场景国子监也在上演着,李时勉挥挥洒洒的写下了上千字的《正本疏》,准备等待着天明就去紫禁城上表给皇帝。

当年王振专政诬陷忠良,是沉忆辰领着国子监弟子跟进京赶考的士子,写下了一封上疏叩阙鸣冤。如今时过境迁,到了自己这把老骨头,还沉中堂那份恩情的时候了。

站在一旁的国子监司业赵琬,望着《正本疏》那激进的言辞,脸上的神情却是愈发凝重。

“大司氏,你在上疏中这般直言太后牝鸡司晨,可有想过后果?”

牝鸡司晨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词汇,相当于指着太后的鼻子怒骂。现如今天子式微,太后才是真正手掌大权的人,李时勉这封奏章要是递交上去,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吾等文人,如果连死谏的勇气都没有,有何颜面在国子监这等学堂圣地教书育人?”

“要是能以我李某一人性命,扭转朝堂不正之风,那是何其有幸!”

李时勉完全没有担忧或者惧怕的想法,相反他内心充斥着热血跟道义。

后宫干政跟诬陷忠良此例不能开,否则定会后患无穷。他这封上疏不仅仅是为了沉忆辰,还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望着李时勉这般决绝的模样,司业赵琬咬牙向前一步,拿起了刚刚放下的那支墨笔。

“大司氏你说的没错,文以载道,朝廷不公吾等文人自然要匡扶社稷,还请加上我赵某人!”

说罢,司业赵琬就在《正本疏》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年被王振羞辱诬陷的可不仅仅李时勉一个人,赵琬同样是在国子监广场受罚的官员之一。

如果那一天没有沉忆辰的仗义执言,可能就没有今日还活着的赵琬。

就在此时,屋外传来了一道刚毅声音。

“先生在吗,学生听闻沉阁老下狱问罪,愿前往午门敲响登闻鼓!”

突然出现的这道声音,让李时勉跟赵琬脸上都出现了意外神情。

要知道卞和送来的书信,仅仅局限于国子监高层数人得知,李时勉不想把自己的学生弟子给卷进来。自古文人上疏死谏,免不了流血牺牲的局面,自己一把老骨头当以身殉道,年轻文人才是大明的未来!

“先生,当年沉阁老恩情学生铭记于心,当知恩图报!”

又是一道声音响起,当年此人就是叩阙鸣冤中的一员,旧时场景可谓历历在目。

“大司氏,文人自有傲骨,沉阁老乃三元及第,六元魁首,绝不能受不明冤屈!”

“先生,弟子愿同往宫阙敲响登闻鼓!”

听着门外国子监学生的一声声呼喊,李时勉脸上有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感慨。教书育人不在于期望学生做多大的官,更多是想要他们为往圣继绝学,明德扬善,悲天悯人。

现在看来,这群学生没让自己失望。

另外一边的诏狱内,沉忆辰并没有外界众多文人士子想象中的含冤受辱、屈打成招等等画面,

相反他很平和的住进了特别安排的单间,往日里凶神恶煞的锦衣卫狱卒,见到沉忆辰到来后点头哈腰,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跟不敬。

透过头顶的天窗,望着外面那一轮小小的弯月,沉忆辰感觉自己内心有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可能只有在这种时候,他才能彻底的放下一切权谋算计,安心把命运交托于他人手上吧。

但凡大明的文人士子们,没有沦为满清那样的犬儒,他们一定会站出来帮自己抗争。

并且沉忆辰谋划这一切,真正想要的不仅仅是对抗孙太后的干政,而是在大明众文人士子心中,埋下一颗面对不公跟强权的时候,敢于反抗抗争的种子。

哪怕对方是高高在上的皇家权利!

只有当众人不再畏惧皇权,才能更好的去约束乃至压制皇权,从而完成大明社会真正的变革。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虽然比不上后世的人人平等,但至少远比把家国天下的命运交给独夫要强。很多时候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沉忆辰同样在抵足前行。

就如同当初在国子监,在西湖雅集,点燃了一束束传播理念的星星之火,终有一天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向北,就靠着给大司氏一封书信,能驳回太后的问罪吗?”

站在一旁的赵鸿杰,望着沉忆辰始终看着窗外弯月一言不发,好像进入诏狱的并不是他,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反倒是忍不住开口询问了一句。

大司氏确实有着文人师表的地位跟尊崇,可问题是再如何受人尊重,放在官场上也不过是个从四品的文官,如何能改变高高在上皇太后的懿旨?

“驳回太后的并不是大司氏,而是大势!”

“什么大势?”

要赵鸿杰搞特务他现在专长,论这种战略级别的权谋,就远远超乎了能力范围,完全听不懂沉忆辰的意思。

“不出意外的话,天明就能看到了。”

时间已经过了午夜,那一轮高高的弯月,也在慢慢的朝着西边落下。

当朝日的曙光来临,就是大势的到来!

听着沉忆辰还在文绉绉的打哑谜,赵鸿杰有些憋不住了,直言道:“你知道当年在外院家塾,我就是成绩一窍不通的那个。什么大势我不懂,只知道如果太后没有收回成命,明日就会有许多人来落井下石。”

“向北,我们得做后手打算。”

说到这里的时候,赵鸿杰脸上闪现出一抹狠色,理论上达到沉忆辰这种级别跟影响力的文官,再怎么样只要不是真的领兵造反,无论如何都罪不至死。

但很多事情谁能说的准,当年刘球仅仅一封上疏惹得皇帝跟王振不喜,就在诏狱中受到了分尸酷刑,地点还在距离沉忆辰的牢房不远。

“什么后手打算?”

“真要到了事情无可挽回的时候,我联络人手把你送出京去,再让李达率人接应。”

听着赵鸿杰帮自己谋划跑路的事情,沉忆辰忍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这简直比直接领兵造反还不靠谱。

“那还是算了吧,哥们我好歹现在也是个阁老,结果连内阁的门槛还没迈进过一次就离京潜逃,怕以后得沦为史书上的笑柄。”

认真来说,沉忆辰朝会上任命入阁参预机务,理应在明日正式踏入内阁的。结果却提前一步踏入了诏狱,放在后人嘴中也将成为一桩奇事。

“那总比送命要强吧?”

面对沉忆辰这一副云澹风轻的模样,赵鸿杰颇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真以为太后懿旨问罪是闹着玩的?

“送不了命。”

看到赵鸿杰真急了,沉忆辰神情严肃了起来,转换了一下话题问道:“鸿杰,与其担心我,不如派几个锦衣卫或者夜不收,安插在朱佶的身边。”

“他现在身处边关重镇,我总有些不放心。”

不知道为什么,沉忆辰前几日遇到赵鸿杰看了画像后,心中总是有着一种不详预感。

朱佶放在京师当纨绔子弟,最多就是充当传递情报的内鬼,可他在边关担任守将,能做的事情可就太多太多。

一日不把他揪出来,总归是后患无穷。

而且沉忆辰还不能像对待一般内鬼那样,实在不行就想办法物理层面解决掉。

成国公的家族观念是深入骨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伴随着父子俩的一生。没有十足证据去动朱佶的手,一旦事情曝光出来,沉忆辰甚至预感到会发生父子为敌,兄弟相残的画面。

这就是为什么,沉忆辰迟迟没向朱佶动手的原因。

“放心吧,已经派了,同时正在想办法重金收买朱佶的身边人。”

“只要他确实为鞑虏的内应,那么早晚会有露出马脚的一刻!”

赵鸿杰办事,沉忆辰还是放心的,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东方天空泛起了鱼肚白,衬映的京师白茫茫的雪景。

午门前的大道尽头,出现了一群黑压压的人影,他们并不是前来上朝的官员,而是身处京师的举子以及国子监的学子。为首一人白发苍苍,他正是有着文人师表美誉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

这就是沉忆辰口中的大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