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22 王振背锅 (二合一)

322 王振背锅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少司徒,此言重了吧,沉向北乃三元及第深受皇恩,怎会行谋逆之举?”

“再说了,他只是福建提督军务,而不是福建总兵官,你拿武将来类比文臣?”

历史上本应该致仕的钱习礼,此时依旧担任着礼部侍郎之位。

身为沉忆辰的座师,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可以睁只眼闭只眼,现在阉党成员奈亨要诬陷谋逆,这让钱习礼就不能忍了!

以沉忆辰的身份跟前景,回京之后堪称锦绣前途,甚至可以想象他将在而立之年前入阁拜相的场景,只要脑子不出问题会谋逆造反?

“那还请问少宗伯,沉忆辰无召领兵回京如何解释?”

“沉向北是率军北上剿倭,担心陛下安危临时请旨驰援京师有何问题?”

不得不说,卞和提议的北上剿倭的借口,相比较进京勤王确实带来了更多转圜的余地。并且沉忆辰在进京途中还先上车后补票,连发了几封奏章请求入京驰援,这也算是一个能解释的借口。

很多东西都得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哪怕你是真的谋反,也得打上“清君侧”、“靖难”的名义。

面对钱习礼的反驳,站在一旁的工部侍郎王佑看不下去了,出列冷笑道:“古往今来有这般驰援京师的作派吗?”

“少宗伯,你是把吾等同僚当傻子,还是藐视郕王?”

王佑的这句话,引发了殿内群臣的窃窃私语,确实沉忆辰此举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

但真要说他打算谋逆造反,留守京师的众文武大臣信的也没几个,总感觉沉忆辰此举着实有些莫名其妙。

“刘廷尉,你说沉提督到底想要做什么,无召赴京可不是什么小事,更何况还率领着福建大军。”

“可能真就是北上剿倭,听闻蒙古鞑虏进攻,一时心急之下驰援京师?”

“以沉提督三元及第之才,会这般冲动做出授人以柄的事情?”

“你说会不会是跟成国公里应外合,毕竟他们俩可是父子啊……”

当提出“成国公”三个字后,很多人脸色瞬间就变了。

要知道名义上是朱祁镇御驾亲征,但这次驰援大同北伐的军事行动,真正的军事上指挥官是勋戚成国公!

如今这两父子,一个在大同掌控京营,一个在大沽掌控福建卫所军,要真来个什么里应外合,那画面简直令人不敢想象……

“一派胡言!”

阁臣高穀听着殿内群聊越说越夸张,站出来怒喝一声。

“大明勋戚,与国同休!”

“现在成国公正在前方跟随陛下亲征,尔等却在后方扰乱军心,真不怕按照军律论斩?”

高穀的这句怒喝,让殿内群臣噤若寒蝉,揶揄几句沉忆辰没什么,要是得罪大明勋戚集团那就麻烦大了。

等成国公朱勇班师回朝,能轻易放过自己?

看着殿内群臣讨论方向越来越歪,现任内阁首辅陈循站了出来,清咳一声后说道:“诸位同僚还是慎言,此事就交于郕王决策吧。”

如果说前任内阁首辅马愉资历尚浅,难以压住朝中一些老臣,那么陈循那干脆就是没有资历。

正统九年四月陈循才入阁,至今不过短短四月时间,正统朝时期内阁又不像明朝中后期那般强势,首辅这位置有实无名,他想要做点什么真是难以服众。

于是乎陈循干脆就把这个锅,甩给“监国”的郕王朱祁玉,毕竟天塌下来还有个高的顶。

朱祁玉看到陈循把皮球踢给了自己,一时心中简直有骂娘的冲动。

就在朱祁玉有些不知所措之际,殿外传来了太监高亢的通传声:“皇太后驾到!”

皇太后来了?

听到这个名词,殿内群臣纷纷愣了一下,脑海中有太后摄政的历史,还得遵循到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的时期。

自从张氏崩后,皇太后孙氏无论手段、权谋、定力皆差了一大截,就是个普通的后宫女子。加之明英宗已经长大亲征,自然就没有她干涉朝政的机会,很多官员都忘记了宫中还有这么一尊大神的存在。

“臣恭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见到皇太后孙氏满脸怒容的踏入奉天殿,郕王朱祁玉也赶紧行礼道:“儿臣拜见母后。”

皇太后孙氏并不是郕王朱祁玉的嫡母,不过朱祁玉的生母吴氏,仅仅是个宫女出身对孙氏造不成什么威胁,反而让这对名义上的母子关系还不错。

面对郕王朱祁玉,皇太后孙氏脸上怒容稍微退却了些,朝着他点头说道:“郕王平身吧,诸位大臣也一同起身吧。”

“谢太后!”

看到殿内众人起身站好,皇太后孙氏这才面若寒霜开口道:“哀家一介女流理应是不该参与朝政大事,可如今皇帝亲征,郕王缺乏监国经验,让宵小之辈凌驾于朝廷之上,就不得不出面说两句了。”

“古往今来,何时有过先斩后奏的道理,让沉忆辰率领福建兵马入京,万一有不臣之心谁承担起责任!”

皇太后孙氏早年间因为鲁王之事,对沉忆辰的印象可谓是极差,甚至还借助正旦朝会命妇拜见的时机,暗暗的点了一下陈青桐。

本来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再加上沉忆辰与王振交恶后,宫中太监宫女均是他的人,想要在皇太后孙氏耳边说点坏话还不容易?

于是乎在孙氏的人物画像中,沉忆辰就是一个肆无忌惮、狂妄自大的佞臣,皇帝朱祁镇被蒙蔽了,才会恩隆这种宵小之辈。

今日在后宫之中,听到小太监禀告说沉忆辰居然无召率军入京,这下皇太后孙氏更是怒不可遏,再也顾不上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直接来到了奉天殿议事。

毕竟明朝有过太皇太后张氏摄政多年的先例,文武群臣们对于太后干政早就见怪不怪,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几乎上听之任之,更别说现在群龙无首的境地下。

没人承担的起责任,自然就没人敢说话,看着殿内群臣皆是沉默不语,皇太后孙氏这才冷冷说道:“沉忆辰若是真心忠君爱国,那就让福建兵马驻扎在大沽口待命,让他孤身一人入贡觐见本宫!”

不得不说,虽然皇太后孙氏的政治手段,相比较太皇太后张氏,那简直就跟孩童没什么区别。但毕竟是常年呆在宫中,对于如何处理“权臣”,那还是得心应手的。

不管沉忆辰有没有谋逆之心,当务之急是要让他跟兵马分隔开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统治者会时常让封疆大吏回京述职,一方面是削弱跟地方的联系,另外一方面到了京师便好掌控。

“太后圣明,臣认为此举甚好!”

工部尚书王佑当即表示了赞同,别说沉忆辰是个文臣,哪怕武将手中没兵,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臣附议!”

又是一位大臣站了出来,表明自己态度。

确实这属于两全其美的办法,否则让沉忆辰领军风险性太高。

“臣等附议!”

转瞬间,殿内群臣纷纷表示赞同,哪怕对沉忆辰表示信任的钱习礼、高穀等人同样如此。

“臣建议,让于少司马前去传旨,行驶兵部职权!”

户部侍郎奈亨趁机进言了一句,让兵部侍郎于谦传旨。

要知道阉党目前两个眼中钉,地方上是沉忆辰,朝廷中枢就是于谦。

正统十二年没有把于谦给整死,一直被王振视为耻辱。要不是东南、麓川、漠北三线同时面临战争危机,不好在这种时候朝兵部主官下手,否则定然不会让这个硬骨头活到今日!

小书亭

现在让这两个眼中钉去碰一碰,不管沉忆辰有没有谋逆之心,面对这种旨意也绝对心生反感,奈亨总算是抓住机会一箭双凋。

“好,就让内阁起草于少司马传旨吧。”

“臣,遵命!”

这种时刻,哪怕明知道奈亨有挑拨离间的心思,于谦都不能表现出任何的迟疑,否则就会为两人带来祸端。

同时于谦始终记得,当年沉忆辰前往山东上任时,曾与自己说过的一句话。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畏手畏脚退缩不前,这便是沉忆辰率兵赴京的初衷。

他不怕被人误解,更不怕被人怀疑,于谦相信沉忆辰有这样肩负家国天下的胸怀!

退朝之后,于谦携带着圣旨前往大沽,征召沉忆辰孤身赴京。与此同时大同方面,成国公朱勇却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本来成国公朱勇得到的命令,是与恭顺侯吴克忠一同殿后,掩护朱祁镇率领的京营主力大军撤退回潮。

可偏偏明英宗决定撤退后,跑路的犹犹豫豫,始终存在着一种不甘心的心态。

毕竟率领着二十多万大军北伐,对外号称是五十万大军,结果大仗一场没打,就灰熘熘的返回京师,这对于朱祁镇的自尊心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甚至他都可以想象,未来史书上会怎样记载这段历史。

疲惫的回师大军一望无际,伴随着阴雨天气朱祁镇坐在龙辇上,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般阴沉。

“先生,真的就如同朝臣谏言的那样,这仗不能打吗?”

朱祁镇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苦闷,如同小时候那样,习惯性的找着王振宣泄。

“军国大事,奴婢不敢妄言。”

王振假装推辞了一句,其实他心里面的失落可能陛朱祁镇还要更甚。

毕竟皇帝开疆拓土容易,太监想要建功立业难于登天,错过了这次随御驾亲征的机会,日后想要累积军功恐怕再无可能了。

“先生何出此言,但说无妨!”

“那奴婢就斗胆一句,一仗未打就撤兵,着实有损万岁爷龙威,日后如何御下统领群臣?”

王振这句话,简直是说到朱祁镇心坎上了,他之所以会大肆重用太监,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对抗文官集团日益增长的权势。

明朝的皇权确实远超前朝,并且在太祖皇帝朱元章时期达到了顶峰。

可问题集权是要付出代价的,朱元章可以废除丞相,把军政要事一肩挑。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依旧能追随父亲脚步,政务上面没有懈怠,最多就是创建内阁制度来分担下自己的压力。

但哪朝哪代,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是勤政明君,可以天天起早贪黑的处理政务?

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皇权就开始逐渐衰退,就连批改奏章都嫌麻烦,拆分为票拟跟批红两部分权利,分别授予了内阁跟司礼监。

自此,明朝权利中心从皇帝转向了内阁。

不过真正起到超乎皇帝控制的制度,还是廷推的诞生!

想想看明朝内阁成员、三品及其以上九卿,完全由朝臣们自己推选决定,皇帝只要同意盖章就行。

这就意味着,当皇帝没办法肆意安插自己人,那么发出去的命令下面的官员就不一定听。从而造成了明朝中后期,皇命不出紫禁城的局面,无论崇祯皇帝怎么换内阁首辅都没用。

朱祁镇并不蠢,相反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得到了明宣宗跟一众群臣的认可,赞叹为日后一代明君。

所以他已经意识到皇权被分割,想要借助宦官的权利去制衡,只可惜明英宗朱祁镇选错了对象,宦官哪怕有内书堂加持了文化基础,绝大多数依旧是扶不起的阿斗。

凭什么跟科举制度下,千军万马杀出来的文人精英媲美?

依靠宦官掌权,无疑是饮鸩止渴。

王振的投其所好,让朱祁镇觉得很在理,于是回道:“朕也觉得不能就这么班师回朝,至少得对蒙古瓦刺部造成重创,打击鞑虏的嚣张气焰。”

“要不这样,命令殿后的成国公部跟恭顺侯部主动出击,寻找蒙古瓦刺部的主力如何?”

“陛下圣明,成国公跟恭顺侯率领的都是骑兵部队,机动性强进可攻退可守。只要他们能找打瓦刺部主力并且拖住,待万岁爷率领主力京营赶到之时,便是也先这等乱臣贼子的伏诛之日!”

自己想法得到了王振的赞同,朱祁镇情绪瞬间就上来,他还举得就这一手还不够,得改变撤兵路线为进攻瓦刺大军做准备。

原本的撤退路线,是绕开大同、宣府一线,走远路从后方紫荆关回京。但现在朱祁镇想要改为走宣府、怀来一带,从居庸关回京。

相比较紫荆关线路,居庸关线路山陵起伏,不太利于骑兵的冲锋,朱祁镇幻想着依托山地丘陵地形,抵消蒙古最擅长的骑射攻击方式,从而在野战中击溃对方大军!

明英宗的临时起意,放在《明实录》中为了给皇帝遮掩颜面,就变成了王振害怕大军踩坏家乡蔚州的庄稼,同时抱有衣锦怀乡炫耀心态,才阻止大军从紫荆关回师。

历史,很多时候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身为奸宦享受到皇权带来的至高荣华富贵,就得在关键时期承担起背锅的作用……

当然,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振也是同谋,并不无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