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53 被迫禅位 (二合一)

353 被迫禅位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什么?郕王既然敢夺位!”

朱祁镇听到这话瞬间暴怒,要知道他自认为待朱祁玉不薄,换做别的藩王早就已经滚出京师到地方上就藩,而郕王弱冠之年还留在京师生活。

单这份情谊,先帝谁能比得上自己?

结果自己深陷鞑虏之手才多久,郕王朱祁玉就篡夺了皇帝大统之位,简直就是狼心狗肺!

并且朱祁镇激动之下,声调陡然间提升了不少,把帐篷内的袁彬、杨山等人都吓出了一声冷汗。万一要是被蒙古人发现有人潜伏进来想要带走皇帝,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不仅是自己等人要葬身于此,连带运输钱财酒肉的数百民夫,乃至大同城上万将士都得承担也先怒火陪葬!

“陛下还请息怒,切勿引起鞑虏怀疑!”

袁彬知道朱祁镇此刻心中的愤怒跟怨恨,但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安抚。毕竟除了自己之外,也无人能做到这一点。

“息怒?朕的皇位都要没了,如何能息怒!”

朱祁镇依旧处于暴怒状态中,然后把目光转向杨山吼道:“告诉郭登!”

“不,告诉郕王,朕是不可能写禅位诏书的,他将永远是得位不正的乱臣贼子!”

华夏历朝历代,不管是主动禅位也好,被动夺位也罢,名义上都有禅位诏书这道非常具有重要性跟代表性的圣旨,预示着从表面上承认了继位者的合法性。

朱祁镇不写,对于景泰帝朱祁玉而言,就有着无穷的后患。

想当年永乐帝朱棣靖难成功,为何坐稳天下后这么多年,依旧困困寻找建文皇帝的下落?

就在于只要建文皇帝没确定死亡,没有下达禅位诏书,朱棣法统上的流程就始终存在着瑕疵,很有可能被对方借此为由再度起兵。

现在朱祁镇落于蒙古人手中,谁知道太师也先会不会未来打着他的名义“讨逆”?

法统这东西没用的时候一文不值,有用的时候价值千金,得位不正对于华夏王朝而言,就是颗永远的定时炸弹。

“陛下,是太后下旨立郕王为新君的!”

杨山咬牙说出了实情,郕王并没有谋朝篡位,而是通过了皇太后代下圣旨继承大统。

虽然依旧存在着没有禅位诏书的法统隐患,但是朝廷百官跟文武群臣几乎不会有太大的异议。

更残酷一点说,朱祁镇被废了!

母后另立新君?

听到杨山嘴中说出是孙太后立郕王为新君,明英宗朱祁镇此刻只感觉如同天塌了一般。

兄弟篡位也就罢了,就连亲生母亲都放弃自己了。

难道皇家真的就没有亲情存在?

“母后她为何要这样做?”

朱祁镇喃喃的问了一句,想要得知这个答桉。

“卑职不知。”

杨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夜不收”总旗,连让朱祁镇写禅位诏书都是执行郭登的命令,他如何能得知孙太后的想法?

就在朱祁镇恍忽中,营帐外围盯梢的夜不收,再次隔着门帘向杨山提醒道:“杨总旗,鞑虏们已经吃喝完毕,再不走就走不掉了!”

“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还请以祖宗基业为重!”

杨山鼓起毕生勇气,又朝着朱祁镇催促了一句,他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了。

意识到自己被放弃,朝中政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朱祁镇此刻仿佛心如死灰。

什么励精图治,什么开疆拓土,如今看来宛如梦一场!

“好,既然朕的好皇弟需要这封禅位诏书,那便写一封给他!”

说罢,朱祁镇拿着桌上的墨笔,在明黄色的锦帛上书写了八字大字。

“天命已归,无复多言!”

前四个字代表着朱祁镇已经认命,后四个字代表着他心中的不甘。

朱祁镇身为从小接受过完整帝王教育的皇帝,并且帝王心术绝对称得上是明代皇帝中的佼佼者。他很清楚如果自己不写这封禅位诏书,撕破脸皮的后果是什么。

无论心中有多么的怨恨郕王,身处险境都不能再去主动作死。

卧薪尝胆,忍越王勾践之辱,未来才有自己翻身的机会!

与此同时,朱祁镇快速抽出一张白纸,奋笔疾书向孙太后描述自己的苦境,以及着重强调母子之间的温情。

无论如何,亲生母子之间的血脉是割不断的,朱祁镇相信天下任何人都可以放弃自己,母后一定会想办法救自己回京。

只要母后始终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么一切就还有希望。

不得不说,明英宗朱祁镇对于权谋斗争的理解,有着极高的天赋。

只可惜身为帝王,天赋更应该点在文治武功上面。

伴随着蒙古大军的酒足饭饱,杨山拿着这两封书信返回了大同城。

当郭登得知朱祁镇害怕遭逢不测,而拒绝混在民夫队伍中一同回来后,脸上的神情一时复杂无比。

战败是一回事,懦弱又是另外一回事。

曾经太祖、太宗金戈铁马,大明铁骑漠北万里纵横。如今朱祁镇却苟且偷生,放下了大明天子的至高威严,真是令历代先帝蒙羞!

当然,这种想法郭登也只敢在心中愤慨,确定了朱祁镇不愿突围而出,以及拿到了新君想要的禅位诏书后。他当即下令关闭城门,拒绝与蒙古鞑虏的一切对话,做好了与大同城共存亡的准备。

面对大同守将这突然的“翻脸”,也先同样是勃然大怒,他本以为外有朱祁镇这张王牌,内有广宁伯刘安跟镇守太监郭敬两个内鬼,对方很快将会放弃抵抗。

特别大同城奉上钱财酒肉认怂,更是坚定了太师也先这个想法。

结果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岂不是狠狠打了也先的脸?

如今的太师也先在蒙古威望正值顶峰,号令诸部莫敢不从,当即就命令部将博罗茂洛海率领大军攻城。

同时通过暗探秘密联络到广宁伯刘安,以明英宗允诺进封他为侯爵的空头支票,诱惑他前往京师报信。

就说蒙古大军依旧想要与大明和平相处,甚至愿意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朱祁镇,回京后仍正大位!

只要多派使臣送来钱财,一切都能谈,都好说。

有了进封为侯爵的许诺,广宁伯刘安这下城也不守了,立马屁颠屁颠的返回京师,徒留郭登一人面对蒙古的二十万大军。

战前犒劳敌军已经够魔幻了,结果还来了一出名义上的主帅临阵走人的戏,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如果大同府的参将不是身经百战的郭登,可能大明的历史走向又将会有另外一个结局。

正统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经历过整日的厮杀之后,大同城下躺满了蒙古人的尸体。

身为大明九边第一重镇,大同的城坚池深是母庸置疑的。蒙古大军连日从宣府行军到大同叩关,本就不善于攻城的草原民族,连丝毫的攻城器械准备都没有,就靠着几张云梯硬上,结果那是可想而知。

加之守城过程之中,郭登亲临一线奋勇杀敌,朝着众将士喊出了“不令诸君独死也”的口号。

堂堂主将愿于普通士卒共生死,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大同守军岂能不士气大振?

“太师,这般仓促进攻大同城,儿郎们死伤太惨重了!”

望着大同城墙下的遍地尸体,阿剌知院终于忍不住劝说了一句。

就这一日进攻,蒙古大军就已伤亡数千人,哪怕得到了土木堡战果实力大增,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太师也先此刻双眼布满血丝,哪怕阿剌知院不说,他心中其实也清楚靠着蒙古勇士强攻大同城,哪怕最终攻陷下来了,惨重伤亡对于蒙古而言也是不可接受的。

毕竟像大同这样的城池,中原遍地都是,需要多少蒙古儿郎的性命去填?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战略目标是攻下京师!

“阿剌知院,现在撤退那儿郎们岂不是白死了?”

赛刊王满脸的不服,如今蒙古勇士锐不可挡,一群懦夫蛮子怎么可能是对手。

只要再坚持进攻下去,首先崩溃的一定是大同守军!

“阿剌知院说得对,蒙古的儿郎们不能倒在大同城下。”

太师也先压制住自己内心的愤怒跟傲气,冷静的做出最理智了判断,强攻大同城得不偿失。

“大哥,只要再攻上几日就能拿下大同城,此时撤退就相当于前功尽弃!”

赛刊王依旧心有不甘,大同守军一群残兵败将,当初阳和之战杀他们如同宰羔羊一般简单,他不相信拿不下来!

“赛刊王,我们的目标是京师,是中原!”

“大同仅仅是一道通往明国京师的大门罢了,绕过它还有许多条路可走。”

也先不想在大同城耗下去,他心中隐约预感,自己拉着大明天子叩关叫门,浪费了太多战略时间,反而给了明国一口喘息的机会。

现如今必须得抓紧时间兵临京师,否则等着明帝国各地勤王军到来,那么攻下京师的难度将远超今日的大同城。

“大哥,那我们走哪条路?”

“紫荆关!”

这条路线,其实就是当初被朱祁镇给否定的蔚州——紫荆关回京线路。

既然明国皇帝不走,那就让蒙古大军来走吧!

正统十三年八月的最后一日,当杨山带着禅位诏书抵达京师后,让朝廷百官们彻底松了一口气。这就意味着,不会出现一国两君王的极端局面,从此大明边关将领可以义正言辞的拒绝朱祁镇开关献城要求。

除了杨山带来的禅位诏书,广宁伯刘安跟大同派出的第二路军情信使,几乎是同时抵达了京师。

进宫面圣后,刘安便迫不及待的说出朱祁镇进封他为侯爵的许诺,并且还智商感人的说出往瓦刺奉献金银,就能恭迎太上皇回京仍正大位,丝毫没有意识到朱祁玉已经不是曾经的郕王。

面对这种送上门来的立威靶子,朱祁玉当着众朝臣的面前,驳斥刘安素无智谋,莫救邦家之难;不由朝命,自加侯爵之荣。

京师的朝臣个个都是人精,朱祁玉这段话相当于明牌了,根本上定性太上皇朱祁镇的话语是“诈伪”,从此再也不存在什么交赎金恭迎回京的说法。

于是乎立马就有数名科道言官站了出来,弹劾广宁伯刘安擅离重镇,贻误国家,当下狱论死处置!

沉忆辰依靠着从龙之功,从一名小小的五品左春坊大学士,晋升为如今的阁部大臣。现在朱祁玉皇位稳了,并且流露出对于权势的掌控,此时还不表忠心,更待何时?

广宁伯刘安可能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不但进侯爵的美梦破碎,还惹来了杀身之祸。

朝会散去,沉忆辰快步拦住了准备离开的于谦,朝着他拱手道:“大司马请留步,下官有一事想与你商议。”

《骗了康熙》

虽然于谦不知道沉忆辰拦住自己做什么,但他依然很客气道:“向北,有事尽管直言。”

“谢大司马。”

沉忆辰拱手道谢一声,然后说道:“大司马,大同军报称蒙古大军强攻不成后,便调转了兵马南下。下官认为不出意外的话,也先已经没有耐心继续叩关,想要直扑京师!”

“你说的没错,瓦刺太师也先非无能之辈,他接连遭到碰壁再加之郕王继位大统,必然不会在边关继续消磨时间,最快几日之后便将兵临京师城下。”

其实太师也先的动向并不难猜测,只是如何应对才是个大难题。

目前京师各地陆陆续续抵达的勤王军,已经有十万之众,再加上沉忆辰从怀来城退守的十余万人,单从数量上其实京师守军并没有落后瓦刺大军太多。

可从质量上看,就远远不如!

这个质量,并不完全指兵源素质,而是粮草装备缺口极其夸张。

沉忆辰部退守回来的大军就不用说了,亲征军丢盔弃甲,很多人别说是甲胃兵器了,逃命的时候连裤子没有一条,足足缺了几万人的装备。

京师原本守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有完整甲胃的将士不到十分之一,几个人合用一把兵器比比皆是。外地奔赴京师的勤王军,更多是一些地方预备役,装备自然不可能尽量到哪里去。

这种质量依托城池勉强能守守,野战恐怕是完全不敢想象,意味着蒙古大军可以进退自如,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另外就是老问题粮草,哪怕局势紧急到了兵临城下的地步,漕运不多的运力,依旧是转运勤王军为主,大批粮草物资卡在了通州动弹不得。

今日朝会,越来越多的朝臣赞同一把大火烧了通州仓,以免沦落鞑虏之手。

别的事情沉忆辰敢于出列直言,但这件事情却无法站出来反对。因为他敏感的身份,越反对放在外人眼中,反倒是越显得心中有鬼。

现如今沉忆辰正在获取朱祁玉信任的关键时期,他必须要展现出足够的忠诚,表现的足够坦荡,才能逐渐打消对方点猜疑跟忌惮,只能稳住按兵不动。

于谦,则是沉忆辰另一道突破口。

“大司马,通州转运粮草刻不容缓,否则蒙古大军仅需要围困数月,便可让京师百万军民弹尽粮绝。”

“下官有一人选推荐,可解京师粮草燃眉之急!”

“少司马想要推荐何人?”

于谦向来对事不对人,只要沉忆辰能真的推荐有才能之人,他就一定会支持。

“翰林院修撰萧彝农家子出身,为人谦虚谨慎,行事有条不紊,可担此重任!”

“萧彝?”

听到这个名字,于谦有些陌生。

毕竟他常年出镇山西河南两地巡抚,正统十二年末才调任回京师兵部,对于京官群体并不算太熟络,更别说这些翰林院的后辈。

“他能行吗?”

“下官愿担保。”

沉忆辰没有废话,既然要选择推出萧彝户部上位,就必须克服万难把这件事情给办成了。

望着沉忆辰坚定的眼神,加之于谦对他的了解,知道不会随意举荐无能之辈。

“好,那本官就暂且调任翰林院修撰萧彝,主管通州粮草转运之事。”

“谢大司马信任!”

“为国尽忠乃份内之事,母需言谢。”

于谦没有过多客套,答应之后就摆了摆手快步离去,现在距离蒙古大军进攻京师的时间越来越紧迫,他还有着太多战前准备要谋划。

敲定了萧彝的任命后,沉忆辰紧接着又快步追上了钱习礼,向自己的座师表明期望举荐商辂参与廷推入阁的想法。

相比较萧彝的默默无闻,商辂还没有科举中式之前,就已经在文人群体中享有盛誉。入仕翰林院后,其才华人品跟行事风格,更是赢得了许多朝廷高官的青睐。

其实不需要沉忆辰多言,翰林掌院学士倪谦就已经打算向朝廷题名,与贺平彦杨鸿泽等人,一同参与廷推入阁参预机务。

所以推荐商辂的过程,比向于谦推荐萧彝还顺利,钱习礼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下来,准备联合阁臣高穀、户部尚书金廉共同推选!

搞定了这两件重要事情,沉忆辰这才拖着略显疲惫的步伐走出宫门,卞和早早就已经等候在此。

“东主,你之前命属下调查朱佶跟宫中什么人物来往,现在有些眉目了。”

“谁?”

“司设监掌印太监曹吉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