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31 土木之变 (二合一)

331 土木之变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太后,遭逢陛下危难,臣愿领军前往土木堡驰援!”

孙太后跟满朝文武还在震惊之际,沉忆辰就已经缓和了心境,转身拱手请命。

土木堡不仅仅是明朝国运的转折点,更是朝廷势力格局的洗牌点。

不管是为了宣大跟亲征军数十万将士,还是为了九边重镇数百万百姓,甚至是为了自己以后掌控朝局,沉忆辰都不可能错过这个历史节点。

让沉忆辰领兵驰援?

皇太后孙氏听到这个请命,哪怕此刻内心已经慌乱不已,依旧没有立马答应下来。

后宫女子就算没有摄政经历,终究还是能耳濡目染点朝廷权势纷争。一旦答应让沉忆辰领兵驰援,就相当于正式承认了他领军赴京的举动,并且还在官方层面授予了他统帅权!

别说孙太后对沉忆辰并不放心,认为此子有谋逆犯上之举。就算是个绝对信任的忠臣,五六万大军交付到他手上,还是在京师要害腹地,恐怕都不敢轻易做出决定。

孙太后无法当机立断,自然有人帮她下定决心。

“太后,土木堡乃高岭,一旦宣府烽燧防线被鞑虏攻占,此地就变相成为了绝境,为了陛下安危还请迅速调兵驰援!”

一直默不作声的内阁大臣陈循,此刻终于站了出来发声。

内阁首辅曹鼐随军出征,那就意味着陈循不管有没有足够的资历,他就是目前紫禁城排在首位的阁老,代表着明朝内阁的站队。

皇太后不喜沉忆辰也好,阉党想要问罪沉忆辰也罢,宫廷之争不能影响到天下大势!

现如今皇帝塞外被围,如果出现了什么三长两短,对于明帝国是个无比沉重的打击,严重甚至会让整个北方防线崩溃,重蹈当年赵宋衣冠南渡的覆辙。

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驰援解围,而最近跟最有实力的援军,便是沉忆辰率领的福建跟山东兵马!

“陈中堂所言甚是。”

前面同样保持着旁观姿态的礼部尚书胡濙,出列赞同的陈循的建议。

当年明宣宗托孤五大臣,还活在世上的仅剩下英国公张辅跟礼部尚书胡濙。

英国公随军亲征后,胡濙的资历跟地位在朝堂上无出其右,他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成国公部兵败,代表着陛下的亲征军丧失了机动力量,没有外部兵马驰援的话,很容易被瓦刺骑兵一路追杀。”

“家国为重,望太后主持大局。”

胡濙没有点明让谁去驰援,但这种局势下就是默认沉忆辰领军。

明朝前中期的派系斗争,与明朝末期的党争本质区别就在于,哪怕斗得再怎么厉害,家国天下还是被放在了底线之上。

诸如王振这样的阉党得势,都没有大肆打击文官集团跟勋戚集团,仅仅是保持着自己的优势地位。

而后期什么楚党、浙党、东林党,是真正的党同伐异,不允许政治对手在朝堂上有任何的生存空间。

听着阁部大臣的进言,皇太后孙氏心中依旧犹豫不决,她担心自己儿子会出意外,同样担忧沉忆辰这种人会趁势而起。

“太后,国难当头,还请早下决断!”

于谦等了一会儿见到孙太后没有出声,于是站了出来催促一句。

京师剩余守备军,加上各府衙役都不足两万,你不让沉忆辰率军驰援,难道还想等着外地班军赴京吗?

“太后,请早下决断!”

“太后,事情从急,分秒必争啊!”

文武大臣纷纷出列劝说,就连郕王朱祁玉,此刻都站起身来进言道:“母后,皇兄身处险境,当以社稷为重。”

众意难违,孙太后缓缓站起身来,掀开面前的珠帘目光死死望着沉忆辰道:“哀家命你即刻率军驰援宣府,别忘了皇帝曾经对你的天恩圣卷!”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女人的直觉告诉孙太后,自己下达这道懿旨之后,大明江山将在未来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沉忆辰此子将权倾天下!

但大势所趋,皇太后孙氏此刻没得选择,她只希望沉忆辰能铭记皇帝的恩情,恪守自己的臣子本分!

“臣,领命!”

沉忆辰躬身领命后,就告退走出华盖殿,快速奔向宫外准备召集大沽口的兵马。

土木堡大概距离京师七十公里,大沽口到达京师的距离是一百三十公里左右,加起来换算成古代计量单位就是四百华里。

根据明清史料记载,明末农民军的日急行军速度都能达到七十五华里,而正规军保持基本队形,并且在抵达目标点后还有战斗力情况下,能一日强行军百里,差不多就达到了极限。

大沽口到通州这段路程,有运河相连可以走水运,速度相比较陆地行军要更快速些。

但哪怕如此,沉忆辰率领大军最快抵达土木堡的时间,不会低于三日。

而历史上朱祁镇亲征军崩溃的时间,仅仅只有两日!

沉忆辰没有什么君为臣纲的想法,可以不在乎朱祁镇是否前去瓦刺留学。但二十多万明朝大军葬身漠北,加上九边烽燧防线被摧毁,对于大明王朝的打击跟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比如朝廷三足鼎立政治格局的崩坏,对于漠北辽东的掌控力下降,以及大明军政力量出现断层等等。

如果说上面这些问题仅是战术上的失败,那么土木堡真正导致的战略上失败,是丧失了一个民族的勇武!

土木堡之后,明帝国的战略从进攻全面转为防守,真正对应了“天子守国门”那句话,再也见不到马踏漠北的盛况,只剩下一次次消极防守跟被迫反击。

另外勋戚子弟跟武将集团大量阵亡,以及宦官集团背锅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文官集团跟士族乡绅联合上位统治朝局。

极端的重文轻武,消亡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从最初的一汉抵五胡,到后来沦为下等的奴才,荼毒甚至延伸到了百年之后。

可能这一切原因,并不能单纯的归咎于土木堡战败,但历史只看最终结果,没有那么多假如可言。

这就是为什么,沉忆辰多年来步步为营,处处谋略。无论有多大的误解跟风险,始终想要扭转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后患。

沉忆辰想要拯救的并不是一朝一帝,他想要拯救的是整个历史大势跟民族走向!

望着沉忆辰的背影远去,孙太后并没有直接宣布退朝,而是朝着于谦吩咐道:“少司马,即刻下令征调北直隶卫所军,河南的备操军,以及山东备倭兵入京。”

对于皇家而言,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一家独大都是威胁。

京师危机就在于兵马不够,否则按照二十几万常备军的规模,沉忆辰福建加山东那几万兵马算什么,再翻上几倍都难以撼动京师分毫。

孙太后是没有从政经验见识少,可这并不代表着她真就跟个普通农家女子没有区别。

必要的后手准备,朝廷必须有!

“臣,领命!”

于谦听到后,毫不犹豫就选择遵命。

他是相信沉忆辰,但于谦更明白人心是会变的,权臣更不是一日可以达成。

平衡之道乃治国根基,就算孙太后不主动集体调兵入京,于谦也会谏言征调各地兵马勤王。

于谦从来都不是站在个人私情,他的位置始终是家国天下!

另外一边的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下令扎营后,蒙古瓦刺部骑兵比他想象中要来的更快。

亦或者说,瓦刺主力的目标从来都没有变过,一直锁定在朱祁镇的亲征军身上。

正统十三年八月十四日,就在亲征军扎营土木堡两日之后,那口维系着十几万大军饮水的泉眼,终于不堪重负枯竭。

八月正值盛夏,十几万兵马驻扎在一个山岭上,加之还需要身穿甲胃备战,那股饥渴难耐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蒙古三路大军合流,共计超过二十万的控弦之士,已经把土木堡明军给围了个水泄不通,就等着对方熬不下去来个瓮中捉鳖。

见到此等危急情形,兵部尚书邝埜预感到大事不妙,顶着问罪的风险来到了朱祁镇的御帐。

“陛下,堡内泉眼已然枯竭,最近水源在距离土木堡十五里地的桑干河,炎炎烈日没有足够的饮水,大军撑不过三日。”

“臣斗胆建议召集军中剩余骑兵,趁夜色突围护送陛下您进居庸关!”

兵部尚书邝埜的进言,毫无疑问是宣告朱祁镇御驾亲征失败,甚至是为了护住皇帝周全,弃卒保帅用最后的骑兵机动力量,不计代价的把朱祁镇给送入关内。

至于剩余十几万大军的下场,可想而知。

“胡说八道!”

还没等朱祁镇回话,王振就抢先怒斥了邝埜一句。

“陛下英明神武乃天命之子,区区瓦刺鞑虏岂能伤得分毫?”

“十几万大明将士兵强马壮,打到十几里地外的桑干河又有何难。大司马要是再敢扰乱军心,当以军法论处!”

无功而返是一回事,葬送二十二万亲征大军,灰熘熘的逃回关内又是另外一回事。

真听从了邝埜的建议,王振简直不敢想象史书上会如何描述朱祁镇,更不想想象后世将如何评价自己。

更重要一点在于,王振是坚定的主战派,战事失利他将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朝可没有什么刑不上宦官的说法,被压制的文臣跟武将早就对自己不满,趁此机会说不定就把自己给当替罪羊,到时候就连皇帝都很难保下来。

现在手上还有十几万大军,成国公朱勇正在整顿残部,还能从外部骚扰瓦刺大军的合围。

明明就没有到绝境,为何要提前认输?

“陛下,忠言逆耳,当保全万金之体啊!”

邝埜已经没有兴趣跟王振争论,根据锦衣卫跟夜不收传来的情报,蒙古大军的真实战力,已然远超明军!

战争胜负并不是单纯的看人多人少,十几万亲征军士气低迷饥渴难耐,如何能确保杀出重围跑到十几里地外的桑干河?

就算能跑到,后续呢?

毫无遮挡的桑干河畔,一群疲于奔命明军,又能抵挡多久瓦刺大军的冲锋?

结果只会变成一场更为轻易的屠杀!

听着邝埜声嘶力竭的谏言,明英宗朱祁镇此刻内心万分纠结。

内心的帝王尊严,以及前期的“放狠话”,已经把自己给架在了高台上,现在要灰熘熘的连夜逃窜回居庸关,那以后天子尊严何在?

可选择坚守,或者率领大军一同突围,朱祁镇不想承认自己没有那个勇气跟信心。

此时的朱祁镇就犹如明末崇祯帝,内心深处更倾向于保身,却碍于颜面不得不死守。

唯一不同点在于,至少这次是大臣主动劝说“南渡”。

犹豫再三,朱祁镇还是试探性的问道:“邝卿家,就算朕听从忠言,可依靠军中仅剩的几千骑兵,能杀出瓦刺大军的重围吗?”

蒙古人本就以骑射见长,现在土木堡被二十多万大军围困,朱祁镇真不敢确信几千人就能杀回居庸关。

到时候要杀不出去,那么结果可能比呆在土木堡更危险。

“事在人为,如今已然没得选择!”

邝埜心急如焚,今夜不选择突围的话,明天干渴之下突围难度更是大增。

时机稍纵即逝,必须要做出抉择。

“万岁爷不可!”

王振此刻再次出言反对,亲征军骑兵精锐都被成国公朱勇给带走,留在营地的只有锦衣卫跟皇帝亲军骑兵。

可问题是这群亲军,大多是些武将二代放在皇帝身边混熟脸跟刷履历的,战斗力远不如成国公部。

靠他们突围杀回关内,这跟做梦有什么区别?

“万岁爷,奴婢已经派人前往京师通报军情,相信朝中大臣很快便会想方设法驰援。另外成国公部修整完毕后,就能掩护大军突围到桑干河取水,吾等大明将士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连夜突围的风险,更甚于原地驻防啊!”

王振最后没有把话说穿,但朱祁镇明白他背后的意思,战场上仪仗亲军不一定能靠得住。

加之越到紧要关头,朱祁镇内心深处那股对于王振的潜意识依赖更重。权衡之下,他还是决定听从王振的意见,选择继续驻防土木堡。

“邝爱卿忠心可嘉,但朕乃万民君父,绝不会弃大明将士于不顾!”

朱祁镇站起身来,义正言辞的说出这话,脸上浮现出一抹“神圣”的光芒。

听到皇帝都说到这份上,邝埜明白再如何劝说都没有意义,只能重重叹了口气后,磕头退出了御帐。

八月十五日,本应该是中秋团圆佳节,可十几万明军将士却身处困境,忍受着炎热跟干渴的双重折磨。

蒙古大军营地中,也先坐在马上遥遥望着土木堡内的明军士兵,始终没有下达进攻的号令。

“太师,我们什么时候去拿下明国皇帝?”

阿剌知院语气有些迫不及待,毕竟蒙古被逐出中原七十来年,始终遭受着明军的进攻跟杀戮。

时过境迁,今天终于把明国皇帝给围困在土木堡,曾经遭遇到的羞辱当十倍百倍奉还!

“还没到时候。”

太师也先澹澹回了一句。

困兽犹斗更何况明国的十几万大军?

虽然目前蒙古铁骑占据着绝对战略优势,但人数上的优势其实并不明显,仅仅比明国兵马多出来几万人而已。

如果就这样正面强硬攻打,就算最终能取得胜利,伤亡恐怕也十分惨重,这对于也先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蒙古人不比汉人数量庞多,整个草原所有部落加起来,也仅仅数百万人而已,每一个蒙古儿郎都是极为珍贵的财富。

“那我们该怎么办,就这么看着吗?”

“万一要是明军增援部队前来,或者说让成国公朱勇缓过一口气,想要继续围困下去就没那么简单了。”

能把明国皇帝围困在土木堡,对于蒙古人绝对是意外之喜,阿剌知院万万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哪怕付出惨重伤亡,只要能把明国皇帝给拿下,获得的回报将是不可想象的。

粮草、布匹、铁器、乃至女人!

这些都将成为明国皇帝的交换物,赵宋靖康议和的场景,将在朱明身上重现。

也先没有搭理阿剌知院的询问,反而侧身朝着另外一边的脱脱不花说道:“大汗,要不麻烦你去明军营地走一趟,就说我们想要与明国议和。”

“也先,你这是什么意思!”

几乎就是在也先话音刚落的瞬间,脱脱不花的异母弟阿噶巴尔济就站拉出来,怒目圆睁的望向对方。

从来都只有失败者向胜利者求和,现在蒙古大军掌控着绝对的优势,也先却让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去向明国皇帝议和,简直就是在**裸的羞辱!

哪怕现在鞑靼部弱势,可黄金家族的血脉承载着成吉思汗的荣光,岂能容太师也先这般蔑视?

面对阿噶巴尔济怒火中烧的模样,也先仅是澹澹一笑完全没搭理,继续朝着脱脱不花说道:“大汗,明国皇帝虽然已经陷入困境,但依旧拥兵十几万之众,想要强攻下土木堡定然会伤亡惨重。”

“据探子回报,明军现在极度缺水,只要我们主动议和放他们去饮水,明国皇帝一定会同意。”

“他们的兵书有句古话,叫做围师必阙。当明军从土木堡下来取水的过程中,就是我们大举进攻的好时机!”

不得不承认在知己知彼这条上,也先领先了明朝几个位面,完全掌控住了此刻明军的危机跟心理动向。

“那为何要本汗去?”

站在谋略的角度,脱脱不花知道也先计划是正确的。但前往明军营地议和就意味着风险,甚至很有可能这就是也先的借刀杀人之计。

如果也先给不了充足的理由,脱脱不花是不可能答应议和的。

“因为你是蒙古的大汗,只有这个身份才能赢得明国皇帝的信任。”

“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重现大元的荣光,不要辜负了你身上的黄金家族血脉。”

也先用着唏嘘与羡慕的语气,说出来这段话。

从脱欢开始,他们父子二人就掌控着蒙古太师席位,却始终只能扶植傀儡大汗上位,没有办法取而代之,缺少的就是黄金家族的血脉。

如果自己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何时轮得到脱脱不花这种废物窃据汗位?

“好,本汗就去跟明国皇帝议和,成吉思汗的子孙永远都是草原上的雄鹰!”

脱脱不花不甘示弱的回应着,相比较脱欢时期的彻底傀儡,现如今鞑靼部掳掠了女真跟辽东的人口,实力增长了数倍之多,他愈发想要证明自己蒙古大汗的尊严。

“那就请大汗尽快前往明军营地吧。”

也先面带笑容微微欠身,算是给脱脱不花行了个礼。

这个“示弱”的举动让脱脱不花感到很受用,多少年瓦刺部的太师没有在自己面前以臣子身份自居过。

他当即就号令自己的怯薛军,浩浩荡荡的朝着土木堡方向奔袭而去,甚至还特地在蒙古大军面前显摆了一把勇气。

“太师,看来我们的大汗有些蠢蠢欲动了。”

望着脱脱不花的张扬举动,伯颜帖木儿面露不善的说了一句,言语中丝毫没有对蒙古大汗的尊重。

“任他去吧,等拿下明国皇帝,草原诸部将万众臣服!”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先眼神中有着一抹遮掩不住的野心**。

蒙古大汗的汗位,不应该只属于黄金家族血脉,而是有能者居之!

此刻朱祁镇的御帐中,已经得到了蒙古使者传来的议和消息,并且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将亲自来到土木堡跟自己相见。

对于这个突然的“好消息”,王振跟朱祁镇简直是喜出望外,他正在为缺水问题焦头烂额,要是再拖上一天,恐怕就得殊死一搏突围前往桑干河了。

英国公张辅等老臣觉得其中有诈,瓦刺大军已经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怎么可能主动来向明军议和?

可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的求见,却让朱祁镇有些冲昏头脑。要知道蒙古虽然包括瓦刺部在内的绝大多数部落,已经向明朝俯首称臣,但真正的蒙古大汗臣服,却要等到嘉靖年间的俺答汗。

不管战事如何不顺,如果能借此达成让脱脱不花这个岱总汗向自己称臣,那么朱祁镇将超越先皇四帝的成就,彻底在史书中抵消亲征伤亡惨重的负面影响。

只能说有些时候王振跟朱祁镇天真的可爱,不但憧憬着双方能握手言和,还做着想要对方顺势称臣的美梦,完全没意识到十几万明军已然成为刀俎下的鱼肉。

当朱祁镇决定议和的那一刻起,就等同于把明军困兽犹斗的战意给破碎了。没有了那股殊死一搏的决绝,每个人都不切实际的想着蒙古人放一条生路安稳回家,反而没有人可以活着回去。

命运的枷锁,已经不知不觉套在了朱祁镇的脖子上,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