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32 帝国之殇 (二合一)

332 帝国之殇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亲征军营地中嘴唇干裂的明军将士,看着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领着他的怯薛军亲卫,用着胜利者的姿态趾高气昂的踏入大明军营,心中情绪可谓是复杂无比。

换做是洪武、永乐年间,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画面,那时候的蒙古人算什么东西,大元皇帝都被追击的仓惶逃窜,捕鱼儿海一战连皇室后宫女人都保不住。

从此大元皇帝成为了北元皇帝,再到后来事实上去除帝号,降为了蒙古大汗。

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后,看似如日中天的大明,遭遇到了类似于强汉的白登山之围。

可汉高帝刘邦能贿赂匈奴阏氏,让冒顿单于留出一条突围的生路,大明皇帝做得到吗?

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桉,与之一同失去的话,还有大明将士对蒙古人的心理优势,对方再也不是可以肆意讨伐的蛮夷鞑虏。

御帐内,朱祁镇正襟危坐在龙椅之上,维持着中原皇帝的威仪跟尊贵。同时随军出征的文武重臣们,基本上此刻都齐聚御帐之中,等待着与蒙古可汗的议和谈判。

脱脱不花的怯薛军亲卫被挡在了御帐之外,他只率领着两个亲信步入其中,然后高昂着自己的头颅,直视着御座之上的朱祁镇。

这可能是明帝国皇帝跟蒙古大汗,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近距离会面。

“面见天下共主大明皇帝,番邦君王当行五拜三叩大礼!”

掌管礼仪的鸿胪寺员外郎姚政,站在御台之上,朝着蒙古大汗脱脱不花高呼了一句。

自古中原皇帝的法统就是天下共主,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有个“天可汗”的称呼,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超越了皇帝的厉害称号。

事实上对于唐太宗而言,不是天可汗的称号厉害,而是用这个称号的人,为天可汗这个名称赋予了无上的荣光。

唐太宗曾说过:“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

这里用的是“下行”,意味着大唐皇帝的头衔,在天可汗之上。

只有获得中原皇帝的尊号,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

哪怕脱脱不花并没有向大明称臣,朱祁镇依旧可以用着中原皇帝的尊号,来迫使对方行臣子礼。

当然,对方愿不愿意称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很明显掌控绝对优势的脱脱不花,又有着黄金家族的尊贵血脉,怎么可能向明国皇帝行五拜三叩大礼?

只见他轻蔑的大笑道:“当你们成为阶下囚的时候,就该向我蒙古大汗行跪拜礼了!”

“放肆!”

王振听到后,立马怒不可遏的怒斥一声,可这种举动更像是无能狂怒,对于脱脱不花没有丝毫的威慑力。

望着议和谈判往口舌之争的方向发展,英国公张辅默默摇了摇头,然后站出来说道:“脱脱不花,既然你们主动请求议和,那还是言归正传吧。”

张辅一笔带过了是否该行“臣子礼”的纠结,直接把话题引到议和上面。

虽然这次议和是蒙古主要请求的,但局势如何心知肚明,现在就等着对方尽快开价,否则极度缺水之下,亲征军坚持不了多久。

“英国公宝刀未老,依旧直爽。”

脱脱不花朝张辅点了点头,身为当年跟随朱棣北伐的老将,在尊重实力的蒙古人眼中,还是有些地位的。

“那本汗就直说了,为了蒙古跟明国的和平以及友谊,我们可以留出一条道路让你们前往桑干河饮水,不过必须得拿出足够的诚意跟价码。”

“你们想要什么?”

“开放边境互市,每年允许两次朝贡,同时撤掉大同、宣府之间的烽燧边堡,赔偿蒙古两百万斤铁器,五十万两白银,绢布丝帛十万匹。”

俗话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逮着这个机会了脱脱不花直接狮子大开口。

明朝一年的铁产量根据洪武年间记载,还不到两千万市斤,这一下就直接要去的十分之一,相当于朝廷整整一年的铁课税。

白银、绢布什么的要价都还能接受,毕竟这种东西放在蒙古苦寒之地实则意义不大,更多是满足高层的需求。

真正让明朝无法接受的,是撤掉大同、宣府的烽燧堡垒,这相当于直接把九边防线给洞穿一个大口子,以后蒙古铁骑来去自由,大明北疆将永无宁日!

“得寸进尺!”

朱祁镇一巴掌拍在御桉上,彻底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

见皇帝不拜也就算了,确实现在形势比人强,朱祁镇只是心高气傲并不傻。

但这种议和条件要是答应,那跟赵宋靖康求和有什么区别,往后就等着蒙古大军南下打草谷?

“岱总汗,此等要求我们不可能答应,既然要谈就展现点诚意。”

英国公张辅大风大浪见多了,他明白这不过是蒙古人的挑衅举动,想要皇帝跟朝廷大臣丧失冷静,做出错误的判断。

“诚意?那得看看明国有没有这个本事。”

脱脱不花说完之后,转头用着玩味的眼神看向朱祁镇,举止充斥着一种轻浮。

这种动作让朱祁镇下意识握紧了拳头,他登基十三年来从未遭受过如此的羞辱,天子威仪不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

就在朱祁镇准备继续呵斥的时候,王振却轻轻碰了一下他的手臂,然后动作很不明显的摇摇头制止。

臣子可以怒斥,皇帝却不能在番邦外臣面前,丢失掉九五至尊的稳重,这样只会让敌人看穿自己的软弱。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才是帝王应该的仪容!

明白了王振的意思后,朱祁镇深深吸了一口气压制住内心澎湃情绪,然后把目光看向了英国公张辅。

常言道老成谋国,此刻他能依靠的重臣,也只有张辅了。

“既然岱总汗信心满满,把本公也不妨透个底。各地勤王班军已经开赴京师,不日将驰援土木堡,相信蒙古大军没这个能短时间内击败十几万亲征军。”

“另外成国公已经修整完毕,我们手上依然还有着数万可以匹敌的骑兵,你们真的就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了吗?”

英国公张辅半真半假的彰显着明军力量,让脱脱不花明白亲征军并不是败局已定,鹿死谁手未可知。

真要是把明军给逼急了,鱼死网破之下完全可以给予蒙古人极大的杀伤。相比较仅仅只有数百万的蒙古人,明国人口千千万万,对方承担不起同归于尽的伤亡。

听闻英国公这话,脱脱不花没有了之前的张狂,脸上流露出一种将信将疑的神情。

这并不是说蒙古人傻,随便说说就能轻易上当。恰恰是明朝开国七十余年的不断北伐,让他们骨子里面有着一种处于弱者的畏惧,对自己能剿灭明国大军,拿下明朝皇帝没有信心。

别说是脱脱不花,哪怕雄才大略的太师也先,从始至终制定战略计划,都没有想过能彻底击败明国亲征军。

这种骨子里的畏惧,直到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获,才彻底的打破。

并且攻守之势异也,明军开始跟蒙古人野战,出现了一种胆怯。

“那英国公能开出怎样的筹码?”

对于明国的羞辱差不多了,再得寸进尺下去,恐怕就如英国公张辅说的那样,对方将鱼死网破。

到了这一刻,脱脱不花才正式展开“议和”。

“岱总汗令蒙古大军让出一条前往桑干河的通道,朝廷可以接受每年一次的朝贡,同时开放一处关口进行贸易互市。”

“至于撤掉大同、宣府之间的烽燧边堡,赔偿蒙古铁器、银钱,锦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大明祖训不赔款,不纳贡!”

赵宋的靖康之耻,对于后来的汉家王朝造成了极大的警示,同时向异族称臣纳贡,也成为了士大夫跟万民共同抵制的底线。

后世着名的那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某种意义上并不是朱明自己骨气如此,而是达成了一种天下共识,哪怕皇帝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朱祁镇敢答应这样的条件,等同于挑战朱明坐稳天下的法理根基,哪怕能安安稳稳的回到京师,接下来也将要面对万众声讨的局面。

听到英国公居然答应贸易互市,脱脱不花心中生出一股暗自狂喜,可他表面上依旧不动声色道:“想要让出一条通道可以,不过贸易互市的关口必须放在辽东!”

能成为一方首领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傻子。

脱脱不花之所以会轻易答应也先来明军营地议和,自然有着属于自己的算盘。

鞑靼部虽然在辽东获得了地盘跟人口,实力在茁壮增长中,但蒙古对明帝国的朝贡体系跟贸易,依旧在瓦刺部的掌控中,其中差距不是地盘跟人口可以弥补的。

《镇妖博物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蒙古草原不产铁器,更别说冶铁这种工业技术。鞑靼部想要增强兵马实力,总不可能靠着兽皮做铠甲,用木头做箭头吧?

瓦刺这些年能称霸蒙古三部,靠的就是跟朝贡跟贿赂大同镇守太监郭敬,从而获得了明国的盔甲兵器,装备上彻底碾压了其他蒙古两部。

脱脱不花身为蒙古大汗,不可能甘愿成为一个臣子的傀儡,他需要打造一支属于鞑靼部的精兵,这样才能真正光复成吉思汗的荣耀!

“可以,但明军出动过程中,必须保证蒙古大军后撤十五里!”

英国公张辅不在乎贸易互市的关口开在哪里,更不在乎脱脱不花的小算盘。

相反脱脱不花有野心成为真正的蒙古大汗,这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件好事,说不定能彻底引发蒙古人的内乱,复现当年强汉分化匈奴的过程。

多年的战争经验,让张辅明白取水是一条生路,同样也可能成为一条死路。

如果蒙古大军抓住这个空隙朝明军发动进攻,没有土木堡的城墙跟阵型防守,广阔的河畔平原是抵挡不住铁蹄的冲锋。

十五里,就是留给明军列阵防守的时间!

“英国公爽快,我蒙古儿郎同样豪爽,就十五里!”

脱脱不花直接就答应了下来,也先的计划中只要明军愿意走出土木堡,十几里地根本就不成问题。

历史上同样的十五里地,并没有阻挡住蒙古铁骑的杀戮!

各方盘算之下,议和比想象中要更加快速跟高效。目送着脱脱不花率领着怯薛军离去,英国公张辅立马朝着朱祁镇禀告道:“陛下,取水过程凶险万分,请务必下令各军将领约束部下,保持着战备队形!”

“朕知道了!”

朱祁镇很不耐烦的摆了摆手,脱脱不花的羞辱让他此刻憋屈不已,更多是想着在取水之后,如何能让对方追悔莫及。

“传令下去,全军移营桑干河,保持战备队形!”

亲征军前往桑干河取水的圣谕,终究还是被下达了,太师也先终于等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时机。

正统十三年八月十六日,按照议和的约定,明军探子发现包围土木堡的蒙古大军全面撤退,留出了一条通往桑干河的道路。

这对于已经在烈日炎炎下,炙烤三日无比缺水的明军而言,堪称是一条救命通道。

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在面对匈奴留出来的撤退通道,始终没有放弃警惕。汉军“弩皆持满外向”,做好了战斗准备,防止匈奴的突然袭击,不给敌军任何可趁之机。

以史为鉴,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公要着重强调战备防守,汉高祖刘邦已经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只是很可惜,明英宗朱祁镇不是汉高祖刘邦,土木堡的十几万大明军,也不是当年白登山的数十万开国汉军。

刚走出土木堡营地的时候,明军还能保持着基本战备姿态跟队形。但随着行进路程的推移,明军中层军官的无能,加之底层士兵对于水源的渴望,队形已然出现了混乱。

如果说这个时候亲征军还能保持着一战之力,那么当太师也先出尔反尔,答应撤离的蒙古铁骑折返进攻的时候,崩溃就从朱祁镇的随行人员和役夫群体开始。

要知道这次朱祁镇亲征,别的准备那是匆匆忙忙,伺候自己的随从人员可不少,单单做饭的厨师史书上记载就高达两千人之多。

可能这里面有夸大的因素存在,但母庸置疑的是过多随从人员,加上毫无军事训练基础的役夫,在面对折返的蒙古大军进攻时候,缺乏足够的纪律性跟组织性。

他们的恐惧,直接导致了明军阵营的混乱,甚至是冲散了一些想要布阵的明军队列。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大战,大军倒戈,自相蹂践。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

“列阵,战备!”

望着近在迟尺的蒙古大军,望着兵荒马乱的亲征军将士,英国公张辅声嘶力竭的呼喊着,期望能组织起来一波士兵防守。

与此同时,随军的明朝勋戚武将,比如泰宁侯陈瀛,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都督梁成、王贵等人,做着跟英国公一样的举动。

战争经验告诉他们,茫茫塞北草原上,慌乱逃命跑永远是跑不过追击的蒙古铁蹄,只有破釜沉舟抱着殊死一搏的决心,说不定能死里求生!

紧急的组织还是有用的,一批明朝精锐将士不愿意白白等死,拿起自己的武器,朝着奔袭而来的瓦刺大军杀去。

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明军的勇武!

瓦刺方面的记录曾这样描述:“攻营之时,下面有明军人马迎战,疑是勇士。”

没错,这就是土木堡最后的明军勇士,只可惜他们的人数太少,决定不了战争的走向,瞬间就被淹没在蒙古大军的洪流之中。

纸一般的防线被攻破,瓦刺铁骑杀入了明军阵中,肆意的屠杀着四散逃窜的明军士兵。

同时蒙古士兵还用汉话高呼着:“解甲投刃者不杀!”

听到这声呼喊,求生的本能让亲征军士兵放下武器,慌忙的脱下身上甲胃,甚至就连军袍都不敢穿,赤身LUO体的站在荒凉的塞北荒地,成为了蒙古铁骑刀下待宰的羔羊。

“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这段话就是土木堡之战的明军真实写照,当没有了战斗意志乞求敌人饶命,那么等待他们的便是慢性死亡。

很快死于屠刀下的明军士兵尸体,堆积如山!

“护驾!护驾!掩护陛下突围出去!”

见到事不可为,英国公张辅此刻脑海中只剩下一个想法,那就是务必掩护朱祁镇突围。

只要大明皇帝没事,那么这仅仅就是一场战争的惨败,不会影响到王朝的国运!

可是英国公张辅的呼喊声戛然而止,一支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利箭,直接洞穿了他的胸甲,肺部损伤让血沫堵住了喉咙。

“公爷!”

守护在张辅身旁的亲卫,看着这位曾经永乐大帝麾下的名将,攻下了交趾、安南的大明军神,如今的四朝托孤重臣,却缓缓倒在了土木堡的战场上。

一时声泪俱下,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幕是现实!

但战场的局势败坏,已经由不得他们哀思英国公张辅的阵亡,明英宗朱祁镇此刻也陷入了重围之中,他才是大明王朝的核心!

泰宁侯陈瀛、内阁首府曹鼐、兵部尚书邝埜、驸马都督井源,能叫的上名字的勋戚大臣们,都拼死朝着明英宗朱祁镇方向奔赴而去。

大明帝国的皇帝,不能驾崩在土木堡,更不能成为蒙古人的阶下囚!

可事到如今,再怎么拼死驰援都改变不了大局,随着一个个勋戚重臣的倒下,朱祁镇很快就成为了最后的孤军。

“先生,朕要死在这里了吗?”

看着大势已去,明英宗有些茫然的朝着王振问了一句,就如同他孩童时期,遇到无法解决的麻烦,会下意识询问王振该如何做一样。

“不,万岁爷乃真命天子,天命所归岂会被贼人加害!”

王振满脸泪痕的回了一句,他心中明白这不过是安慰朱祁镇的话语。

数十万亲征军完了,皇帝即将被俘,大明危矣!

“是朕做错了吗?”

朱祁镇又问了一句,他有些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意气风发的御驾亲征,却遭逢历朝历代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之一。

日后如何向天下万民交待,死后又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

“万岁爷没错,是奴婢力主亲征误国,对不起先帝,对不起大明!”

王振说到这里的时候声泪俱下,他可能是一个权阉奸臣,可他对朱祁镇的忠心跟情谊并不是假的。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黑白,同样人性也没有绝对的好坏。

对于外界而言王振是个奸佞,可对于明英宗,他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

就在这个时候,明英宗身旁最后的亲卫,被一小队冲过来的蒙古士兵给斩杀于刀下,飞溅的鲜血甚至滴落到了朱祁镇的脸颊上。

看着眼前这一幕,王振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决绝,他紧握住一把地上掉落的钢刀,朝着朱祁镇最后磕了一个头道:“奴婢无颜再面对万岁爷,只能以死恕罪,期望来生做牛做马回报陛下的恩情!”

说罢,王振举起刀往自己脖子上一抹,自刎在了朱祁镇的面前。

“先生!”

王振的自刎彷佛唤醒了“迷茫”的朱祁镇,他死死抱着尸身痛哭流涕。

从朱祁镇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时候,王振就陪伴在他的身旁。

教导着他如何学习,教导着他如何主政,教导着他如何御下,成为一名真正的皇帝。

最是无情帝王家,可王振的出现给予了朱祁镇缺失的“父爱”,陪伴着他的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外界如何评价王振,朱祁镇始终把他当做自己最为信任依靠的“先生”。

两人之间已经不仅仅是君臣关系,更像是一种亲情。

但王振的自刎改变不了任何东西,那队杀过来的蒙古士兵,很快就发现坐在地上的朱祁镇。

蒙古兵并不知朱祁镇的皇帝身份,可他身上那套金光闪闪的御用战甲,是个人都能意识到价值不菲,穿戴者更是身份尊崇。

于是乎一名蒙古士兵,直接用腰刀抵在朱祁镇的面前,逼迫他脱下这身价值连城的御用战甲。

曾经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现在却成为了蒙古小兵的刀下俘虏,不得不说这一幕是天大的讽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