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239 不负所望(二合一)

239 不负所望(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自先宋以来,黄河决堤几乎已成惯例,其中河南、山东两省更是深受其害。

大明开国之后,每年山东布政司都要上疏灾情奏章,无一缺席过。最近几年洪灾水患,更是一年比一年严重,去年百万流民差点中断漕运。

最为致命的是黄河泥沙淤积严重,无论怎么修建堤坝防水都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看着每年汛期洪灾肆意泛滥,一省之地变成泽国千里。

沉忆辰临危受命去治水,其实说穿了,并不是朝野大臣对他报以多么高的期望,纯粹王振想借此事找个背锅侠问罪,沉忆辰恰好主动跳了出来当“冤种”而已。

哪怕皇帝朱祁镇,都没有对沉忆辰能治理黄河水患,报以多大的信心。

朱祁镇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沉忆辰能堵上张秋镇的决口,今年汛期黄河水患别像正统十年那么严重,就足矣!

结果现在一看,山东居然在各省灾情频发的汛期,成为了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孤岛,属实有些大跌眼镜。

“沉向北看来真乃能臣干吏,山东黄河的沉疴宿疾,竟能在他手中得以化解!”

山东布政司的好消息,可以说在阴霾密布的灾情消息中,投射出来了一抹阳光,让朱祁镇龙颜大悦。

可是这一幕放在王振的眼中,他的脸色可谓难看到了极点!

要知道无论哪个朝代治水,只要能获得成功福泽万民,都堪称为不世之功,可以流芳百世,饮誉千秋!

山东黄河水灾,更是百年大患,无数名臣贤相治理过,均无法驯服这条恶龙。

王振从未想过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他原本只等着今年汛期来临后,山东布政司灾情上表朝廷,就立马组织科道言官弹劾沉忆辰。

再加上这小子之前在地方上肆无忌惮的恶行,一旦没有了治水之功保身,就连皇帝都不可能再偏帮,定然能革官问罪。

等到沉忆辰进入都察院大狱,以王振如今愈发膨胀的权势,他大概率是等不到活着出狱那天。

殿内的工部侍郎王佑,察言观色到王振神情不爽,立马出列道:“启禀陛下,山东道都水清吏司递交紧急公文,聊城东阿县沙湾出现溃堤,目前水势汹涌已成决口之势!”

王佑的这番话出来,朝廷文武百官们,皆下意识的把目光看向“共任”工部尚书的黎澄。

后世许多人都知道清朝六部,存在满汉两位尚书的情况,却不知道事实上在明朝,同样存在一部多尚书的场景。

主要原因在于明朝官、差遣分离,把六部尚书以及侍郎官衔当做“叙阶”作用。比如明朝内阁的阁臣,实际上官衔仅为五品的大学士,哪怕地位再怎么崇高,实权再怎么庄重,五品官衔很明显也不够用。

解决办法就是把尚书以及侍郎衔作为阁臣的阶官,内阁大学士加六部尚书衔,这样就解决了官衔过低的弊端。从而也导致了一部出现两个尚书,甚至是多位尚书的情况。

除了“叙阶”作用外,还有就是工作差遣不同,必须要再加一个尚书统管一切工作,工部就属于第二种情况。

好比遇到国家级的大建设,工部尚书需要亲临实地监察巡视,古代又不像现代那般交通便利,往往一去就以年为单位计算。这么长的时间内,朝廷一部主官之位,总不可能空缺下来,于是乎就出现了两位工部尚书。

黎澄原本是安南陈朝国王长子,永乐年间被南征明军俘获,精通火器于是在工部任职。

本来工部尚书职位,是轮不到黎澄来共任的,可正统十一年三月兵部尚书徐晞逝世,原兵部右侍郎邝埜接任了兵部尚书之职。

要知道徐晞是个铁杆阉党,对王振百般讨好,才得以上位。相比较起来,邝埜就属于标准的文官集团,与王振并无特殊交情,甚至可以说站在对立面。

正统朝这两年,正好处于王振权势急剧膨胀期,就连宦官子弟世袭这种先例都被他给搞定。

如今先帝托孤五大臣的杨溥病退,英国公身为勋戚不好过多干涉朝政,胡濙向来老谋深算喜欢明哲保身,意味着朝中再无重臣能跟他掰手腕。

这种局势下,六部尚书均不是自己的人,让王振如何能忍?

于是乎正统十一年朝廷中枢极不太平,王振开始了扫荡政敌之路。

首先让自己亲信户部侍郎奈亨,去诬陷郎中赵敏,然后把吏部尚书王直给牵扯了进来,一行人均被三法司审问下狱。

紧接着利用安乡伯张安争禄事件,引发刑部尚书金廉与户部尚书王左的推诿,王振趁机引发言官去弹劾这两人,于是乎俱被问罪下狱。

到了这一步明朝六部,已有三部尚书进了监狱吃牢饭,王振自然就把下一步的目光,放在了工部尚书王卺的身上。

毕竟工部侍郎王佑可是铁杆中的铁杆,自己的干儿子,怎能不再提拔提拔,坐上工部尚书之位?

就这样王卺遭受到了王振的各种刁难侵侮,再加之不时有言官弹劾他贪墨侵占,为了自证清白等待审查结果,王卺告病在府中修养,工部事务均由黎澄代管。

这就是为什么,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前,朝中文武大臣任由王振各种胡搞瞎搞,却没几人敢站出来弹劾反对。

原因就在于那些敢于反对的人,早就在这几年时间内,被王振以各种手段问罪拿捏,剩下的文武大臣自然就老实了。

黎澄身为安南人,并且还是俘虏身份,哪怕贵为一部尚书,依然在朝中没有地位可言。只是王佑这般不给面子,当着皇帝的面说出来有山东都水清吏司的公文,还是比较罕见的。

别说是朝臣,就连此时黎澄本人,脸色都是一阵青一阵白。

除了被王佑这个工部侍郎羞辱外,更重要在于这山东道公文,他压根就没看过,更不知道有此公文的存在。

这也就意味着,自己这个工部尚书,事实上在工部被王佑给架空了!

“王卿家,山东道何时发来的公文?”

朱祁镇神情一下严肃起来,去年张秋镇决口造成百万流民,山东布政司赋税减少六成。

如果再算上赈灾跟治水拨款,可以说去年山东道的财政收入是负的。今天各地水患灾情明显比去年更严重,山东道若是再现去年情景,大明国库可能真的就无力承担!

“回陛下,就在今早六百里加急送达,按照时间推算溃堤为三日之前。”

听到王佑的回答,殿内很多大臣都下意识吸了一口凉气,如今汛期水势凶勐,以山东历年情况来推算,想要封堵决口绝无可能。

可能现在山东的情况,又是一片泽国千里!

勋戚中站在首位的成国公朱勇,脸色神情同样凝重无比。于谦之事让沉忆辰与王振彻底决裂,自从杨溥卧床养病之后,朝中局势望着阉党一边倒。

没有被王振抓到把柄,凭借着自己身份地位,还能与之抗争,让他背后没办法使出阴招。

这也就是为什么,沉忆辰在山东治水,并没有遭受到朝中王振的阻难。

并不是王振宽容大量,不想去找沉忆辰的麻烦,而是勋戚集团帮他挡住了。

可要是治水失利被王振抓住把柄,就算自己贵为国公,也无法抵挡如今阉党的只手遮天的权势,沉忆辰恐怕凶多吉少!

御座之上的朱祁镇,听到山东再次溃堤了,一股怒火直攻心头,一巴掌重重拍在御桉上怒斥道。

“沉忆辰治水耗费巨资,在地方杖毙朝廷命官,横行无忌接管钞关盐场,这些朕为了治水大业都容忍了。”

“面对朕的恩情跟厚望,沉忆辰回报的就是山东再次溃堤吗?并且消息还是山东道都水清吏司公文呈交,此子到底还要隐瞒到几时!”

朱祁镇这次可是动了真怒,就连称呼就从最开始的沉向北,变成直呼其名沉忆辰,最后成了“此子”。

山东再次溃堤是一方面,更让朱祁镇感到不可接受的,是自己这般信任支持沉忆辰,现如今山东出了问题,他还打算蒙蔽圣上。

按理说发生这种灾情,不应该直接给自己上疏禀告吗?

“陛下息怒,可能事情紧急,沉佥宪的上疏还未送达京师。”

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钱习礼,首先出列帮沉忆辰解释了一句。身为沉忆辰的座师,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都要站出来说话。

“沉佥宪赈灾济民井井有条,理应不会在河堤治水上疏忽,还请陛下静观其变。”

阁臣高穀同样站了出来帮沉忆辰说话,正统十年末他加了工部右侍郎衔,某种意义上除了曾经的东阁老上司,还有治水河工“主管单位”身份。

去年受灾的三省八府之地奏章,在沉忆辰出镇山东治水的这段时间里面,高穀是重点关注的。

他想知道受灾之地的变化,看看沉忆辰是否真的能做到文人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

畅想中文网

从各地奏章中可以得知,去年受灾的百万流民,在沉忆辰出镇山东之后,均已得到妥善安置。并且受灾最为严重的兖州府阳谷县,已经完成了重建,曾经沦为废墟的张秋镇,再次成为了运河五大商埠之一,繁荣更甚以往!

就如同沉忆辰离开东阁之时,高穀强忍着不喜,依旧与他临别赠言一样。

真正看待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沉忆辰是做实事之人,绝不会在治水河堤上疏忽隐瞒,高穀相信另有隐情。

朱祁镇正在气头上,钱习礼跟高穀的解释,并未让他息怒,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

“山东道都水清吏司的公文,都已经呈交到了工部,沉忆辰身为佥都御史,有着直达天听的权力,他的上疏还能更慢吗?”

出镇地方的佥都御史上疏,可以不经过六部内阁,直接呈递到皇帝的御桉前。并且还拥有最高级别的传递等级,可与紧急军情相媲美,任何关卡衙门均不得阻拦,一律放行通过。

所以只要沉忆辰上疏了,就不存在比地方都水清吏司更慢的可能性,钱习礼跟高穀的解释,很明显站不住脚。

看着朱祁镇震怒的模样,站在御座旁的王振,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这就是沉忆辰与自己的不同,此子可以享受一时的皇恩,可一旦出现了什么纰漏差错,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天子无情。只有自己,才与皇帝有着亦师亦父的感情,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破裂隔阂。

趁此机会,王振朝着殿下的都御史王文使了个眼色,不这个时候落井下石,更待何时?

“陛下,臣身为都御史,当承担起监管之责。”

“按《大明律》规定,定运河修筑工限,三年内冲决,参处修筑官;过三年,参处防守官;不行防护,致有冲决,一并参处。”

“佥都御史沉向北知情不报,治水失职,理应号令回京审查问罪!”

明朝治水并不是修筑完河堤回京后,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不管。三年之内如果出现溃堤,就要问责当初的修筑官,如果三年之后溃堤,就问责后续养护河堤官员。

沉忆辰治水修堤别说三年,一年时间都没有就溃堤,还敢隐瞒实事知情不报,肯定要重责!

王文这番话,算是说到朱祁镇心坎上,以前肆意妄为的弹劾还能忍,这次绝对不能再徇私!

就在朱祁镇准备下令号召沉忆辰返京之时,一名通政司官员高举着的奏章,来到了奉天殿正中,向着朱祁镇跪禀道:“佥都御史沉向北急报,还请陛下御览!”

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满朝文武谁都没有料想到,沉忆辰的奏章来的这么及时。

“快呈上来!”

朱祁镇也没有丝毫迟疑,当即下令通政司官员把沉忆辰奏章呈上御桉。

在文武百官好奇的眼神中,朱祁镇打开了奏章御览起来,没过多久就看到他脸上浮现出兴奋的笑容,迫不及待的称赞道。

“好,不愧为朕的股肱之臣,沉向北终究还是没有辜负朕的期望!”

朱祁镇这翻书似的变脸,让朝中官员更是琢磨不够,沉忆辰到底写了什么,能让皇帝瞬间转变态度,总不可能是堵上决口了吧。

可问题是,从古自今黄河决堤,从未有人可以在汛期堵上,沉忆辰哪来的这种通天本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