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93 于谦封侯 (二合一)

393 于谦封侯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武清伯数月内就从边关一介武将,晋升为京师公侯世家,这速度是不是有些快了?”

听着成敬念出封赏圣谕,一名官员小声滴咕了一句。

多少官员忙忙碌碌一辈子,封侯拜相四字却遥不可及,就算石亨守卫京师有功,这封赏着实有些太过了。

“只能说陛下真是出了个大价钱。”

另外一名官员语气讥讽的回了一句。

论战功,让石亨跨入勋戚门槛,已经称得上是天大恩赐。

想当初靖远伯王骥,以兵部尚书这种文官巅峰身份,亲身前往麓川毒虫瘴气之地,耗时五年足足打了两场战役,才被太上皇朱祁镇封为靖远伯。

石亨何德何能,能凌驾于王骥之上,率先步入侯爵的门槛?

毫无疑问,当今圣上这般大肆封赏,就是为了收买石亨,以求掌控他手中的兵权。

“慎言!”

听到这讥讽的话语,一名须发皆白的老官员提醒了一句,这种话要是被有心人听进去,可是有杀头之祸的。

奉天殿内外群臣的议论纷纷,自然是引起了掌管礼仪的御史注意,只见他立马高声喝止道:“肃静,谁再大声喧哗,按照殿前失仪处置!”

这一声警告下来,之前还小声讨论的群臣们,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与此同时,成敬继续宣读道:“昌平伯杨洪,晋爵为昌平侯!”

如果说石亨晋爵为武清候,仅仅让朝臣感叹升迁速度过快,引发了一些议论。那么宣府总兵官杨洪晋爵为昌平侯,这下就让在场的文武官员感到群情激愤了。

要知道土木堡之败直接原因之一,就在于杨洪之子杨俊弃城逃亡,从而断了二十万亲征大军的后路,只能困守在土木堡这个绝地。

京师守卫战之前,考虑到九边重镇宣府的重要性,景泰帝朱祁玉赦免了杨洪知情不报的罪责,还晋升他为昌平伯。当时就引发了很多朝臣的不满意,考虑到大敌当前不能内部出现混乱,于是乎就被一笔带过了。

虽说京师守卫战过程中,杨洪奋勇杀敌,起到了些将功补过的作用。但是跟石亨这种大破敌军的功绩相比,还是差的有些点多,凭什么能被封为侯爵。

就算想要收买人心,也不能这般滥用勋戚身份吧?

“陛下,臣斗胆谏言,昌平伯功绩不足以晋爵!”

群情激愤之际,一名年轻身影直接站出队伍,大义禀然的朝着景泰帝朱祁玉谏言。

此人也算得上是沉忆辰的老相识,他便是入阁参预机务,加封大理寺少卿的杨鸿泽!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身上还始终保持着一股书生意气,面见这种不合理封赏,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反对。

见到有人公然站出来反对,并且对方还是新晋阁臣,杨洪的脸色有些难看。不过这种情况下,他无法为自己辩解些什么,只能把目光望向了龙椅上的景泰帝朱祁玉。

“杨卿家,昌平侯识破鞑虏奸计,坚守宣府闭门不开。后在京师守卫战中,紧急奉诏调集山西精兵两万驰援京师,一路追杀余寇至霸州,可谓是劳苦功高。”

朱祁玉面对杨鸿泽的质疑,并没有用皇权压下去,反倒是耐心解释了晋爵的原因。

只是看到景泰帝朱祁玉这般作派,沉忆辰暗暗摇了摇头。他与杨鸿泽可以说是死对头了,深深知道对方的脾气秉性,这家伙就是个认死理的“腐儒”。

解释是没用的,大概率你还说不过他,并且陷入唇齿之争后,会极大的削弱皇帝权威。

历史上朱祁玉过于亲和的性格,并没有为他赢得朝臣尊重,反倒是遭受到诸多鄙夷。特别是在改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居然想着用贿赂朝中大臣的手段,这骚操作着实是让人大开眼界。

人善被人欺,对于皇帝而言同样如此。

果然面对朱祁玉的解释,杨鸿泽丝毫不买账的硬顶道:“昌平伯是驰援京师,可是当他赶到的时候,鞑虏早已退兵。所谓的追杀余寇,战功仅仅擒获四十八人,斩首四百八十级。”

“如果此功能晋为侯爵,那武清候就应该称之为武清公了!”

杨鸿泽不单单是攻击了杨洪,顺带还把石亨给牵扯了进来,摆明话中有话。

当这段话出来,就不仅仅是杨洪脸色难看,景泰帝朱祁玉都有些下不了台。他毕竟登记才几个月,论功行赏这种大朝会更是第一次召开,结果万万没想到朝臣会有人这么不给面子。

只能说朱祁玉面对皇兄回京的压力,属实是有些操之过急,期望靠着施恩笼络人心。杨洪在宣府拒绝了朱祁镇的叫门,必然没有办法站队在太上皇那边,加之掌控了九边重镇的军权,确实是最好拉拢的对象。

但很可惜,杨洪之子的黑点抹不掉,他战功又远不如石亨。平常时期朝臣可能也就默认了,现在拥护太上皇回京的势力越来越庞大,自然就会滋生事端。

“杨少卿言之有理,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土木堡马营守将杨俊弃城潜逃之事,岂能当做没有发生?”

此时一名翰林官站了出来,他跟杨鸿泽是同窗同年,现如今朝廷势力格局大变,文官已然占据着绝对上风,不用再惯着边关武将。

土木堡之败的责任,该清算就清算。

“没错,杨将军封伯已然是皇恩浩荡,封侯实属德不配位!”

“陛下,还请三思。”

“陛下慎重!”

面对群臣反对,特别还说出“德不配位”这样的话语,杨洪一张老脸通红。而景泰帝朱祁玉同样呆呆坐在龙椅上,没有处理这种事情的经验,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朱祁玉这“无助”的表现,被殿内杨善等人看在眼中,脸上流露出一种嘲弄笑容。

“救时之君”不过如此,看来远远达不到掌控朝堂的地步。

看着这一幕场景,杨洪自知不能让皇帝为难,更无法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加官晋爵。就在他准备自行推辞的时候,又有一名年轻的朝臣站了出来,那一身绯袍异常显眼。

“诸位,本官有不同意见,认为杨总兵担得起昌平侯的爵位。”

没错,站出来力排众议的人,正是沉忆辰!

“沉侍郎,本官倒想听听看,你有何意见。”

紧跟其后的是贺平彦站了出来,他早上莫名被沉忆辰给压了一头,心中可谓是憋屈万分。

现在沉忆辰又开始大放厥词,贺平彦倒想看看此子能说出什么花来。

“昌平侯虽然赶到京师之时鞑虏已经退兵,战功不过数百敌首。可是诸位别忘记一件事情,那便是在追击过程中,夺还被掠人畜数以万计。”

“准确来说,是三万六千一百二十七人,各类牲畜五万余头。我大明百姓性命胜过鞑虏千倍万倍,此功难道不足以封侯吗?”

沉忆辰的话语斩钉截铁,战功不仅仅只有斩杀敌人,还有拯救自己的同胞。

三万多人要是被鞑虏给掳去漠北,最终能活下来的百不存一。杨洪前有坚守宣府城池,不让蒙古大军越雷池一步,后又拯救万千百姓,为何不能封侯?

沉忆辰此话一出,瞬间就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确实以往军功统计,只有斩杀敌军首级,从未把夺回的大明百姓计算在内。

三万多人的性命,岂能一言带过?

“身为大明将领,护国安民乃份内职责,这也能算军功?”

贺平彦当即进行了反驳,按这么算的话,那九边将领人人封爵。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政绩,夺回我大明百姓为何不算。本官就想问贺少卿一句,如果掳夺百姓中有你的亲人朋友,你会觉得昌平伯毫无功劳吗?”

“你这是强词夺理!”

听着沉忆辰把话头转到自己身上,贺平彦感到对方简直不可理喻,这是一回事吗?

“臣认为少司马言之有理,军功不仅仅是杀敌,还有护国安民。”

就在两人争论之际,兵部尚书于谦站了出来,力挺了沉忆辰。

“臣附议!”

没有丝毫犹豫,刚刚晋升为武清候的石亨,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要知道石亨本来就是一员虎将,后期更是膨胀的不知天高地厚。杨鸿泽前面把自己给牵连了进来,他正愁没有机会反击,现在有沉忆辰领头,于谦站队,此时不表态更待何时?

于谦跟石横两人,乃是这次京师守卫战最大的功臣,特别是兵部尚书于谦,称之为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都不为过。

如果不是他放话“妄言南迁者当斩”,恐怕京师守卫战就是另外一个结局,大明也将成为衣冠南渡的大宋。

更重要的是,这两人不仅仅是劳苦功高,手上还掌控着京师十营团大半兵马。得罪当红重臣哪怕耿直如杨鸿泽,此时都选择了隐忍没有当出头鸟反驳。

“朕认为沉卿言之有理,昌平侯带回了数万被掳走的大明百姓,同样功绩卓越,封侯理所当然!”

如果说之前景泰帝朱祁玉还有着商讨的意思,那么现在他这番话,就有着属于帝王的一锤定音。

“陛下圣明!”

沉忆辰当即高呼一句,维护着朱祁玉的威严,并且把杨洪封侯一事坐实。

确实杨洪之前有些过错,但瑕不掩瑜。只有他继续镇守宣府,才能让蒙古没有任何可趁之机。

“陛下圣明。”

意识到此事尘埃落定,这下满朝文武纷纷高呼着这句话,哪怕杨鸿泽等人都不例外。

此情此景让珠帘后面的孙太后看在眼中,她下意识的紧握了拳心,指甲都深深陷入肉中。朱祁玉帝王威仪越重,得到的拥护越多,就意味着自己儿子哪怕回到京师,都不可能再坐上皇位。

数月时间改变了太多,曾经那个唯唯若若的郕王,慢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根基!

有了武清候石亨跟昌平侯杨洪的先例,后面的封赏就要顺利的多,基本上功臣都得到了满意的赏赐。不过很快就来到了此次论功行赏的重头戏,那便是京师守卫战最大的功臣于谦,他该得到怎样的封赏?

就在此时,站在御台上的成敬终于开口了:“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护住江山社稷,特加封为太平候!”

封侯了?

听到成敬说出封侯的话语,奉天殿内外文武大臣们,纷纷张开了嘴巴满脸震惊。

要知道大明到目前为止,只有前兵部尚书王骥文官掌武事封爵,很多人认为已经后无来者。结果没想到这么快,大明就出现了第二位文官封爵,而且还是直接封侯!

如果此事成为惯例的话,那么以后勋戚不再是武将的专属,恐怕文贵武贱的格局,将成为定局!

不过很多官员细细回想一下,又有些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感觉。毕竟石亨、杨洪均是靠着这次京师守卫战封侯,那么统帅于谦封侯就不足为奇!

可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于谦此刻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拒绝道:“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今但不城下盟,何功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四郊处处还有堡垒设防,这是属于卿大夫的耻辱,如今只做到了不签订城下之盟,哪里有什么功劳呢?

“于爱卿,这……”

面对于谦的反驳,景泰帝朱祁玉下意识的想要劝说两句。

不过他刚一开口,于谦就打断道:“臣受之有愧,况且文官封爵不能滥用,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除了于谦认为的九边危机,乃士大夫之耻外,他同样远见卓识的看到了,文官大肆封爵带来的弊端。现在朝堂太监、勋戚几乎没有领头人物,新贵诸如石亨等人资历跟威望远远不够。更别说众大臣心中,认为他们封爵是被皇帝笼络收买的结果。

如果再大肆开启文官封爵,彻底打破朝堂势力格局,日后绝非国家幸事!

于谦从来不是自私为己之人,他宁愿放弃封爵,也不愿开启祸端。

面对于谦这样坚定拒绝,景泰帝朱祁玉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于是他点了点头不再强求。

转而开口说道:“既然大司马拒绝封侯,那朕就封你为大明少保,总督天下军务。”

这一刻起,于谦将正是成为历史上的那个“于少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