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235 公道正义(二合一)

235 公道正义(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成国公朱勇“革除王爵,贬为庶人”八个字出来,让在场中官员脸色均是一变。

正统朝十一年来,还从未革除过任何一位藩王的爵位,更别说鲁王朱肇辉乃太祖血脉,当今天子的亲叔父,朱勇就这般不留情面吗?

换做是别的藩王,朱勇压根就不会说出这种话语,毕竟天子家事就算贵为勋戚,终究还是跟皇族宗室差了一等,卷入其中很容易惹火烧身。

但鲁王所做之事,挑战了成国公朱勇的底线,那就是刺杀沉忆辰!

自从国公夫人林氏被赐死之后,朱佶性情大变阴鸷孤僻,无法再承担朱勇对于振兴家族的期望。

退一步说,就算朱佶没有任何变化,受到林氏当年所作所为的影响,他在公府的地位同样会一落千丈。

朱佶“废了”,嫡长子朱仪正式担任军职,按照大明土木堡之变前的出征传统,武将勋戚是要亲自领军作战的,而不是在后方担当一个吉祥物。

这也就意味着,朱仪注定要走上战场面临危险,如果出了什么意外,成国公一族血脉能支撑起家族的,瞬间就只剩下沉忆辰一人。

要知道成国公朱勇的毕生,都在为了家族昌盛而努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信念,刻在了他的骨子里面。

没接纳沉忆辰之前,这个婢生子是死是活,成国公漠不关心。可一旦认定了这个儿子,朱勇就不允许任何人对沉忆辰下手,哪怕对方是大明亲王。

不仅仅是为了父子亲情,还为了家族的未来!

“成国公所言,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朱祁镇罕见的没有表态,反而问起了其他朝臣的意见。

这一点让在场大臣都感到很诡异,事关皇族亲王,理应皇帝主动做出定夺,再交由宗人府处置。

现在宗正成国公朱勇,已经主动说出了惩处建议,皇帝还不表态?

廷议重臣寂静一片,这种事情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没有人会说出异议。

原因很简单,明朝亲王远离朝野政权争斗,意味着对任何一名中枢官员都没有任何威胁。既然对方没有利益冲突,还地位极高,何必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定罪事情,去得罪人呢?

反之说两句好话送个人情,同样没有官员敢做。万一被人弹劾与藩王有私交,牵扯进了谋逆重罪,那才真叫做倒了血霉。

不过就在此时,都御史王文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此事涉及皇族藩王,理应慎之又慎。”

“臣认为不能听信沉佥宪一面之词,当由宗人府、三法司共同审理罪证,再行定夺。”

沉忆辰上疏河工物料纵火,以及遇刺重伤的奏章,更早一段时间呈递到了京师。

当时以王振为首的阉党见到后,可谓喜出望外。沉忆辰本就在地方肆意妄为,布政司、都转运盐使司、巡按御史均上疏弹劾过,如果不是看在治水大业的份上,可能早就被号令回京问罪。

现在河工物料焚毁,人也重伤不起,还怎么完成山东治水大业?

没有了这层护身符,回京之后王振有千百种方法,拿下沉忆辰定罪!

如今沉忆辰突然弹劾鲁王谋逆,不管是真是假,都不能让他轻松如愿以偿。最好把事情给闹大,引发亲王跟御史之间争斗,为沉忆辰的“罪证”再添上重重一笔!

“王都宪,鲁王勾结地方大员,圈养私军,行刺御史,纵火河工物料,事事可谓人证物证俱全,何来一面之词!”

朱勇听到都御史王文的话后,立马就展开了反驳。

他知道王文之所以会站出来阻扰,背后其实是王振的授意,可如今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鲁王没事,就意味着沉忆辰有事!

“那沉佥宪手中,可有鲁王举兵谋逆的铁证?”

王文的反问,让朱勇一时哑口无言。

这就是为什么,沉忆辰不惜以身作饵,逼迫鲁王来刺杀自己的原因。

想要定明朝藩王的罪名太难,哪怕有着诸如行刺御史、勾结地方官员等等不轨行径,都只能算作增加定罪的筹码,始终差了举兵这突破底线的最后一步。

大明正统朝之后,真正举兵造反的藩王只有一位,那就是着名的宁王之乱。

宁王朱辰濠举兵之前,各种作死行为可谓数不胜数。比如恢复裁撤的王府护卫、随意杀害幽禁地方官员百姓、强夺官民田产数以万顷、劫掠商贾窝藏私兵,就差没把“反”字写在脸上。

可就算做到了这种地步,加之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朱辰濠罪行,得到的处罚不过为明武宗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

这种处罚说句难听点的话,连不痛不痒都算不上,甚至助长了谋逆的野心。鲁王朱肇辉目前行径,相比较举兵之前的宁王,作死程度又远远不如。

所以没有真正举兵,就是沉忆辰定罪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古人云防范于未然,难道等到鲁王兵锋直指京师,才想起去平叛问罪吗?”

一道冷冷的声音,从英国公张辅嘴中说出。

身为初代国公,先帝托孤五大臣之一,英国公张辅的地位跟资历无出其右。

他这句话说出来,某种意义上比成国公朱勇的份量更重,同时也代表着整个勋戚集团的统一意见。

张辅愿意站位沉忆辰,除了力撑勋戚子弟的私心外,更多还是站在公心大义的角度上。

要知道先帝明宣宗时期,可是发生过着名的汉王朱高煦叛乱。英国公张辅不仅仅是亲身经历者,差点还一度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因为朱高煦谋反之前,首先联络的朝廷重臣,就是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

如果不是张辅当机立断逮捕汉王官员,并且当地御史李濬以及锦衣卫发现汉王谋逆行径后及时上报,让朝廷做好了充足的应对准备,否则对大明造成的损害将不可估量。

前朝已经有过先例,现在不把谋逆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还等什么?

“英国公不愧为辅弼之臣,可谓赤胆忠心!”

朱祁镇这句话说出来,廷议重臣们瞬间就领悟了他真正的心意,那就是坐实鲁王谋逆之罪!

其实对于鲁王这名叔父,朱祁镇从来就未曾有过好感。

他继位之初,就被欺负过年幼,发生了鲁王亲王令旨领物的奇葩事件。

要知道先帝明宣宗经历汉王之乱,恰巧就是发生在继位之初的宣德元年,鲁王朱肇辉这种僭越举动,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对于皇帝而言,不追究不代表着不存在,只是缺了一个整治的借口罢了。

如今代表着朝廷的佥都御史沉忆辰,代表着地方的布政使王英,代表着王府的长史简宁,三方联合弹劾鲁王朱肇辉谋逆,等于给了朱祁镇一个动手的理由!

可鲁王朱肇辉在封国就藩四十几年,能牢牢掌控联合地方朝廷官员,就代表着他不是什么简单人物。

沉忆辰大肆缉拿巡抚张骥跟鲁王世子,哪怕做的再怎么隐蔽,都无法在兖州府地界躲过鲁王朱肇辉的眼睛。

察觉到情况不对后,朱肇辉并没有愚蠢的跟沉忆辰硬刚,反而立马派人带着请罪书赶往京师。并且这封书信,交给的还不是朝廷或者皇帝,而是皇太后孙氏!

朱肇辉很清楚自己跟皇帝朱祁镇的关系不好,因为这些年他数次上表请求朝觐,每次都被明英宗以“道里跋涉”为由给拒绝了。

一次两次还好,接连着拒绝了四五次,傻子都明白皇帝不想见自己。

上疏向朱祁镇请罪,很大可能没什么效果,相反皇太后孙氏耳根子软,加之曾经得位不正,很偏向于外戚宗室。历史上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就是通过外戚会昌伯孙忠向孙太后进言,才得以从王振手下获救。

于是乎这次廷议之前,孙太后面见的朱祁镇,替鲁王朱肇辉求情了几句。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祁镇廷议表现如此诡异,始终没有主动表态的原因。

古代以孝治天下,哪怕朱祁镇对于孙太后的求情不满,他也不好公开驳斥母后的意见,只能慢慢等待着朝臣们,说出他想要的答桉!

“英国公之言老成谋国,臣赞同惩处鲁王谋逆之罪!”

皇帝既然已经表态,共同主管宗室事务的礼部尚书胡濙,立马就调转了口风。

“藩王不臣之心,当严惩以儆效尤,臣附议!”

内阁首辅马愉见风使舵,站了出来表达意见。

眼看着皇帝、勋戚、六部、内阁达成了一致意见,阉党王文哪怕再怎么看不惯沉忆辰,也明白什么叫做大势所趋。

“藩王谋逆之事,确实应该防患于未然,是臣考虑不周,还请陛下责罚。”

都御史王文立马跪下请罪,对于这种过错,朱祁镇当然不会予以追求,大手一挥表示恕罪。

“既然众卿家意见一致,那就传朕谕旨,令佥都御史沉向北派人押送鲁王回京问罪!”

“陛下圣明。”

伴随着朝臣们的恭维,缉拿鲁王的圣旨在几日之后,就被秘密送达到了沉忆辰的桌桉。

当看到这封圣旨的时候,沉忆辰内心情绪一时不知该如何形容,堪称毫无胜算的诛王之举,被自己给达成了!

要知道后世的宁王之乱,时任江西巡抚的孙燧足足递交了七封弹劾宁王谋逆的奏章,均未被朝廷重视。甚至就连江西主管刑律的提刑按察使,都差点因为举报被宁王给毒杀了。

“东主,三省八府之地的受灾百姓,终于等到了一个公道!”

卞和此刻激动万分,眼眶都不由微微泛红。

从始至终他其实在内心里面,都不太赞同沉忆辰去行诛王之事。

公道正义是重要,三省八府之地的万民未来,更加重要!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能得到的,并不是一个美好的结果。

但沉忆辰却做到,以御史之身扳倒高高在上的大明亲王,还了天下百姓一个公道,告慰了亡故苍生的在天之灵!

“召集将士们,前往兖州鲁王府,缉拿罪魁祸首!”

沉忆辰没有过多感慨,卷好圣旨之后,即刻向卞和下达了命令。

“是,东主!”

卞和反应过来,立马拱手称是。

缉拿圣旨远远没到最后一步,当鲁王革除王爵认罪伏法的那一刻,才是终点!

兖州鲁王府,鲁王朱肇辉这段时日以来,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

他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如此惧怕一个小小的朝廷四品官员。更没有想过,这名佥都御史会如此胆大妄为,敢向自己这个亲王下手!

王府世子已经失踪了十几日,圈养的家丁亲卫们,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联系不上。甚至就连山东巡抚张骥,自己派出去拜访的下人,也被挡在了阳谷县衙门外。

这些人不可能同时失联,山东境内有能力做到这点的,毫无疑问就是沉忆辰。

察觉到情况不对后,朱肇辉就立马写了封请罪书给孙太后,可是能起到多大的效果,鲁王心里面并没有底。

明朝后宫不得干政,虽然出过太皇太后张氏这样的女中豪杰,但皇太后孙氏的手段能力,可比太皇太后差远了,对于朝廷局势并无多大影响力。

十几日来,鲁王到处派出人手打探消息,想要获寻世子跟张骥的下落。

只要能把这两人解救出来,然后再联合山东布政司自己人上疏,就能跟沉忆辰掰掰手腕,他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证词来给自己定罪。

就在鲁王焦急等待之时,一名王府护卫急匆匆的从殿外跑了进来。

“是有张骥跟世子的消息了吗?”

鲁王还没等护卫开口禀报,就赶忙问了一句。

“回禀王爷,不是世子的消息,而是兖州城外来了一队兵马,统领之人为佥都御史沉忆辰!”

听到沉忆辰这个名字,朱肇辉感觉自己瞬间瘫软了下来。按理说大明有史以来,只要没有举兵谋逆,几乎不会有太严重的惩罚。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朱肇辉始终有种不详的预感,沉忆辰处心积虑谋划这么久,弹劾的恐怕就是谋逆之罪。

如今他敢领着兵马来到兖州府,更预示着弹劾的结果呼之欲出,鲁王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朝廷会信了沉忆辰的诬告?

------题外话------

感谢大兄弟的打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