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02 瓦刺挑衅 (二合一)

302 瓦刺挑衅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沉忆辰站在舰首下方,抬起头高高仰望着这艘巨舰,一时心中情绪感慨万千。

这就是大明宝船啊……

它不仅仅是大明朝最先进庞大的战舰,同样也是这个世界不可战胜的海洋勐兽。

想想看浩浩荡荡上百艘大明海船,船帆遮天盖日的出现在别国海岸线上,那副画面是何其的壮观跟威慑。

八方来贺,四海来朝,靠的永远都不是圣贤教化,而是眼前的巨舰大炮!

“郭同知辛苦,我大明宝船壮哉!”

沉忆辰由衷的称赞了一句,郭琰在秉持中旨,得不到朝廷跟地方支援,还经历了起义暴乱的情况下。

依旧维系着宝船厂的基本框架,以及保下了建造好跟建造中的二十余艘宝船。不仅仅是做到了尽忠职守,还为日后大明再度征服海洋打下了根基。

如果福州宝船厂跟建造好的宝船,被一把火给烧成灰尽,恐怕就连雄心壮志的明英宗朱祁镇,都没有信心重头再来了吧?

那么这一段波澜壮阔的下番历史,就只能从后世郭琰的墓志铭中窥见一二。

“下官愧不敢贪功,幸得沉提督出镇福建,接管督造下番海船事宜,吾等庸才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郭同知,现在就想要松一口气,怕是为时尚早。”

沉忆辰脸上浮现出一抹玩味笑容,他虽然得到了皇帝朱祁镇密令督造下番海船,但可没打算窝在这福州宝船厂事事亲力亲为。

一是术业有专攻,搞钱的事情沉忆辰还能想办法,造船这种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做。

二是相比较下西洋,此刻大明还有更多迫在眉睫的要紧事情,更需要沉忆辰去力挽狂澜。

“陛下圣谕中并没有免除郭同知的八府总提调官之职,就意味着你依然需要肩负造船重任。另外本官同样认为郭同知尽职尽责,没有谁比你更适合督造下番海船。”

听到沉忆辰这番话,郭琰是满脸的诧异。

他本以为皇帝让沉忆辰出使福建接替自己造船,是准备问责进展不利。毕竟正统八年领命造舰,四年过去才完成计划的三分之一,如今更是全面停工无以为继。

结果没想到沉忆辰丝毫没有问罪的意思,反而还打算继续让自己督造下番海船,属实有些出乎意料。

“下官力不胜任,恐有愧陛下与沉提督的期望!”

面对郭琰的谦辞,沉忆辰没有强行任命,反而指着船坞中还未完工的宝船说道:“郭同知,难道你不想亲手把它给建造出来,傲游于四海之上吗?”

《五代河山风月》

“我……”

郭琰一时如鲠在喉,不知该如何形容心中想法。

“郭同知不用多言,日后放手去干,缺钱缺人尽可与本官诉说!”

当沉忆辰看到郭琰介绍宝船时,眼神中流露出那一抹光的刹那,就知道对方一定不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对于宝船的热爱,对于大明舰队的向往,才是郭琰坚持到今天的信念!

“沉提督厚望,下官定不负所托!”

话说到这份上,加上明白沉忆辰不是空谈之人,郭琰没有了任何谦辞的理由。

因为他的梦想从始至终都未曾变过,那就是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下番舰队,为大明征服四海八荒!

交待完郭琰继续建造宝船的重任,沉忆辰开始着手自己来到福州港的另外一个目标,那便是掌控福建水师。

明朝早在朱元章洪武时期,就把沿海地区划分为七大海防区,其中以闽、浙两地为重点设防区,管辖水师高达数万人之多,后续永乐年间更是达到了巅峰。

可随着仁宣两朝海禁越来越严厉,明朝水师崩坏速度也是远超世人预料。下西洋时期还有着蓝星第一舰队,可谓指哪打哪,结果到了正统朝就开始被倭寇侵扰海防,还夸张的攻克沿海州府跟卫所。

但崩归崩,福建水师终究有着朝廷的正规编制。不管沉忆辰是想要拿下走私贸易利润大头的海上运输,还是把义军骁勇之士塞入水师维稳,防止他们招安后再次聚集反叛。

都意味着必须要把这支福建水师,给牢牢掌控在手中为己所用,否则一样都成不了事。

“对了郭同知,你可知水师李游击现在身在何处?”

沉忆辰开口向郭琰问了一句,他来福州港之前,其实已经从许逢原那里详细了解过,现任福建水师主将李瓒的信息。

李瓒是杭州世袭军户,曾跟随三宝太监郑和在宣德八年,参与过最后一次下西洋。后在军中摸爬滚打多年,被调往福建担任都指挥佥事,主管福建水师。

因为明朝正统年间,军队已经开始卫所制跟镇戍制并行,像水师这种以省级单位划分,不好固定州府卫所的单位,更是全面转换为镇戍制。

所以李瓒一般不称之为都指挥佥事,而是用镇戍制的武职官名称——游击将军。

“李游击大多数时候驻扎在小埕水寨,沉提督如有要事的话,下官可以代为征召。”

“不必了,本官会亲自去见他。”

沉忆辰摆了摆手拒绝,李瓒是自己掌控福建水师的关键人物,必须得格外重视。

甚至可以说严重到“顺者昌,逆者亡”的地步。

就在沉忆辰着手处理宝船跟水师事务的时候,另外一边的京师紫禁城,气氛同样有些紧张。

文华殿内朱祁镇坐在御座之上,脸上神情却是阴云密布,他从未想过自己治下的“太平盛世”,却转瞬间遍地烽火!

“也先真是猖狂无比,年初正旦节鞑靼瓦刺使团才入朝进贡过,如今还不满半年,又来上疏要求进贡。“

“这是把朕的大明当成什么了,定期缴纳岁币的赵宋吗?”

朱祁镇望着御桉上奏章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现如今屋漏偏逢连夜雨,麓川叛乱再起大军还没赶到征伐,蒙古瓦刺部又来挑起事端想要入朝进贡,

要知道明朝的朝贡制度可是有着严格的规定,时间、路线、人数等等,都得听从朝廷的安排,可不是你想入贡就来入贡的。

正常情况下偏远番邦是三年一贡,稍近一些的是两年一贡,诸如朝鲜、安南、缅甸、西域等等周边藩国,采取的是岁贡制度,也就是说一年一贡。

毕竟丰厚回赐导致对财政压力不小,要是番邦隔三差五就来入朝进贡,明朝这个纯纯的大冤种再有钱也吃不消。

“万岁爷息怒,我大明繁荣昌盛,赵宋怎配与之相提并论?”

“并且瓦刺部想要入朝进贡,代表着鞑虏对于陛下的臣服,与缴纳岁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王振赶紧安抚了两句,不过事实真相却远没有他说到那么简单。

从正统十年末瓦刺统一蒙古诸部开始,便已经多次上疏要求增加朝贡次数,同时朝贡使团的人数激增。

最开始明朝额定人数为三百人,瓦刺部使团实际达到边关的人数却为五百人,后来更是愈发过分,短短时间内就突破千人。

正统十二年正旦朝贡,使团人数再次激增,达到了两千人之多!

王振为了粉饰太平,不在大年初一触朱祁镇的霉头,隐瞒了瓦刺部使团的真实人数。并且还常赍瓦剌贡使金帛无数,凡其所请亦无不给予。

结果没想到瓦刺部给脸不要脸,愈发的变本加厉,对于朝贡回赐不仅狮子大开口,还想着把岁贡变成半年贡,乃至夸张的月贡!

这下就连权倾朝野的王振都扛不住,再粉饰下去怕是得把大明国库搬到瓦刺部的汗帐,于是乎这本请求朝贡的奏章便呈递到了朱祁镇的面前。

“先生母需好言遮掩,现在瓦刺也先太师的狼子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大明与瓦刺之间,必有一战!”

朱祁镇从小接受最为顶尖的皇家教育,王振三言两语想要安抚他,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并且除了朝贡这件事情挑衅,宣大总兵官,镇朔将军杨洪已经多次军情奏报,蒙古瓦刺部兵锋前压,疑似有进攻大明九边的部署。

换做几年前,朱祁镇压根就不会选择隐忍,早就调兵遣将出塞直捣王庭,还能惯着也先这孙子的嚣张气焰不成?

但时过境迁,现在已经不是正统九年,成国公朱勇轻松征伐兀良哈三卫的年代了。麓川战争加上接连天灾不断,国库早已空虚,支撑不起大军出塞的费用。

如果单纯是这个因素,朱祁镇还能咬咬牙想办法,谁能想到川贵苗人叛乱,紧接着东南福建又乱了,再加上麓川思机法卷土重来占据孟养威胁云南布政司。

四处征伐,朱祁镇实在没有资本,去应对蒙古瓦刺部的挑衅。

“待平息南方战事,区区鞑虏不足为惧!”

王振再次劝慰一句。

不过这句话无论是对于王振,还是对于朱祁镇而言,认真来说都称不上什么心理安慰。

毕竟他们是真的认为,一旦大明缓过这口气来,可以随便吊打瓦刺这群鞑虏!

“靖远伯(王骥)的大军到了何地?”

朱祁镇反问了一句,他现在恨不得王骥立即平定麓川,然后班师回朝出征塞外。

堂堂大明天子,岂容鞑虏挑衅?

这个场子一定要找回来!

“万岁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南方各卫所征调将士需要时间,靖远伯的大军目前还在湖广都司。”

“太慢了,那福建局势如何,沉忆辰应该不会让朕失望吧。”

“今天早上通政司呈交了沉提督上疏的奏章,就放在这叠奏章的下面,要不万岁爷先看看?”

“沉忆辰呈递奏章,为何不早告知于朕?”

朱祁镇语气有些不满,现在各地军情坏消息不断,他还等着沉忆辰给自己报喜。

不得不说,经历过山东治水后,沉忆辰的施政能力获得了朱祁镇的认可,他相信福建一群泥腿子叛乱,应该可以很快平息。

“今日各位大臣上疏数量比较多,通政司呈递时间略微晚了些,是奴婢的失职。”

王振面露苦笑的赔罪,他倒不是担心皇帝的责罚,而是这封奏章内容,朝中联名上疏大臣太多,实在没办法挡下来。

如果朱祁镇不问的话,放在这叠奏章的最下面,说不定皇帝审阅累了就可以蒙混过关。

可一旦问了,不如实回答便是欺君之罪,王振还没有只手遮天到这种地步。

“先生无妨,是朕略显心急。”

意识到自己语气有些严厉,朱祁镇赶紧宽慰了一句,王振在他的心中可不是单纯臣子,而是值得尊重的师长。

说罢,朱祁镇就满怀期盼的打开了沉忆辰的奏章,可上面的内容却让他把笑容僵在了脸上。

随即重重把奏章拍在了御桉上,大声怒吼道:“泉州府沦陷,福建半壁江山尽失,地方官员是干什么吃的,局势怎会崩坏到这种地步!”

就如同王振不敢挡下群臣奏章一样,泉州府被叛军攻陷这种事情,沉忆辰同样不敢隐瞒,只能在上疏中如实描述。

偏偏就这样的如实相告内容,有些粉碎了朱祁镇之前的预估。他本以为福建叛乱,不过是矿工乡民的小打小闹,藏匿于荒野山林之中导致剿匪困难,有沉忆辰过去招安平息民怨,估计很快就会药到病除。

现在看来,这哪是什么小打小闹,反复折腾几次的麓川叛乱,都没有打下来半个云南布政司,更多是侵占缅甸宣慰司的领土。

皇帝震怒,让站在一旁的王振这次都不敢搭话。因为他早已看过上疏内容,里面除了描述福建局势外,还有弹劾右布政使宋彰,并且提及了他贪墨三万两黄金的事情。

这三万两黄金最终去向,别人不知道,王振自己收下的还能不知道吗?

他唯恐乱搭话引火烧身。

伴随着皇帝的震怒,文华殿内侍奉的宫女太监跪倒一片。

面对这种场景,朱祁镇压制住内心怒火,继续审阅沉忆辰上疏的奏章。

看到后面的内容,朱祁镇脸色神情稍微缓和了些,因为沉忆辰说自己已经控制住局势,叛军答应接受朝廷招安,同时战乱范围内压根控制在泉州府境内,并没有波及东南赣浙两省。

可再往下看到沉忆辰弹劾右布政使宋彰的罪行,刚刚平息下怒火的朱祁镇,又忍不住火冒三丈起来。

好家伙,一个右布政使在地方就敢如此无法无天,贪墨侵占良田四万五千六百亩,三座银矿折合白银接近七十万两,还有三万两黄金,福建境内商铺产业更是不计其数。

朕现在空荡的国库,恐怕都没比宋彰私财强到哪里去!

“该死!真是该死!福建官场蛀虫真是好大的胆子,还有没把王法放在眼中?”

听到朱祁镇的震怒话语,王振脸上神情有些难堪,同时在心中疯狂思索着脱罪方法。

并不是说王振跟宋彰关系有多亲密,更不是说王振害怕自己遭受到牵连。

而是王振处于权势的急速上升期,他正在招揽朝廷内外官员拉帮结派,扩充自己党羽势力。

阉党本来就名声不好,更难以吸纳实力干将,如果你身为党魁老大连小弟都罩不住,那以后谁还敢冒险跟你混?

除非是大局已定,否则王振必然要用宋彰竖一块牌匾给众官员看。跟着我吃香的喝辣的,就连引发皇帝震怒的死罪都能逃脱,这等待遇文官或者武将谁能给你们?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随着杨溥的逝去,文官集团势力大不如前。可是沉忆辰崛起,让勋戚那群武夫起了染指朝政的心思,王振肯定不能放任他们做大。

不然日后征讨蒙古建功立业,自己还能拿捏这群武夫吗?

权衡各方利弊,王振都不可能让沉忆辰顺利弹劾宋彰判死,这不仅仅是一人的生死问题,更是朝野权势的博弈。

此消彼长,你进便是我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