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56 兵临城下 (加长二合一)

356 兵临城下 (加长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对于满朝文武惊诧的眼光,沉忆辰却表现的很澹然。

官场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于谦更不是自己的党羽,随着景泰帝朱祁玉逐渐坐稳皇位,他必然要走上帝王的分权之道,怎么可能让朝臣一家独掌大权?

就算于谦推荐了自己成为京师卫戍主将,景泰帝朱祁玉心再大,也会否决这种提议。

看来当“三杨”故去,老一辈勋戚退出朝堂,如今大臣平均水准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确实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来补充了。

“既然大司马力荐,加之石亨并不是无能之辈,那朕便允许他戴罪立功,进封右都督委任京师总兵官!”

景泰帝朱祁玉确实有着救时之主的魄力,不仅仅是答应让石亨戴罪立功,更是进一步给他加官晋爵,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八个字,给彰显到了极致。

后续蒙古大军兵临城下之际,在寸功未立的基础上,朱祁玉还把石亨封为武清伯。短短数日之间,就完成了从罪臣到当红权贵的转变,一时间风头无两!

“谢陛下。”

于谦出列致谢的时候,脸上神情有些动容,皇帝对自己信任到了这种地步,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触。

“除去兵马部署,蒙古贼军来势汹汹,诸位卿家们可有迎敌之策?”

朱祁玉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并没有放在于谦身上,而是望向了沉忆辰。

不管此子是否真的有狼子野心,至少目前来看他确有大才。朱祁镇政治势力根基薄弱,急需要股肱之臣来帮助自己稳住朝局,于谦性格太过于刚直,很多事情并不会站在皇帝这边。

懂得见机行事并且有野心的沉忆辰,反倒成为了更合适的人选。

朱祁玉期望能借此给沉忆辰出言献策的机会,从而让他能坐稳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不至于遭受非议。以及进一步提高沉忆辰的资历跟人望,未来更有资格去担当与瓦刺的和议大臣!

皇帝的期待目光,沉忆辰自然明白对方意思,不过就在于准备出列献策的时候,新进“阁臣”杨鸿泽在礼部尚书胡濙的示意下,抢先一步站了出来。

杨鸿泽面临的情况跟沉忆辰类似,那就是资历跟威望远远不够称之为“阁老”。

想当初三杨最后一位杨溥去世后,短短几年间明朝内阁历经了马愉、曹鼐、陈循等数位内阁首辅,却在朝堂之上没有丝毫的声音,被六部跟宦官全面压制。

原因就在于,你没有足够的威望跟资历,没有培养出自己的门生故吏形成势力,京师中枢这群老油条官员谁会在乎一个“雏鸟”?

正统朝时期的内阁,可远远没有达到明朝中后期那种真正的权力中心地步。

相比较起来沉忆辰还好点,至少有治水跟平叛之功傍身。不过突然从五品左春芳大学士,升迁为三品兵部侍郎,依旧免不了根基不稳的隐患。

两方都迫切需要立功立言,以求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

只见杨鸿泽出列之后,康慨激昂的回道:“启禀陛下,据大司马所言,如今我大明卫戍京师的将士甲胃兵器俱缺,而鞑虏有了土木堡的缴获后装备精良,并且善于野战。”

“臣认为应该扬长避短,利用我京师城高池深的优势,固守城门,坚壁清野避其锋芒,此乃万全之策!”

杨鸿泽此言一出,立马引得华盖殿中大多数官员点头赞同。

正常来说明军遭逢大败,对方又以骑兵野战擅长,据城防守没有任何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原面对游牧民族进攻,大多数是采取此等应对方式。

别说是文武百官,就连龙椅上的朱祁玉,都非常细微的点了下头。

防守不算什么高明的策略,却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不过在场众官员中,却有两人神情异样,仿佛并不赞同杨鸿泽这样保守的策略。

这两人就是于谦跟沉忆辰!

就在于谦准备出列反驳的时候,身后的沉忆辰动作却更快,站在大殿中央朝着朱祁玉拱手道:“启禀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沉忆辰会站出来,是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只是杨鸿泽的据城防守战略几乎是最佳选择,他还能给出什么万全之策?

“噢,那沉卿说说看有何高见?”

朱祁玉语气中带着些许期待,毕竟沉忆辰这些年出镇地方声名在外,他也很好奇这位开创大明历史的三元及第,才能上限到底如何。

“据城防守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臣建议背城列阵,以攻为守,抱必死之心一搏!”

沉忆辰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为什么要龟缩城池向敌人示弱,这样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使得蒙古大军更加轻视明军,占据着士气的至高点。

不如以攻为守,列阵于城门外准备迎战,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殊死一搏。

狭路相逢勇者胜!

只不过沉忆辰此言一出,直接令大殿内满朝文武一片哗然。

开什么玩笑,现在明军遭逢大败,蒙古大军都打到了京师,能守住就不错了,你居然还说要主动背城迎敌?

就靠着这么一群土木堡逃窜的残兵败将,还是靠着各地勤王的二线预备役,凭什么认为他们能与蒙古铁骑在城外血战?

“荒唐!军国大事岂容儿戏!”

新任户部尚书金廉,忍不住站了出来驳斥。

金廉本以为刑部尚书,早年前在麓川受降大礼上,还对沉忆辰的作风颇有好感。随着原户部尚书王左阵亡土木堡,加之金廉对于账目上的天赋,于是被升迁为户部尚书。

本来金廉对于沉忆辰还算客观中立,至少双方除了当初文官集团对阉党的敌视外,并没有什么大过节。

可偏偏沉忆辰做了一件犯忌讳的事情,那就是绕过户部尚书这个主管上官,强行通过于谦把人安插了进来!

说实话,当初想要把萧彝从翰林院转到户部任职的时候,沉忆辰并不是没有想过去找金廉商讨。但问题是双方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加之蒙古铁骑进攻迫在眉睫,必须在短时间内转运通州仓粮草,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走关系。

这种举动放在金廉眼中,势必会成为对自己上官威严的挑衅,他本就肚子里面憋了一股火,还碰到沉忆辰在这里大放厥辞,如何能忍?

“敌军势大,有坚城不守,偏偏背城迎敌,你这是视君王与社稷与不顾吗?”

金廉指着沉忆辰怒目圆睁,公仇私怨叠加到了一起,那是一点面子都不给。

“臣赞同大司徒所言,不可出城迎战。”

户部侍郎赵伦当即站出来附和,于谦安插人进户部,再不打击下对方嚣张气焰,日后岂不是要被下官给压一头?

“杨侍读虽然年纪尚轻,但行事老成谋国,京师为社稷之本,不容有失。”

杨鸿泽被授予入阁参预机务,却始终没有加封殿阁大学士头衔,加之年纪轻轻没有资历,自然没人用阁老来称呼,只能继续使用翰林院的侍读头衔。

礼部尚书胡濙明白,这次杨鸿泽出谋划策是在内阁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旦被皇帝采纳,就很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阁臣。

所以他罕见的亲自下场,为杨鸿泽站位力挺。

不得不说身为托孤五大臣的胡颖,朝堂影响力远非常人可比,他这一站出来说话,那些还在观望的文武官员们,纷纷表态附和。

以往沉忆辰在朝堂之上,还有以成国公朱勇为首的勋戚集团力挺,现如今只剩下孤身一人。

不!并不是孤身一人!

就在满朝文武大多出言反对的时刻,于谦却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认同少司马所言,需开城迎战!”

如果别人说这话,估计会遭受到群臣的围攻,但以于谦现在的权势跟地位,他说出来更多是让满堂群臣惊诧无比。

于谦之前没有推荐沉忆辰为京师主将,双方仿佛生出了什么间隙。现在面对这种堪称荒唐的迎战策略,又站了出来力挺,他们两个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群臣不明白,景泰帝朱祁玉同样不明白。

“于爱卿,能否告知朕,为何要出城迎战?”

没有丝毫的犹豫,于谦便康慨陈词道:“回陛下,蒙古鞑虏携土木堡大胜之威,气焰嚣张无比。就如同少司马说的那样,如果我军坚守不出,只会让敌军愈发的猖狂,认为我大明将士无能、无胆、无勇!”

“想当初我大明太祖布衣出身,奉天命驱逐暴元,后更是北伐万里,岂能被区区鞑虏轻视?”

“再之固守京师不出,主动权便交于到了鞑虏手中,他们进可攻退可守,势必会劫掠我大明京郊乃至整个北直隶。”

“大明百姓皆为陛下子民,又岂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鞑虏屠戮,最终就算守得一座孤城,却尸横遍野焦土千里,这场战争算胜利吗?”

于谦满腔愤慨,他要守卫的不仅仅是京师,还有整个天下。

如今京师集结了超过二十万大军,单纯数量上已经不属于蒙古的兵马。就算装备上略有不足,也远远没有到畏敌如虎,不敢与之一战的地步。

至于群臣眼中的残兵败将,勤王军的老弱病残,放在于谦眼中却并不是如此。

从来没有懦弱的士兵,只有懦弱的将领。沉忆辰的土木堡跟怀来城两战,已经证明大明将士并不缺乏血性,何足言惧?

另外于谦还有一个理由没有说出来,那就是随着驰援跟勤王大军入驻京营后。很多京师纨绔子弟以及勋戚二代,也被紧急招入了京师卫戍部队中。

他们这群人纪律性很差,却偏偏各个背景深厚,哪怕于谦掌控大权,依然无法挑战整个勋戚武将传承的体制。一旦遭遇到战事不利,这些纨绔子弟很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临阵脱逃一个就会带动整片防区崩溃。

只有断绝这群人的后路,他们才会浴血奋战到底,背城迎敌某种意义上就如同当年项羽的破釜沉舟,后退者死!

“大司马,此言差矣。”

看到于谦头头是道的说出理由,吏部侍郎赵新有点急了。

就在他刚准备反驳的时候,身后却传来一道冷漠的声音:“少冢宰,本官认为大司马言之有理!”

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沉忆辰。

曾经的他人微言轻,确实需要成国公朱勇率领勋戚集团站队,才能在朝堂之上有一席之地。

可如今的他同为阁部大臣,岂会再看这些人的言语脸色?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自己现在重兵在手,军国大事容不得这些连血都没有见过的“文弱书生”,在这里指手划脚!

沉忆辰要守的同样不是一座孤城,而是江山社稷。

并且他从来不认为大明卫戍京师的将士是一群弱者,哪怕出城野战,同样不输蒙古铁骑。

汉家儿郎顶天立地的嵴梁还在,土木堡一战并没有被打断!

沉忆辰的正面硬刚,让很多文官大臣脸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初想要拉拢的马愉一党。

曾经他们以为沉忆辰不是阉党中人,就有为己所用的可能性。现在看来,道不同不相为谋,此子终究跟自己不是一路人!

就在双方火药味疯狂上升,准备爆发一场唇枪舌战的时候,殿外突然传来了一道太监的尖锐通报声。

“太后驾到!”

皇太后孙氏的到来,打断了朝堂之上的一场争辩,同时也让在场大臣更加迷茫了。现在郕王朱祁玉都已经正式登基为帝,难道孙太后还是不想要放权,打算搞垂帘听政那套吗?

“臣拜见太后。”

“儿臣拜见母后。”

不管孙太后为何来到朝会大殿,她毕竟是当朝太后,包括朱祁玉在内没有谁敢怠慢。

只不过这一次皇太后孙氏踏入奉天殿面若寒霜,噼头盖脸的就朝着朱祁玉问道:“皇帝,哀家在后宫之中都已经听说瓦刺大军即将要兵临京师,为何与鞑虏的和议使臣还没有挑选出来。”

“太上皇都已经下达了禅位诏书,难道尔等君臣还忍心眼睁睁的看着他在敌军手中受苦吗?”

孙太后这句话问出来,属实有点诛心的意味,让在场大臣面面相觑,无人敢上前应答。

这几乎是明摆着告诉众人,新君朱祁玉不想把太上皇从瓦刺给迎回来,这才始终拖延和议使臣的人选。

要知道朱祁镇虽然已经禅位当了太上皇,但他执掌帝位这么多年带来的影响力,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就消散。如果孙太后愿意为自己儿子助攻的话,想要获取复辟之功的大臣,估计大有人在。

听到这话,朱祁玉自然明白背后的危机,立马脸色惨白的告罪道:“母后息怒,并非儿臣不想恭迎太上皇回京,而是京师卫戍事务繁忙,正在与诸位大臣商议如何应对。”

“那好,商议出谁担任和议使臣了吗?”

孙太后这次直接掀桌来到前朝,就没打算给朱祁玉任何敷衍的机会,必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要知道当她看到朱祁镇亲笔写的家书后,简直就是心如刀割。再怎么为了江山社稷让朱祁玉登基为帝,终究不可能隔断母子亲情,更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儿子。

现在该到朱祁玉兑现自己承诺的时候了。

“儿臣已有人选。”

“谁?”

“兵部右侍郎沉忆辰!”

这就是朱祁玉与沉忆辰交换的筹码,他既然平步青云成为了阁部大臣,那么就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朱祁镇不能再回到大明京师,更不可能回到朝堂之上!

沉忆辰?

听到朱祁玉这话,孙太后把目光望向了沉忆辰,那一身绯色官袍在她的眼中,感觉是尤为刺眼。

“让沉忆辰却担任和议使臣,皇帝你是认真的吗?”

俗话说危机使人成长,孙太后经历过朝局大变后,现在不可能还是深宫中那个无知妇人。

沉忆辰是第一个跳反,拥立朱祁玉为新君的臣子,相当于背叛了太上皇。

选择他去担当和议使臣,朱祁镇还能回到大明?

真是万万没有想到,郕王朱祁玉这才当了几天皇帝,就开始把自己当做一介妇人来湖弄了。

“母后,少司马足智多谋,并且深厚太上皇恩泽。更重要一点,是他有武将之勇,敢于孤身入鞑虏营地不弱下风。”

“京师被兵临城下,大明生死存亡之际,将士们需要铮铮铁骨的硬臣才能稳住士气!”

说句难听点的话,别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这种和议使臣不就是送上门被羞辱的吗?

换一个懦夫过去,不仅太上皇谈判赎不回来,更是丢了大明的脸面。士气将成为京师守卫战胜负的关键因素,大明绝对不能弱了下风,满朝文武仅有沉忆辰可以胜任!

毕竟土木堡之败后那种劣势局面,沉忆辰率领驰援大军都硬生生的稳住了局势,谁敢说能比他做得更好?

“莫要诓我,难道我大明无人,就只剩下一个沉忆辰出使吗?”

说罢,孙太后目光扫视群臣,她希望有一人能够主动站出来接下这个艰巨的任务,沉忆辰此子信不过!

面对太后的目光,绝大多数朝臣都低着头不敢直视,贺平彦却感觉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无论自己再如何效忠新君,都不可能比得过沉忆辰的从龙之功,那还不如赌一把迎回太上皇复辟。

实在复辟不成,至少还能得到太后的器重。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贺平彦感觉翻身机会就在眼前!

不过就在他准备出列的时候,一只手臂拉住了他的手腕,回头一看正是自己的舅舅吏部尚书王直。

此刻王直朝着贺平彦轻轻摇了摇头,他为官多年知道卷入皇家权力斗争中,大多都死无葬身之地。现在自己的外甥年纪轻轻,已经入阁参预机务,成就前景远超同龄人,何需着急?

人生路漫漫,沉忆辰如今确实一枝独秀,可别忘记自古有一句名言。

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满朝文武无人应答,见到这种场面后,孙太后脸上显出一抹嘲弄笑容。

果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今朝不认前朝人,政客就是如此的现实。

“好,好,好。”

孙太后连说了三个好字,然后把目光挪到沉忆辰身上,对他说道:“哀家倒想看看,到时你以何颜面去见太上皇!”

说罢,孙太后就拂袖而去,让在场君臣神情都有些不自然。

“如无要事禀告,退朝吧。”

经过孙太后这么一闹,朱祁玉也没心情继续商议朝政,摆了摆手宣布退朝离去。

“臣等恭送陛下!”

伴随着满朝文武的高呼恭送,朝会算是正式结束。

不过沉忆辰没有打算就这么离开,他还准备跟于谦具体商议一下大军部署,制定好完整的战备计划。

但就在此时,一名宫女悄然来到了沉忆辰身边,朝着他低声说道:“少司马,皇后有要事召见,还请跟婢女移身偏殿。”

听到是皇后召见,沉忆辰着实有些意外。如果说皇太后还有垂帘听政的权力,那么皇后权力范围,就仅仅局限于统率六宫,不应该跟前朝大臣有任何关联。

言情

可皇后都已经明言召见,沉忆辰也不好违命,只能点点头应道:“好,还请带路。”

“少司马,请随我来。”

宫女欠身行了一礼后,便走在前面带路,把沉忆辰领到了华盖殿的侧面偏殿。

相比较正殿的恢宏,偏殿面积就要小了许多,此刻里面站着几位太监宫女,最中间的位置有着一名身穿凤袍的女子,她的手上还牵着一个幼童。

“臣兵部侍郎沉忆辰,见过皇后殿下。”

明朝私下里可以称呼为娘娘,沉忆辰身为前朝外臣,自然得与皇后保持距离,于是用上了最为正式的称呼殿下。

事实上不仅仅皇后有正式尊称,当皇太后临朝称制,还得用上皇帝的陛下称呼。

相比较沉忆辰的恪守礼仪,钱皇后很明显就顾不上这么多,她牵着身旁的孩童快步走到沉忆辰面前,泪眼婆娑的说道:“少司马,之前朝议本宫其实就站在殿外,听到了陛下任命你为和议使臣。”

“本宫在此有一事相求,还请少司马看在孤儿寡母的份上,从鞑虏手中迎回太上皇,拜托了……”

说到最后面的时候,钱皇后泪如雨下,丝毫没有顾及后宫之主的尊贵。她此刻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弱女子,期望着自己的丈夫能够回来。

求助沉忆辰,可能是她能力范围之内,唯一能为丈夫做的事情了。

站在钱皇后身旁的,正是不到两岁的太子朱见深,以他目前的年龄还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见到母后痛哭流涕,他只能害怕的抓住衣襟,奶声奶气的说道:“母后,别哭……别哭……”

望着眼前这一幕,沉忆辰站在原地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家国天下容不得儿女情长,可面对孤儿寡母的祈求,他实在无法忍心的果断拒绝,更不想给欺骗对方带来虚假的希望!

“皇后还请保重身体,切莫悲伤过度。”

沉忆辰只能这样安抚了一句,他知道在历史上面,钱皇后对朱祁镇的感情是真心实意的。

哪怕太上皇囚禁于南宫,钱皇后也始终不离不弃陪伴左右,安慰开导着朱祁镇,并且还拖着病体缝制针线活来赚取一些补贴。

只可惜当钱皇后哭瞎了眼,跪瘸了腿后。朱祁镇虽然并未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但也绝对谈不上什么恩爱、忠贞,仅仅把她当做后宫中一个可有可无的女子罢了。

“本宫一介女流之辈无足轻重,太上皇乃万金之体,经受不住塞外的寒苦。”

“少司马只要能拯救太上皇于水火,本宫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哪怕这条性命去换也无妨!”

钱皇后情绪越说越激动,甚至突破了男女之防,死死抓住沉忆辰的手臂,只期望对方能把自己丈夫带回来。

望着钱皇后那双婆娑的泪眼,看着还不懂母后为何悲痛的朱见深,沉忆辰心中情绪可谓是复杂无比。

最终只能把头偏过去一边,毫无感情的回道:“臣会尽力与鞑虏和议,至于太上皇能否迎回京师,非臣所能定夺之事!”

面对沉忆辰不敢直视自己的动作,钱皇后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她缓缓松开紧握手臂的双手,喃喃回道:“那本宫在此先行谢过少司马。”

“皇后母需客气,此乃为臣本分。”

“如无其他事情,臣就先行告退。”

说罢,沉忆辰再次向钱皇后行了一礼,然后转身退出了偏殿。

望着沉忆辰离去的背影,钱皇后的眼泪止不住的再次流淌下来。她其实心中已经设想过这样的结果,可始终不愿意放弃那虚无缥缈的希望。

后宫女子,很多时候并没有改变的能力。

走出宫门,望着远处御街两旁熙熙攘攘的人群,沉忆辰重重的吐出一口气。

这个尊崇无比的紫禁城,很多时候充斥着一种无法形容的压抑。沉忆辰在内心里面很怜悯钱皇后,知道她对朱祁镇用情至深,甚至把丈夫看得比自己性命还重要。

可那又如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政治本身就是残酷无情的,沉忆辰不可能为一个女人迎回朱祁镇,更何况这件事情本就如同他回答的那样,结果非自己所能定夺。

正统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瓦刺大军突破紫荆关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便途经卢沟桥来到了皇城脚下。

作为大明的都城,京师城墙的规模跟防御能力,毫无疑问是顶级的。城墙高度为十四米,基宽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四米,再搭配护城河、瓮城、塔楼、角楼等等,完全是一座武装到牙齿的砖石巨兽!

等待蒙古大军到来的这几天时间里面,于谦还对京师卫戍力量完整了最后的整编。由之前的京师三大营,拣选出马步精锐十万,分为十营集中训练,称之为“十团营”。

那些未入选的原三大营军士,仍归本营,称为“老家”或“老营”。

同时于谦还任命了九名主将,各统率一营兵马,分别驻守京师九门!

并且分配前还直言道:“九门乃京师门户,现分派诸将守卫,如有丢失者,立斩!”

“京师总兵官武清伯石亨,德胜门。”

“都督陶瑾,安定门。”

“都督刘聚,东直门。”

“副总兵顾兴祖,阜城门。”

“都指挥李瑞,正阳门。”

“都督刘得新,崇文门。”

“都指挥汤节,宣武门。”

“武进伯子朱瑛,朝阳门。”

“兵部侍郎沉忆辰,西直门!”

名义上诸将皆受石亨节制,不过沉忆辰防卫的西直门跟石亨驻守的德胜门,是迎战蒙古大军的主力战场。

所以相比较寻常驻防九门的一万兵马,沉忆辰跟石亨一样,实际上掌控着两万兵马。

一望无际的蒙古大军陈列于京师城外,太师也先望着远处那高耸的巍巍城墙,瞬间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如果不是土木堡之战意外俘获了明英宗,他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兵锋直指大明都城,重现当年祖先们马踏中原的荣耀。

“大哥,我们终于来到京师了!”

伯颜帖木儿脸上同样有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能率军攻打大明都城,这是何等的光荣。

七十年来蒙古大军被明军追逐的场面,从此将转换身份!

“太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是推着明国皇帝出去叫门,还是即刻组织攻城?”

阿剌知院开口询问了一句,兵临京师城下仅仅是第一步,贡献京师逐鹿中原才是瓦刺的目标。

“拆除京师周围的房屋来打造攻城器械,等做好准备后再推出明国皇帝攻城。”

像京师这等坚城,靠着硬攻肯定是打不下来,也先必须按捺住内心冲动的战意,等待攻城器械的打造完毕。

至于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朱祁镇,能不能叫开城门已经无关紧要,关键时候做到扰乱大明军心就足矣。

再过上几日,这座辉煌的大明都城,将易主到蒙古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