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43 朱祁镇的转变 (二合一)

343 朱祁镇的转变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古代十恶不赦重罪中,排在前三的分别为谋反、谋大逆、谋叛。

谋反的意思简洁明了,说穿了就是想要造皇帝的反,论罪判处满门抄斩,还要夷三族。

谋大逆的罪行是毁坏宗庙、山陵及宫阙,惩处稍微轻点只杀全家,旁系三族流放三千里。

谋叛的罪行是背国从伪,简单点解释就是背叛国家,投靠敌国或者地方割据政权,以及支援农民起义等等武装反抗行为。

客观来说,朱祁镇要定沉忆辰的谋叛罪,还真不算是什么冤枉,太师也先随口安置的罪名,就这么凑巧的歪打正着了……

只不过沉忆辰与福建叛军的关系,朱祁镇是永远不可能知道,更别说在他眼中沉忆辰还是福建平叛的首要功臣。

硬生生在有功之臣头上安个谋叛罪名,哪怕身为皇帝都不可能如此肆意妄为,更何况现在的朱祁镇处境与“亡国之君”无异。

“太师,沉忆辰乃我大明三元及第,治水平叛之功天下皆知,妄自定罪恐会引发朝廷动荡,百官人人自危!”

权力是自下而上的道理,身为皇帝的朱祁镇很清楚,他回京重掌权势最大的倚仗,便是文武百官对自己的效忠。无过定罪的举动,将破坏君臣之间的平衡默契,当满朝官员感到皇帝成为自己威胁的时候,就会另立新君。

“陛下,你既然不知沉忆辰领军出现在塞外,那就意味着他是无召赴京,这还不够定个谋叛之罪吗?”

“外臣认为,定个谋反之罪都不为过。”

经历过土木堡接连几场与沉忆辰的交锋后,现在的太师也先已经把沉忆辰列为了自己最主要的对手之一,而不是用文弱书生的眼光看待对方。

威胁,就得想办法铲除!

太师也先并不是什么草原文盲,相反他熟读过中原书籍,南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故事,他同样无比清楚。

如今朱祁镇在自己手中,就算沉忆辰想要做大明的“岳飞”,也不得不面对大明天子的金牌令箭,能兵不血刃的除掉这个强大的对手,何乐而不为之?

至于为什么没用谋反的罪名,不是也先心善见的不连坐,而是在于会把成国公一脉给牵扯进来。以目前局势大明朝廷可能会放弃一个沉忆辰,但绝对不可能仅靠被俘皇帝的一道圣旨,就夷了成国公三族。

过犹不及,太师也先非常熟悉明廷的权力斗争,与国同休的勋戚想要灭族没那么简单,拿沉忆辰的项上人头来向长生天告祭蒙古勇士英灵,足矣!

“太师,此事非同小可,朕还需好好考量一番。”

自毁长城的事情,朱祁镇在英国公张辅身上做过一次,他再蠢也知道不能做第二次。

听到朱祁镇还不答应自己的要求,也先脸色瞬间就阴沉下来,冷冷说道:“陛下,既然你不知道该如何决断,那外臣就找人帮你决断。”

说罢,也先就把目光望向了喜宁继续说道:“喜公公,听闻明国有宦官批红权力,要不你就来替陛下代笔吧。”

批红本是皇帝省事偷懒,赋予太监的代天子批复的权力,来源终究还是皇权。

现在也先绕开票拟批红的授权,让太监来直接下达圣旨,把自己这个皇帝置于何地?

朱祁镇感到一种被架空的羞辱,可他却不敢把怒火发泄到也先身上,只能回头怒目圆睁的望向喜宁,试图压迫对方拒绝也先的命令。

这种威压对于忠臣可能有用,喜宁早就不想绑定在朱祁镇这艘破船上。加之他蒙古人的出身,连“汉奸”两字好像都不适用,妥妥的拨乱反正……

于是乎彻底无视朱祁镇的目光,匍匐在地朝着也先阿谀道:“奴婢仰慕太师已久,愿鞍前马后效力!”

望着喜宁这副背主求荣的谄媚模样,也先脸上流露出一抹嘲弄,真是树倒猢狲散,哪怕高高在上的皇帝都不例外。

不过喜宁出镇九边多年,对于明国边防部署无比熟悉,把他放在自己身边的作用,要远大于留在这里照顾朱祁镇。

“果然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你以后就跟着本太师,陛下我自会另安排他人照顾。”

“奴婢谢太师恩宠!”

喜宁得到也先的允诺后,立马喜笑颜开的磕了个响头。

这一幕看得朱祁镇可谓是肝胆欲裂,他曾经是那么信任喜宁,甚至是不惜羞辱大明英国公,还开创了历朝历代赐田给宦官的先河。

结果却换来了如此**裸的背叛!

这一瞬间,让朱祁镇对于“忠诚”两字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不敢再亲信任何人。

“那外臣就不打扰陛下休息了。”

达成了想要的目标,也先并没有刻意羞辱朱祁镇的想法。毕竟大明朝依然屹立在中原,俗话说得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朱祁镇营帐外面推来了八辆载货马车,把泥土地面压出了一道道车辙,侧面彰显了货物之重。

“大哥,明国朝廷运送来了赎金,听说还是太后跟皇后交纳的,价值不菲!”

伯颜帖木儿脸上流露着兴奋神情,明国产物相比较草原上的东西要精美许多,皇室用品那更是精美绝伦,这下发大财了。

“打开看看。”

对于金银珠宝这类东西,也先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是个彻彻底底的不世枭雄,目标始终放在逐鹿中原上面。

只要能拿下中原花花世界,这些东西还不是蒙古人的囊中之物?

伴随着也先的一声令下,几名蒙古士兵打开了马车上的木箱,里面的金银珠宝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迷人的光芒,让没见识过好东西的蒙古将士给看傻一片。

不过也先很快就回过神来,把目光放在了其中一件团龙袍上面。这是皇太后孙氏担心朱祁镇会在草原上受冻,提前帮他准备的御寒衣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种母子之间的感情,可能是皇家为所不多的亲情。

除了御寒衣物外,其中有一些首饰让朱祁镇看到后,呆呆的立在原地,他认出来这是自己皇后的珍宝饰物!

朱祁镇震惊的原因,并不在于皇后首饰本身,而是他意识到朝廷交纳给蒙古的赎金,没有出自于国库,它们来自于后宫。

更进一步说,朝廷没有答应瓦刺交纳赎金的条件,自己处在被群臣抛弃的边缘!

朱祁镇皇帝当的不怎么样,仗更是打的不怎么样,但对于帝王心术御下之道,确确实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造诣。否则也不可能在历史上被囚禁七年之后,还能依托南宫之变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复辟。

如果说之前朱祁镇仅仅是战败后懦弱,那么现在的他内心出现了一种深深的恐慌!

一旦自己被朝臣抛弃,没有了皇帝身份庇护,那么在瓦刺手中将失去任何价值,下场可想而知。

感受到了致命危机,骨气、尊严、威仪等等东西,都将被朱祁镇给抛之脑后。

“这件衣服看着不错,陛下赏赐给外臣如何?”

太师也先随手拿起了那件孙太后准备的团龙袍,朝着明英宗朱祁镇问了一句。

龙袍代表着什么,天下人尽皆知,也先正在一步步的试探朱祁镇底线,试图让这个大明皇帝彻底臣服于自己。

“太师要是喜欢,尽管拿去就好!”

让也先万万没想到的是,朱祁镇居然连丝毫的犹豫都没有,脸上还带着一种赔笑答应了。

“好,好,那外臣就谢过陛下赏赐,哈哈!”

手中拿着这件团龙袍,太师也先发出豪迈的笑声踱步离去,他已经意识到朱祁镇的转变。

从这一刻开始,再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大明天子!

另外一边的沉忆辰,携带着从万全左卫仓等四个边堡武备库,抢夺回来的粮草兵器,浩浩荡荡的返回了怀来城。

见到沉忆辰率领大军凯旋归来,留守在怀来城的将士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毕竟亲征军大败后仓皇逃命的模样,实在太过于丢人现眼,除了沉忆辰恐怕整个大明,没有谁敢用这样的士兵去反攻强大的蒙古敌军。

事实证明沉提督高瞻远瞩,更证明的大明亲征军,并不是一群丧家之犬!

“明军威武!”

面对得胜归来的袍泽,留守在怀来城的卫所军将士们,高呼着属于明军的战号,来庆祝这一场反击的胜利。

“明军威武!”

同样的呼喊声从亲征军将士嘴中喊出,他们终于抬起头站在袍泽弟兄的面前,用铁与血捍卫了属于自己的尊严!

震天的呼声传递到了成国公的营帐,他用着虚弱语气朝着身边的副将薛绶问道:“是仪儿跟向北归来了吗?”

“是,沉提督跟朱指挥佥事,率领着亲征军将士攻下四座卫城,并且夺回了粮草器械。”

“好,青出于蓝胜于蓝!”

成国公朱勇此刻心中,有着一股无法形容的欣慰,亲征军在自己手上被蒙古铁骑给打败,却在自己儿子手中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将门虎子,莫过于此!

欢呼结束之后,沉忆辰就立马来到了自己营帐,准备接下来全军撤往京师的事宜。

见到沉忆辰进来,卞和拿起一份文书说道:“东主,这是向朝廷请求入京的奏章,你看看还有没有什么纰漏?”

“卞先生办事我放心。”

沉忆辰并没有接过奏章细看,而是直接拿起了桌上的提督大印盖了上去,然后嘱咐苍火头道:“快马加鞭把这封奏章送往京师,我们必须在这几日就要撤退,否则蒙古大军休整完毕,想走就没那么容易。”

土木堡一战,几十万明军的装备物资,尽皆落入太师也先手中。

要知道一汉当五胡的前提,是兵强马壮加上装备碾压,到了唐朝时期就只能一汉打三个突厥。宋朝时期异族掌控了养马地跟金属冶炼技术,西夏出现了铁鹞子这样的重骑兵,金国同样拥有了铁浮屠这样的重步兵,想要再取得碾压优势就变得困难无比。

后世有一位伟人说过,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战术上却要重视敌人。

太师也先时代的蒙古铁骑绝对不是什么弱者,有了明朝精锐装备加持之后,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还不快速撤退,就得重现当日断后的场景,太师也先吃过一次亏,势必不会让沉忆辰“逃脱”第二次。

正统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恐慌的阴云依旧笼罩着京师,甚至丝毫不弱于土木堡战败的消息传递回来的那日。

能成为京官的大臣,无一不是官员中的佼佼者,对于大势有着基本的判断。按照时间推算,现在蒙古鞑虏已经从大战中休整过来,很快便会发动更加勐烈的进攻。

相比较之下,京师的防守却跟前几日没有多大区别。

毕竟以古代的通行效率,不说征调南方卫所士兵驰援,单单就号召山东河南等地兵马勤王,最快速度没有十天半个月恐怕都无法抵达京师。

相反蒙古铁骑与京师的直线距离不过百里,骑马强行军一日便可兵临城下,到那时候拿什么去防守?

就在满朝文武惶惶不可终日的节点,一封从怀来城传递来的奏章,让他们喜出望外。

卞和书写的奏章,详细的奏报了沉忆辰率领驰援军这些时日的行动,包括为亲征军殿后以及反攻夺下了被蒙古人占领的四座边堡。

驰援军的胜利,仿佛为京师阴霾密布的天空,照射进来了一抹曙光。

大明北境,总算还有一支可战之兵!

但是奏章最后面沉忆辰的请求,却让孙太后跟郕王朱祁玉感到一种莫名警觉,既然驰援军能战胜蒙古人,为何还要奏请驻防京师?

要知道当初沉忆辰仅仅率领着几万人在大沽海防口登陆,就足以让朝廷感到威胁,现在他收拢溃败的亲征军,加上驰援的辽东军后,手下兵马足足有十万之多。

这支大军入驻京师,要是沉忆辰真有反心,那么以目前朝廷掌控的兵马,恐怕毫无还手之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沉忆辰现在对于朝廷的威胁,在孙太后眼中比蒙古人更大。

华盖殿内,郕王朱祁玉跟皇太后孙氏,依旧一左一右的坐在龙椅两旁。那面曾经撤下的珠帘,此刻也重新摆放到位,孙太后明白想要拯救自己的儿子回来,必须垂帘听政。

“诸位卿家,对于沉提督驻防京师的请求,你们有何看法?”

很多时候真是实力决定一切,当沉忆辰掌控十万大军之后,孙太后对于他的称呼,都由之前的直呼其名,改为了官职沉提督。

“臣不建议沉提督率军驻防京师!”

几乎就是在孙太后话音落下的瞬间,一直奉行明哲保身的礼部尚书胡濙,罕见的站了出来坚定表达自己态度。

他身为四朝元老,以及明宣宗的托孤五大臣之一。英国公张辅土木堡阵亡之后,胡濙就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孤臣,此刻若再不站出来成为中流砥柱,满朝文武谁还能匡扶社稷?

“大宗伯,沉提督率兵劳师远征,接连又与鞑虏展开了几场大战,不让他们赴京休整防守,接下来该如何抵挡铁骑兵锋?”

阁臣高穀同样没有忘记当年杨溥的嘱托,沉忆辰如果能匡扶社稷成为大明擎天之柱,那为了天下苍生万民,送他权倾朝野又何妨?

事实证明无论是治水平叛,还是今日领军赴京勤王,沉忆辰始终在扶危定倾。

岂能因为区区忌惮,便视家国天下为不顾,寒了忠臣之心?

“沉提督既然能大胜鞑虏,那么以他统帅的十万兵马,依托边堡卫城防守,定能挡住蒙古瓦刺的兵锋,何需来到京师驻防?”

胡濙义正言辞的反驳着,其实背后的原因众大臣心里面都清楚,国难之际放沉忆辰十万大军入京,这个江山以后还姓不姓朱,恐怕都不一定了。

“宣大除了两座孤城,以及寥寥无几的土堡外,还哪有什么堡垒卫城依托。靠着怀来城这三尺之地,十万大军在塞外面对蒙古铁骑,与野战何异?”

高穀同样不甘示弱,莫须有的忌惮就让十万大军不得入城,那简直就是在自毁长城。一旦沉忆辰率领的兵马崩溃,京师再无兵可守,要把这个大明江山让给蒙古鞑虏吗?

阁部大臣在朝廷上激烈争吵,让其他文武大臣面面相觑不敢接话,甚至坐在御台之上的郕王跟孙太后,此刻都不好多说什么。

对领军主帅的不信任,你可以借助朝臣的嘴说出来,却万万不能由当权者自己说出。

真到了这个地步,就相当于图穷匕见,再无转圜余地。

就好比明代宗朱祁玉,对于掌兵的于谦整整忌惮了八年,濒死之际听到外面朝钟响起,第一反应是于谦篡位。可在这八年的君臣相处期间,朱祁玉却对于谦尊重无比,某种意义上都能称得上是讨好。

这才是一名合格政治人物应有表现,拥有着帝王猜疑本性,忌惮权臣却不流露出来,从其他方面徐徐限制其权力,最终达成“杯酒释兵权”。

就在两部大臣各执一词,据理力争的时候,殿外传令的太监,却喊出了一声让殿内群臣震惊无比的话语。

“圣旨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