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87 鞑靼称臣 (二合一)

387 鞑靼称臣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蒙古大汗称臣?

听到沉忆辰这个想法,卞和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

虽然这些年下来,蒙古很多部落已经向大明朝贡,成为事实上属国藩邦。但是代表着黄金家族血脉,以及蒙古大汗尊号的鞑靼部,却始终未向明国皇帝示弱。

称臣,意味着当年大元的法统消亡,任何一名有野心抱负的蒙古大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别看脱脱不花是扶植傀儡上位,可他心中却始终做着大元皇帝美梦,对女真跟朝鲜的国书中,也给自己用上了皇帝的尊号,卞和认为沉忆辰这种想法有些异想天开。

“东主,此事恐怕比你回京力排众议还难。”

卞和有些无奈的回了一句,他觉得此事毫无希望。

“不,恰恰在于脱脱不花还有着雄心抱负,妄想成为大元皇帝,就更能明白答应向大明称臣朝贡的好处!”

明朝的朝贡体系,就是传说中的大冤种体系,得到的赏赐回报将数十倍于进献的贡品。鞑靼、女真、兀良哈这些部落,在对大明的战争中损失,可以说是数倍于也先的瓦刺部。

想要快速恢复实力,避免被也先给趁机吞并,就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跟物资。

毫无疑问,没什么能比朝贡获得更大的回报。

“并且只有蒙古大汗俯首称臣,才能让陛下获得不世威望,压制住朝中大臣恭迎太上皇回京的暗流!”

沉忆辰神情坚定的补上后面这句话。

要知道京师守卫战的完美谢幕,某种意义上客观降低了朱祁玉“救时之君”的作用跟威望。让很多本就忠于朱祁镇的大臣们蠢蠢欲动,视景泰帝为彻彻底底的工具人。

另外沉忆辰拥立新君即位的从龙之功,也让部分勋戚大臣眼红这一步登天的待遇,再加上皇太后对明英宗朱祁镇的母子亲情,背后从中作梗。

三方因素叠加起来,直接让朱祁玉的皇位及及可危!

对于皇帝而言,没有什么比四海臣服、八方来朝更好的功绩。大明与蒙古之间接近百年的血海深仇,哪怕强如明太祖、明成祖等皇帝多次北伐,都没能让蒙古大汗俯首称臣。

如果景泰帝朱祁玉能做到这一点,哪怕明英宗朱祁镇安然回京,都无法动摇他的皇位。

毕竟你一个丧师辱国的太上皇,哪来的脸让四海臣服的英主退位,就凭有过关外留学的经历?

“苍火头,传令下去告诉鞑靼使者,本官可以答应他们在辽东开放互市,还能给脱脱不花送上一份封贡大礼,就看他们有没有这个魄力去接!”

封贡跟朝贡一字之差,区别在于脱脱不花要是答应,就得接受明朝皇帝的册封。

历史上俺答汗通过隆庆和议,被明穆宗朱载坖封为“顺义王”,不出意外的话这个称号将提前现世!

“是,东主。”

站在门口的苍火头得令之后,转身就前往都司驻地,把沉忆辰的答复先行告诉辽东总兵曹义。

望着苍火头的背影远去,卞和这才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朝着沉忆辰问道:“东主,我从鞑靼使者那里听闻,太师也先把他的妹妹摩罗许配给了太上皇,这会不会对大明造成隐患?”

和亲这种事情自古有之,只是跟很多人印象不同的是,往往在和亲事件中,送出女人的一方占据着优势,接纳女人的一方占据着劣势,特别身居后位的情况下。

古代讲究一个血统传承,中原皇帝基本上不可能让拥有异族血脉的皇子继承帝位。相反和亲出去的“公主”,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情况下,大多是身居尊荣后位,孩子有机会继承异族的法统。

当然,这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和亲女子孤身前往异族陌生土地,毫无疑问是悲惨的。

特别在宋朝之后,中原王朝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没有了“娘家”作为倚靠,和亲就彻底沦为了弱者的供奉,女子也不可能拥有权势跟地位。

所以在卞和的眼中,也先把自己妹妹许配给太上皇,反倒是朱祁镇吃了大亏,藩邦女子也配成为大明高贵的嫔妃?

如果有了皇家血脉,那麻烦就更大了。

“一个女人就能造成大明隐患,那大明也太脆弱了一点。”

沉忆辰笑着回了一句,不管大明不和亲的政策是基于何种原因,他无比坚定的认同这一点。

国运,不应该承担在一个女人的肩膀上,更不应该怪罪于女人跟孩子。

“卞先生,帮我通知一下李达他们,回京前还有些事情要交代。”

皇命不可违,与鞑靼部的和议他必然无法亲自参与,只能托付给李达等人。另外来年辽东可能的危机,还得早早做好准备,瓦剌始终是个心腹大患。

“是,东主。”

卞和拱手走出了书房。

沉忆辰这边做着回京的准备,京师那边却是风起云涌,朝中势力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瓦刺退兵局势稳定下来后,杨鸿泽、贺平彦、商辂三人正式通过廷推,入阁参预机务有了阁臣身份,意味着内阁完成了新老交替的使命。

同时杨鸿泽等人虽然没有加封殿阁大学士头衔,但是在朝中以胡濙为首的文官集团运作下,还是升任了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跟太常寺少卿职位,有了身穿绯袍的资格。

否则一名青袍官员出现在大明权力中枢内阁,画面着实显得有些迥异。

相比较杨鸿泽五寺实权职位,商辂仅仅加封了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虚衔,并且在内阁排名中也屈居末席。

另外萧彝由于在转运通州仓储中的优异表现,获得了皇帝跟朝臣的一致认可,并且还得到了于谦的大力赏识,坐稳了户部郎中的位置。甚至有传言只待萧彝资历跟上去,下一任户部侍郎之位非他莫属。

这对于一名二甲进士而言,毫无疑问是走活了另外一条道路,否则在翰林院论资排辈熬入阁机会,可能等上几十年都一定能入阁拜相。

不过真正改变格局的,还是文官集团的再度崛起!

想当初王振权倾朝野期间,文官集团处于全面的打压之下,再加上内阁三杨一度势大,压制了六部九卿,阁部之间隐约还有着权力斗争。

现如今宦官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哪怕得到了皇帝信任的金英、成敬等人,都得小心翼翼的做人,以免重蹈王振的覆辙。

而排在更后面的曹吉祥等太监,此刻还没有获得夺门之变带来的复辟功劳,距离一代权阉还有着很遥远的距离。

勋戚那就更不用说了,黔国公远镇云南,魏国公镇守南京,英国公战死土木堡,成国公问罪夺爵。偌大一个京师,连个撑场面的大明国公都找不出来,三驾马车的势力平衡彻底被打破。

相反文官集团这边,前任比较强势的首辅曹鼐战死,继任者陈循资历声望远远不足,连曾经被视为软弱不堪的吏部尚书王直都压不住,更别说后面还有五朝元老礼部尚书胡濙。

现在内阁中还加入了杨鸿泽、贺平彦等人,更是改变了阁部之间的实力对比,从而实现了六部彻底领衔,礼部尚书胡濙成为了朝堂上的“无冕之王”。

文官集团的崛起,表面上是暂时掌控了话语权,深层次上已经开始不知不觉的开始压制武将勋戚。比如最重要的五军都督府职权,已经划分到了兵部管辖,并且内部开始批判这些年的对外战事。

王振领衔的麓川之战跟明英宗御驾北伐,毫无疑问成为了批判的主要对象,国防政策全面转为收缩。

当然,这些转变的影响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展现出来的。等到“出征”、“北伐”等词汇,成为朝堂上的禁忌,成为反面典型举例的时候。

战争失利没有被打断的大明血性嵴梁,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被打断了,再也没有主动开战的勇气。

正统十三年十一月九日,辽东的积雪已经能没过脚踝,沉忆辰与石亨还有一众辽东军的将领,此刻正站在码头上拱手道别,谁也没有想到紧急任命的辽东总督,会这么快征召回京。

“曹总兵,山高水长就不用再相送了,待驰援军离去之后一定要多加提防也先,此人切不可掉以轻心。”

曾经沉忆辰无数次在朝堂呼吁瓦刺也先会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现如今他再次着重叮嘱辽东总兵曹义,现在的停战并不是和平的到来,更多是下一场战争的等待。

“放心吧沉督宪,本官定然不会给也先可趁之机。”

“另外与脱脱不花的贸易互市,食盐、茶叶、棉布、瓷器等等皆可售卖,唯独铁器要严格限制数量,哪怕一张铁锅都得登记在册。”

沉忆辰又嘱咐了一句,曹义的黑历史让他着实有些不放心,明国已经培养出来瓦刺部这样的大敌,自己绝对不能再亲手打造出下一个“也先”。

“是,本官知晓。”

得到曹义的确定答复后,沉忆辰点了点头把目光望向了李达。

“此次一别你也万分小心,辽东军是大明北方的擎天之柱,操练武备绝对不可荒废。”

“知道了,你前几日喝酒就说过几遍,现在怎么变得婆婆妈妈。”

李达有些无奈的回了一句,沉忆辰已经强调过好几遍,而且自己别的什么都不在乎,唯独在练兵这一项上面,可以说是从来不敢懈怠,哪需要这般再三嘱托。

听到李达的吐槽,沉忆辰笑了笑没有反驳。

经历过数场大战,见识过太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面,沉忆辰表面上变得铁石心肠,明白了什么叫做慈不掌兵的道理。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不愿意看着与自己同龄的大明将士们,永远的倒在战场上面。

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可以的话,沉忆辰真不希望自己青云之路下面埋葬的是累累白骨!

“张祺、吴荣,你们也多多保重。”

沉忆辰又拍了拍几个儿时伙伴的臂膀,与他们一一道别,最后在众人的目光中跟武清伯石亨,一同登上了南归回朝的大明宝船。

冽冽寒风吹拂着巨舰远去,码头上的人影逐渐变成一个个小黑点最终消失不见。望着依然面向辽东的沉忆辰,石亨有些感慨的说道:“沉督宪官宦沉浮,还能拥有这般纯粹友情,着实令人羡慕。”

这段时间在辽东,石亨看到沉忆辰跟李达等人的相处,完全想不到会如此的亲近融洽。

“你待人如何,别人就待你如何,很多时候不是旁人变了,是你自己变了。”

沉忆辰意味深长的说出这句话,他很欣赏武清伯石亨的骁勇善战,不愿意看到他逐渐被权势地位迷了眼,更不想看到他跟于谦反目成仇。

这句话与其说是解答,不如说是给石亨的忠告。

不过很明显,石亨完全没有听进去,他很不喜欢这种文绉绉的语气,赶忙转换了话题问道:“与其称赞沉督宪的待人处事,本伯更惊叹于沉督宪的运筹帷幄,居然能说得脱脱不花俯首称臣,连封贡国书都呈递了过来,着实让人有些不可置信!”

别说是石亨惊叹,就连沉忆辰开始都对于脱脱不花的效率赶到诧异。不过当他得知太师也先要召开诸部会盟,确定自己外甥勐可为皇太子后,那么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只能说太师也先汲取了攻打京师贻误战机的教训,这次雷令风行不给脱脱不花一点喘息的机会。不出意外的话当皇太子身份确定后,就该轮到舅父去摄政了。

至于大汗脱脱不花,最好成为一个死人。

不过这次雷令风行到底是汲取教训后的改正,还是另外一次更大的错误,就得用时间去检验了。

“武清伯过赞,脱脱不花愿意俯首称臣,对于下官而言也是意外之喜。”

“不是本伯过赞,是沉督宪过谦。”

“驰援辽东大败瓦刺也先,还劝说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归顺朝廷,这一次沉督宪班师回朝要论功行赏的话,恐怕又得开创我大明的历史。”

石亨说这番话的时候,哪怕已经封爵的他都忍不住流露出羡慕之意。

只是沉忆辰仅仅澹澹一笑,班师回朝到底是加官晋爵,还是群起而攻之,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