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70 逆转战局 (二合一)

370 逆转战局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大明必胜!”

望着仓皇退去的鞑虏,朱仪高举着战刀发出了来自于心底的怒吼。

朱勇被夺爵之后,家族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任何错误跟软弱,都会被无限的放大,视为成国公一族家道中落的标志。

这一次,朱仪终于没有依靠父亲的决断,仅仅靠着自己的统帅,开创了自土木堡之后,明军正面对决中战胜蒙古铁骑的先例。

心中积攒的压力,伴随着这一声怒吼得以释放。

“大明必胜!”

依然活着的明军骑兵们,同样喊出了这句口号,他们找回了自己曾经的勇气跟骄傲。

大明铁骑,从来都不弱于蒙古骑兵,七十年来漠北万里草原上,始终飘扬的是明军战旗!

土木堡一败,放在这七十年代历史中,仅仅是转瞬之间罢了。

沉忆辰同样呼喊着“大明必胜”口号,这一刹那他感觉自己好像懂了朱仪的行事标准,放下了以前警惕跟戒备的心理防线。

朱仪真正继承了成国公朱勇的理念,把家族兴衰视为了自己一生的重任。曾经主动帮助自己,并不是为了谋略什么大计划,更不是想要挖坑除掉“竞争对手”。

自己越掌控权势,越能站在朝堂上身居高位,那么就注定让成国公府愈发的辉煌跟鼎盛,这便是帮助后得到的最好回报。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朱仪得到传承的信念。

同样的,也成了朱仪逃脱不掉的毕生枷锁。

就在沉忆辰内心有些唏嘘感慨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身前的成国公朱勇,身形有些微微的前倾,鲜血正顺着刀刃一滴滴的往下掉落着。

战争已经结束,刀刃上还在滴落的鲜血不可能是敌人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成国公朱勇负伤了。

“公爷,你没事吧?”

沉忆辰一把上前扶住成国公朱勇的手臂,这才发现他右肩上有着一道深深的刀痕,就连护肩的虎头甲胃都被砍裂开了。

“无妨,一点小伤罢了。”

朱勇摆了摆手,他戎马一生受伤无数,如果不是现在年龄大了,换作以前这点刀伤压根就不会当做一回事。

面对成国公朱勇要强的模样,沉忆辰迟疑了一下,还是缓缓说出来一句。

“公爷,我娘同样希望你能安然回去。”

不管自己对成国公朱勇的态度如何,但沉忆辰始终秉持着一条底线,那便是不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母亲沉氏身上,大明终究不是五百年后的现代。

沉氏的精神支柱,除了自己这个儿子外,一直都有着成国公朱勇的一席之地。

她肯定在公府中日夜担心,期盼着父子俩都能安然无恙的回家。

听到沉忆辰说出这句话,成国公朱勇愣了一下,然后脸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我们都会平安的回去。”

说罢,成国公朱勇把目光望向正享受着胜利欢呼的朱仪。

经历过人生起伏之后,他才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晨曦的曙光不仅仅照亮了骑兵的战场,西直门外的主战场上,同样响彻着胜利的欢呼声。

就在也先率领的蒙古中军,即将要攻陷西直门的时候,战场上迎来了两支大明援军!

一支是于谦紧急征调的城中精壮,以及景泰帝朱祁玉派过来的宫廷禁卫军。只有守住京师九门,才能守住紫禁城,否则真到了要天子御敌的时刻,靠着区区几千皇城禁卫军能做什么?

不过光靠着城中精壮跟宫廷禁卫军,还远远不足以为扭转局势,毕竟也先在西直门外足足投入了接近十万的兵马。真正迎来战争转折点的,是大明靖远伯王骥,终于率领着南征军精锐抵达京师,从侧翼完成了对蒙古大军的致命一击!

当初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亲征军精锐,仅仅是京营跟北方州府的班军。整个大明南方精锐乃至甘肃边军,通通被征调到了麓川平叛,这才是整个大明完整的军事实力。

更别说相比较京营里面,塞进去无数的勋戚武将二代,极大的影响到中层指挥跟战斗力。王骥手下的南征军兵马跟军官,是属于大明真正的百战之师。

从正统四年第一次麓川战役开始,到如今正统十三年,九年时间内足足打了四场大战,几乎中间没有任何停歇时间。

精兵,靠的就是战争的磨砺,再加上靖远伯王骥、宁阳侯陈懋这两位大明中坚名将统帅,用着一种势不可挡的攻势,瞬间打穿了蒙古主力大军的侧翼。

让太师也先见识到,什么叫做明军真正的实力!

兵败如山倒,哪怕攻陷西直门的机会近在迟尺,太师也先都不得不下令撤退。

同时胜利的天平,开始朝着大明的方向倾斜。

收拢好伤员跟阵亡袍泽的尸首,沉忆辰与残余明军骑兵将士返回京师,走的便是西直门。

相比较出使时候宏伟辉煌,此刻西直门可谓是满目苍痍,烽火硝烟的余尽依然还在燃烧着,目光所及之处全部都是双方士卒的尸体,以及充斥在耳旁的痛苦呻吟。

此刻城门已经大开,民壮们正在尽快的搬运着伤员回城救治,毕竟蒙古大军还没有退去,他们依然有着一战的实力,不能掉以轻心。

城门的一侧,站着于谦、武清伯石亨、右都督孙镗等等守门主将。李达、张祺、李瓒等人经历过一昼夜的厮杀后,已经连站着的力气都没有了,全部依靠着城墙脚下,默默的望着遍地战死的袍泽。

不过在城门这一群将领之中,出现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就是统帅南征军靖远伯王骥以及宁阳侯陈懋。

而与他们并且称之为正统朝三大名将之一的定西侯蒋贵,因在麓川受到瘴气袭扰,身体不适无法快速行军驰援京师,还身处于运河之上。

从爵位上来看,王骥仅仅是一个伯爵,可此刻他却站在众人的最中心,宁阳侯陈懋跟提督各路兵马的于谦,都只能位列他的左右。

毕竟靖远伯王骥没有世家身份加持,是靠着自己实打实的军功,开创了明朝文官封爵的历史,战功赫赫让众人信服。并且数次出征麓川,王骥都是领了统帅身份,陈懋跟蒋贵大多数时候为副将。

对于靖远伯王骥,沉忆辰并不陌生,当初在京师提及到瓦刺隐患的时候,他还曾支持过要早早戒备的提议。

只可惜那时候的明英宗朱祁镇意气风发,大明也处于巅峰时期,完全没有把瓦刺部给放在眼中,各种警示不了了之。

望着沉忆辰的身影,出现在归来的骑兵阵营中,倚靠在城墙角的白胖子张祺眼尖,第一时间就认了出来,然后起身兴奋喊道:“大哥回来了,他从敌营回来了!”

张祺的呼喊声音,自然是惊动了李达等人,他们这才把目光望向骑兵前来的方向,果然看到了沉忆辰的身影。

与此同时,沉忆辰看到这帮应天府的兄弟们,平安无事的活着,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可以放了下来。

另外张祺的呼喊,同样提醒了站在城门前的王骥等人,不过他们的注意力却没有放在沉忆辰身上,而是朝着为首的成国公朱勇拱手道:“见过成国公!”

不管是不是有爵位在身,成国公朱勇叱吒朝堂这么多年,身份的尊贵跟影响力,是不可能一日消亡的。更别论明军大多数将领,都曾跟随过朱勇南征北战,再怎么样都有着一份“老上司”的情份。

“吾已是布衣,诸位不用客气。”

成国公朱勇下马后,朝着城门诸位将领回了一礼。

“公爷始终乃吾辈楷模,岂能薄待之。”

王骥并没有因为朱勇的客气,而选择把对方当做平民百姓看待,相反依旧保持着礼数跟恭敬。

明朝勋戚只要不涉及到皇权站队,以及谋逆造反这样的重罪,夺爵并非没有日后复爵的可能性。哪怕朱勇这一辈子无法再担任成国公,以目前朱仪的表现来看,继承爵位的可能性很大。

就算没有曾经情份,但凡有一点官场情商的,都不会怠慢成国公朱勇。

互相客套了几句后,王骥发现了对方身上的伤势,赶紧让大夫护送朱勇进城医治。直到这个时候,沉忆辰才有上前搭话的机会,拱手行礼道:“下官见过靖远伯。”

面对沉忆辰的行礼,王骥望向他的眼神可谓是复杂无比。

奔赴京师的路上,王骥已经收到和议副使杨善,传达的明英宗朱祁玉密信,得知了沉忆辰“背主求荣”的消息。

说实话,当王骥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心中是无比震惊的。毕竟当初在朝堂之上,面对皇帝的质疑,群臣的鄙夷,王振的威胁,沉忆辰都始终坚持自己观念,认为瓦刺乃大明心腹大患。

这种人,真的会背主求荣吗?

可问题是,和议副使杨善的证明,太上皇朱祁镇的密信,乃至沉忆辰第一时间拥立新君,获得从龙之功加官晋爵。种种事例无一不是表明,他是土木堡之变后最大的获利者。

要知道相比较新君朱祁玉,王骥内心里面忠诚的对象,始终都是明英宗朱祁镇。

他的知遇之恩,才能让自己开创大明文官封爵的先例,人不能忘本,就算无法拥护太上皇复辟登基,至少不能让他在鞑虏手中受苦,必须得想办法迎接回来!

“数年未见,沉侍郎如今已经红极一时了。”

王骥澹澹的回应了一句,只不过这句话听在沉忆辰的耳中,立马就感受到一丝异样。

按照曾经双方的关系,久别重逢不说什么热情亲密,至少恭喜的话语不会用“红极一时”这种略带贬义的词汇,哪怕用个“独当一面”,都不会引发歧义。

“下官不敢当,倒是靖远伯回京,宛如中流砥柱般,稳住了京师及及可危的局势。”

“是啊,没想到本伯南征一战,京师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事情都物是人非了。”

说罢,王骥望向了旁边等候的李达等人,开口说道:“他们应该与沉侍郎是旧识吧,那本伯就不耽误你们叙旧了,另外还得尽快入宫复命。”

“靖远伯辛苦。”

感受到王骥态度的冷漠,沉忆辰不理解其中缘由,只能顺势拱手告退。

看到沉忆辰结束了跟王骥的对话,朝着自己等人走过来,白胖子张祺立马迫不及待的迎了上去拥抱道:“大哥,你总算是回来了,我都害怕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

“有这么夸张吗?”

从张祺语气中感受到那种熟悉的氛围,沉忆辰此刻紧绷的神经才彻底放松下来,仿佛重新回到了人间。

“真的,我怕再也活不到见你!”

说这句话的时候,白胖子张祺双眼通红,语气瞬间哽咽了起来。

直到这一刻,沉忆辰才意识到张祺不是在跟自己说什么轻松玩笑的话语,更不是害怕自己被鞑虏给掳走,而是担心这辈子无法活着再相见。

西直门一战的残酷,其实远远超乎了沉忆辰的意料。

“放心吧,你小子从小就有着福相,没那么容易死。”

沉忆辰轻轻拍了拍张祺的肩膀,其实现在的他早就没有了那副白白胖胖的模样。或者换一种方式说,从张祺的身上,已经看不到当初那个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影子。

“李达,将士们伤亡情况如何?”

西直门是沉忆辰最先驻守的城门,辽东军跟福建水师上万弟兄驻扎在此处,再加上后续补充的一万老营士兵,沉忆辰想要知道他们还有多少人活着。

毕竟其中很多人,是自己从福建千里迢迢带到京师,还记得扬帆起航的那一日,码头上站满了这群将士的父母妻儿。

可如今他们身死异乡,再也无法活着回到自己的故土,沉忆辰更不知道如果有朝一日踏足福建,该怎么向他们的父母妻儿交代。

曾经京师的满城缟素,这一战之后,可能会在大明各地上演。

“三不存一。”

李达神情凝重的回了一句,从目前京师民壮那里统计的数据,活下来的将士不足三成,其中还包括终身伤残的袍泽。

听到这个数字,沉忆辰感到自己心口堵得慌,那种战胜蒙古骑兵,打退也先进攻的兴奋跟喜悦,瞬间消失殆尽。

战争就会死人这个道理沉忆辰明白,只是看着朝夕相处两年时间都将士们战死,甚至很多人沉忆辰都能记住他们的面孔,说出他们的名字,这种感觉无法形容。

“收殓好每一名袍泽的遗骸,火化后找一处地方好好祭奠存放。等待这一场战事结束,大明宝船会带着他们回到家乡。”

“我明白。”

李达点了点头,这种事情不用沉忆辰嘱咐,他都不可能让自己同生共死的袍泽,死后无法魂归故土。

与李达等人交代完后,沉忆辰来到了兵部尚书于谦的面前。

相比较出使之前,本就皮肤黝黑如同老农一般的于谦,现在更是眼眶深陷,整个人都显得憔悴疲惫异常,身上穿戴的战甲也有着数处损伤。

“大司马,蒙古大军被打退,加之有靖远伯的南征军回援,需要提前制定追击敌军的计划。”

虽然历史已经改变,但京师依旧是暂时守住了。如果未来走向没变的话,当南征军抵达京师后,太师也先就会意识到攻陷大明帝都,已经成为了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那么他接下来会做的,就是率领入关的蒙古大军有序撤退回塞外,尽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

无论是出于私心复仇也好,是出于公心削弱蒙古大军也罢,必须尽快把趁势追击的方案给提上日程。

不然也先率领着蒙古大军安然撤退,他们依然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获利者,拥有着足够实力在未来袭击大明九边重镇,相反遭受重创明军却无力进行反击。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军事上冒险同样如此,大明帝都不是什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沉忆辰不会让也先带着缴获的战利品跟大明百姓,就这么安然的返回草原!

听到沉忆辰说出要追击敌军的话语,于谦用着一种诧异的眼神望向他,满脸的不可思议。

开什么玩笑,如果不是靖远伯的南征军关键时候赶到,恐怕现在大明京师都已经沦陷,哪来的实力去追击鞑虏,他们像是战败落荒而逃的模样吗?

不过诧异归诧异,于谦依旧是耐着性子解释道:“向北你有所不知,靖远伯为了尽快驰援京师,仅仅率领着数万人轻车简从,这才关键时刻解除危机,南征军大部依然还在运河之上。”

“太师也先这次虽然攻城失利,却远远未到丢盔弃甲的时候,切不能急功近利。”

“不,大司马,也先能隐忍蛰伏借助明军力量,削弱鞑靼跟兀良哈三卫统一蒙古诸部,纵横漠北万里,彰显了他极具战略眼光,绝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下官判定,也先不会再大规模攻打京师,而是已经开始着手撤退计划,不能就这么轻易的放鞑虏返回漠北!”

沉忆辰的神情坚定无比,他知道历史上京师之围解除后,其实并没有伤到蒙古大军的元气。相反也先整顿兵马后,东到建州、兀良哈,西到赤斤蒙古、哈密,都成了瓦剌的藩属,势力由此达到最盛!

如果不能借此机会重创蒙古大军,那么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面,大明九边不得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