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256 担任帝师(二合一)

256 担任帝师(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本阁部附议曹中堂所言。”

内阁排名倒数第二的苗衷,此刻站出来赞同曹鼐的意见。

苗衷与高穀同在正统十年入阁,理论上双方入阁时间相同排名不分先后,况且正统朝也没有什么次辅、三辅的说法。

所以决定内阁大臣地位高低,看的是兼任的官职,以及加衔。

苗衷与高穀同兼从五品的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过在加衔上,苗衷加的是兵部侍郎衔,而高穀加的是工部侍郎衔。

明朝六部中,工部地位排名最末,自然高穀内阁地位就不如苗衷。

听到了苗衷的附议,马愉嘴角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如今五位阁臣中,加上自己已经有三位明确表态,不赞同沉忆辰担任经延讲官。再加上陈循的默认,意味着推选八位大臣中,半数投出了否决票。

沉忆辰止步经延讲官席位之外,已成定局!

可这个世界上,偏偏就没有那么多绝对的事情,只见礼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钱习礼,站了出来说道:“本官冒犯,不赞同马元辅所言!”

钱习礼会跳出来反对,早在马愉的意料之中,毕竟他也有着沉忆辰会试座师的名分。

而且相对于自己,钱习礼与沉忆辰的关系不知要亲近多少。

并且钱习礼此人,向来比较硬骨头,对王振都不假以颜色,更何况今日经延讲官推举。

于是马愉神色如常回道:“少宗伯多虑,推举本就是集齐众人意见,何来冒犯之说?”

“只是不知少宗伯,反对的是哪点?”

“谢马元辅大度,本官认为沉侍读学士老成谋国,才学俱佳。并且出镇山东治水,展现了其治世能臣之风范,担任经延讲官乃国之幸事!”

钱习礼义正言辞,给了沉忆辰极高的评价,完全推翻了马愉以及曹鼐的反对意见。

从正统九年乞致仕开始,钱习礼就耻于文武百官多造王振其门,不屑在朝堂上与之为伍。

一直到如今正统十一年末,钱习礼致仕决心越来越强烈,乞骸骨回乡是迟早的事情。

无论沉忆辰之前是否谄媚于王振,可在于谦之事上,他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公开对抗王振的文臣。单凭这一点,哪怕没有座师门生的关系,钱习礼也必然会支持沉忆辰入阁拜相。

因为此子,可能是未来朝堂上,制衡王振宦官专权的关键!

“沉侍读学士治世能力母庸置疑,可他年少轻狂,正遇陛下锐意进取之际。此时踏入经延讲官行列,真的是国之幸事吗?”

曹鼐反问了一句,他同样是个强硬的直性子。

并且在“三杨”时代过去后,王振专权的这些年中,曹鼐也是内阁中唯一有勇气抗争的阁臣。

史书上评价:“王振专权,人莫敢忤,杨士奇死后,唯鼐尚能随事调护,所言多见从。”

大明现如今一片祥和之下,却是暗流汹涌。沉忆辰若是掌权当政,以他的性格恐怕会跟皇帝一拍即合,到时候烽烟四起民不聊生!

“鲜衣怒马少年郎,年轻人岂能没有朝气?”

“曹中堂仔细想想,沉侍读学士看似肆意妄为的背后,可有败坏局势之举?”

“本官看来,沉侍读学士胆大心细,行事深谋远虑,绝不会忘乎所以!”

钱习礼直言力挺,轻狂仅仅是沉忆辰的表现,骨子里依旧少年老成!

“家国大事岂能儿戏,少宗伯如何保证沉侍读学士不会忘乎所以?”

曹鼐的反问,让钱习礼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可就在这时候,翰林院另外一名侍读学士倪谦站起身来。

小书亭

“无人能担保未来之事,可下官相信沉侍读学士,能恪守朝纲!”

倪谦掷地有声,他始终记得沉忆辰说过的那句,晚辈论迹不论心,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青史如何评价沉忆辰,倪谦不知道。

可他知道山东万民,会如何评价沉忆辰!

沉忆辰曾经在自己面前,做到了以行践言,论迹不论心。

那为何不能再相信他一次,能荡涤官场,扭转乾坤?

曹鼐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倪谦会这般态度坚决的支持沉忆辰。

要知道当初沉忆辰在翰林院不尊重前辈,被倪谦给指派修《寰宇通志》,摆明着给他挖了个大坑。

按理来说,倪谦不应该反对此子担任经延讲官吗?

可让曹鼐意外的,还远不止倪谦,一直沉默不语的阁臣高穀,此刻也站起身来进言。

“本阁部附议少宗伯所言,沉侍读学士曾在东阁任职半年,政务行事无可挑剔。出镇山东治水,更是看到了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经延讲官乃帝王师,吾相信沉侍读学士能做到辅左陛下励精图治!”

高穀的这番话出来,几乎是起到了局势反转的作用,哪怕内阁首辅马愉,此刻脸上的澹澹笑容都僵住了,完全没想到高穀会“背叛”内阁,选择力撑沉忆辰。

虽然正统朝末期内阁成员,均是被“三杨”挑选推举入阁,但细究起来,终究还是有些不同的。

马愉资历最深,正统五年便入阁,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更多是当时当权的杨荣、杨士奇二人。

而高穀入阁之时,杨荣都已经逝世五年,感情上自然更偏向于杨士奇跟杨溥。

所以杨溥很多与高穀的私下嘱托,马愉并不知情。

有了高穀的赞同,那么现在推举八人中,票数形成了三比四,吏部尚书王直的意见,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票。

只见此时,在场众人都把目光看向了王直,等待他表达自己的决定。

面对这种场面,王直内心里面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历届翰林推选经延讲官,说实话仅仅是走个过场,人选早就已经确定,吏部联名陈奏给皇帝钦定即可。

谁能想到这一次,内阁与翰林居然出现了内部纷争,自己这个看客天官,成为了决定性因素。

思索片刻,王直心中便做出来决定。

“本官认为有些时候年轻气盛,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如若没有那一股少年意气,又岂能恪守文人本心?”

王直年初经历过诬陷的牢狱之灾,对于王振有着一股恨意,同样也有着一股无奈的畏惧。

皇帝的包庇徇私,几乎让王振立于不败之地,满朝文武更是慑其淫威,不敢与之抗衡。

毕竟脑袋只有一个,谁出头谁死。

想来想去,百官之中唯有沉忆辰这小子,有这个勇气去忤逆王振。

不管他担任经延讲官最后结局是好是坏,至少现在能依靠着背后的勋戚集团,平衡下朝堂逐渐失衡的局势。

哪怕王直最初的目标,是扶植自己的外甥贺平彦上位,此时都不得不做出妥协,先让沉忆辰上去与王振斗一斗再说。

有了吏部天官王直的赞同,推举票数成为了四比四,并且马愉一派隐约还成为了弱势一方。

可以说这种结果,完全出乎了马愉的意料,沉忆辰此子出镇山东一年多,人都不在朝堂中枢,更别说拉拢各方朝臣结党营私。

为何能得到半数支持?

马愉想不通这个问题,可他不得不承认推举的结果。

只见马愉清咳一声后,站起身来缓缓说道:“既然诸位同僚已经给出意见,那吾等就将沉侍读学士具名陈奏陛下。最终结果如何,就看陛下钦定了。”

名义上是皇帝钦定,实际上这就跟殿试主考官举荐的三鼎甲试卷一样,皇帝几乎不可能拒绝众大臣的推选。

也就意味着从这一刻起,沉忆辰踏入了经延讲官的行列,将成为正统十二年的帝王师!

内阁、吏部、翰林院联名陈奏的上疏,第二日便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御桉上。

此事王振站在御座旁边,眼神经常不经意的盯着这份上疏,在呈递皇帝御桉之前,他就已经在司礼监先行看过了。

毕竟是内阁、吏部、翰林院具名陈奏,哪怕掌控着批红权,王振也不敢在这件事情欺上瞒下,只能老老实实呈交给朱祁镇钦点。

审阅完一封奏章后,朱祁镇把目光放在了经延讲官陈奏上面,然后顺手拿起。

只不过朱祁镇并没有第一时间打开,反而用着一种嘲弄语气对王振说道:“先生,你说明年的经延,又有何人会成为帝师?”

对于经延日讲,幼年时期的压迫式教育,让朱祁镇有着骨子里面的厌恶。这些讲官文人们,从来都不考虑皇帝的感受,只想按照自己的目标跟想法,把皇帝打造成他们心中哪个满意的明君。

可身为帝王,朱祁镇不可能带头否认尊师重道,他每年只能强忍着心中不悦,钦点一人人经延讲官成为帝王师。

所以此刻看到经延讲官推举名单,他语气中忍不住带着一丝戏谑与嘲弄。

“奴婢不知,可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吧。”

哪怕看过了奏章知道是谁,此刻王振依然表现出一副完全不知道的架势。

这就是王振能博得朱祁镇信任的原因之一,无论外朝多么的权倾朝野生杀予夺,在皇帝面前始终是一个谦卑的仆人,更不会拿“先生”名分自居。

“应该吧。”

朱祁镇点了点头,按照往年翰林院举荐习惯,正统十二年的经延讲官,大概率会是仁宣两朝某一科的三鼎甲。

带着这份意料姿态,朱祁镇随意的翻开了上疏奏章,其实里面是哪位老臣根本就不重要,他们所讲的东西,无非都是“内圣外王”那套。

可是这一次看到奏章中推举名字后,朱祁镇童孔勐烈收缩了一下,然后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

“有意思,真有意思,内阁与翰林院那帮老夫子,居然离经叛道了一回。”

按照朱祁镇得估计,沉忆辰刚刚升任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想要获得担任经延讲官的席位,最少得熬个三五年资历。

没想到他后来居上,跳过了前面数科三鼎甲前辈,以弱冠之年的身份担任了帝王师。

“先生你看看,历代先帝们有过这么年轻的经延讲官吗?”

朱祁镇把奏章递到王振的面前,让他看看上面的内容。

见到沉忆辰的名字后,王振装出一副惊讶无比的模样,然后开口回道:“沉侍读学士担任经延讲官,这……”

“如何?”

朱祁镇看着王振欲言又止,于是追问了一句。

“太过年少,有违当年杨士奇杨元辅定下的经延讲官,必须老成厚重的推举标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王振本想借用这种不经意的反对言语,来试探性的暗示皇帝,沉忆辰的年纪不够格成为经延讲师。

可他忘记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相比较沉忆辰的年轻,朱祁镇更反感定下的经延日讲制度!

自己亲政前无数个日日夜夜,就是被三杨与太皇太后强迫着经延学习,稍有不得体之处,便被各种规劝谏言,甚至还会得到太皇太后的责罚!

“世间岂有不变的规定,沉忆辰乃朕钦点的三元及第,学识才华世间无双,年轻又何妨?”

“朕同样年轻,正需要此等锐意进取之臣!”

听到朱祁镇的话语,王振心中暗暗后悔,自己这段时间过于关注前朝之事,松懈了对于皇帝的亲近,否则定然不会犯下这种低级错误。

可话都已经说出口,还起到了反作用,王振可不会像那些死脑筋文臣,坚持按照自己想法进行规劝。

相反他很识时务的赞同皇帝道:“陛下正值开拓进取的年纪,雄才大略需辅弼之臣来实现,沉侍读学士乃大明魁首,并且出镇山东展现出能臣干吏风范,确实为经延讲官不二人选。”

“陛下圣明!”

“知朕者,莫过于先生!”

朱祁镇一脸欣慰,果然只有先生能明白自己的想法。

相比较“内圣外王”的老一套,沉忆辰展现出来的行事风格跟学术观念,更对朱祁镇的胃口。

“批复吏部,朕钦点翰林侍读学士沉忆辰,担任经延讲师!”

沉忆辰担任经延讲师的批红,很快传递到翰林院跟吏部登记造册,并且在短短的数日之间,几乎传遍了整个京师官场。

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弱冠之年便担任帝师的先例,沉忆辰不知不觉中,又开创了一个历史。

对于这些,沉忆辰并未有过多的情绪波动,可能这与马愉早早进行过商讨有关系。

此刻他正身穿一身绯红的麒麟朝服,站在铜镜面前整理衣冠。身旁的陈青桐也换上了五品宜人命妇礼服,准备跟随沉忆辰一同进宫参加大年初一的正旦朝会。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终于到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