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209 恩威并施(二合一)

209 恩威并施(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正统十年十一月初九,山东济南府巡抚衙门内,现任山东巡抚张骥正坐在大堂上方首席,手中拿着沉忆辰召集山东布政司官员的谕令,脸上表情有些阴沉。

大堂下方就坐着山东布政司的高层官员,大多数人此刻都把目光放在了张骥身上,等待着他的表态。

“既然沉佥宪已经下令整肃吏政,那吾就与诸位同僚一同前往阳谷县,看看平日里施政到底有何不足之处。”

听到张骥说要一同前往阳谷县,堂下众官员面露意外神色,布政使洪英拱手道:“省城还需要重臣大员坐镇,抚台此去恐有不妥。”

“没错,下官认为逢多事之秋,更需抚台稳固一方。”

“抚台要是前往阳谷县,就是折煞吾等下官了。”

山东布政司的官员纷纷劝说,表面理由是需要巡抚坐镇中枢,实际是遵循着明朝官场“王不见王”的潜规则,避免到时候需要站队左右为难。

原因就在于,明朝前中期巡抚并非地方正式的军政长官,他某种意义上也是“特使”的身份。

明朝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三司互不隶属,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形成藩镇割据,同样也带来了互相推诿的弊端。

没有统筹全局之人,那就意味着各自自扫门前雪,其他事情都跟我无关。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布政使没办法号令按察使跟都指挥使,大家都干瞪眼等着局势败坏。

为了避免事权分散带来的贻误,于是就出现了巡抚一职,用来出抚地方,节制三司。后续在此基础上,为了协调跨省份间的军政事务,还诞生了总督一职,成为了绝对的封疆大吏。

所以巡抚虽然事实上做着一省主官的事务,但在名义上并未彻底划归于地方行政官员序列,沉忆辰没有足够的权限去节制他。再加上张骥巡按御史出身,两者权势几乎处于旗鼓相当的位置,最好还是不要碰面。

听着众官员的劝说,张骥神情有些复杂,如果有的选择,他也不想屈尊前往阳谷县面见沉忆辰。

但在昨夜张骥收到了阳谷县令孟安维的印信,内容告知他事情有变,需要提防沉忆辰的动作。

结果今天早上,又来了沉忆辰整肃吏政的谕令。这番大动作让张骥心中生出了不详的预感,总感觉会有大事发生,自己必须要前往阳谷县一探究竟。

“诸位同僚母需劝说,正因山东遭受大灾,才需要本官与沉佥宪通力合作,共度过此天灾难关。”

说罢,张骥把目光看向布政使洪英吩咐道:“洪藩台,尔等准备好出行仪仗,即日前往阳谷县。”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山东布政司官员也不好多言,于是纷纷起身道:“下官遵命。”

张骥与山东布政司官员才刚刚准备动身,另外一边阳谷县却连夜赶来了一大队人马,他们就是东昌卫运军!

“监守自盗”沉没漕粮后,自然没必要再千里迢迢赶往通州交差,只需派出几人拿着汇票折银抵现即可。

于是乎千总韩勇,就率领着东昌卫运军返回了东昌府,结果屁股还没有坐热,就收到了沉忆辰的调令,马不停蹄的顺着运河而下前往兖州府。

两府本就相邻,再加上得知是沉忆辰的调令,韩勇等人更一刻都不敢耽搁,水运畅通仅用一天时间就来到了阳谷县。

“卑职东昌卫千总韩勇,拜见佥宪!”

再次见到沉忆辰,韩勇脸上感激的神情溢于言表。

如若不是遇到了沉忆辰,他们这一伙人可能就得落草为寇了,妻儿子女性命全无保障。

这等救命之恩,如何能忘?

“起来吧。”

沉忆辰面带微笑的点了点头。

这里面除了展现亲和力外,更多是“枪杆子”到来的欣喜。

驿丞告知的隐秘传闻他可没有忘记,就连本省布政使都能遇袭,自己这个空降“钦差”遇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苍火头等人再怎么武力高强,基数摆在这里总不可能以一敌百,运河上遭遇韩勇的一幕要是复现,就没那么好的运气再次脱身了。

爱阅书香

现在韩勇等运军到来,相当于有了一支护身亲卫,沉忆辰总算安心了几分。

“回到卫所后,可有被怀疑?”

韩勇明白沉忆辰问的是什么,拱手道:“回禀佥宪,卑职并未被怀疑,不过卫指挥使还在调查此事。”

“能查到线索吗?”

“卑职清理的很干净,卫所弟兄们也都有过命交情,绝无查出的可能。”

“很好。”

沉忆辰满意的点了点头,其实在运河上他就欣赏韩勇等人的组织力度,对于这点还是放心的,否则也不会下令把他们给调过来。

“韩千总这次带来多少人?”

“指挥使给卑职临时加了佥事职,除了留守卫所以及漕运未归的,总共带来了一千五百人。”

明朝一个卫所编制满额情况下为五千六百人,但实际上到了正统年间,卫所制度基本已经崩坏,出逃率极其夸张,能有一半人就算不错。

取而代之的是募兵镇戍制,这也导致了明朝出现了两套武官品阶系统,比如说千总跟千户、总兵跟指挥使。

前者属于镇戍制的职位,后者属于卫所制度的官衔。为了兼容这两套系统,卫所制度的武职逐渐成为了镇戍制阶官,不再有对应的实际权力。

这点其实文官系统里面也有类似的,甚至更为复杂,还多了一项勋位。就好比内阁首辅杨溥,他的官职是少保兼礼部尚书,官阶却是光禄大夫,勋位为柱国。

“王能,可有这么多的住所?”

沉忆辰朝着身旁王能问了一句。

从下令征调东昌卫运军开始,他就已经着手让王能与县丞姜沛准备营地。

只是沉忆辰没有料到,东昌卫指挥使执行命令如此彻底,一千五百人估计是倾巢出动了吧。

“恐怕不够,小的跟姜县丞是按照千人准备的。”

听见沉忆辰跟王能的对话,韩勇赶紧回道:“佥宪不用担心,吾等卫所兄弟吃苦习惯了,就地安营扎寨即可。”

“不行,冬夜天寒地冻必须得有安身之所。”

沉忆辰很清楚明朝卫所士兵的装备,四舍五入下来等同于没有,晚上纯粹靠硬扛。

短暂思索了一下,沉忆辰朝着韩勇说道:“分出五百名运军来县衙居住,日后再统一修建屋舍。”

明朝县衙占据面积并不小,远远不止电视剧里面那块巴掌大的地方。除了核心办公区域外,两侧还包含了三班六房的办公场所,以及存放各种器具财务的仓库。

现在阳谷县穷的叮当响,仓库什么的老鼠都能饿死在里面,空置着也没必要。

还有就是县衙官吏的公廨也有很多,按照划分知县十间、县丞八间、主簿七间、典吏六间等等。把空置的公廨跟厢房什么的都利用起来,应该能勉强安置五百名运军。

不说条件能有多好,至少不用遭受寒风吹拂。

“佥宪万万不可,吾等运军身份卑贱,岂能入住官署?”

韩勇真是万万没想到,沉忆辰的解决方法是让运军住进县衙。

明朝军户属于社会最底层,连士农工商里面的商都不如,早期执行严格军籍子弟无法参加科举,于是出现了一句着名的“宁为读书士,不作执戟郎”。

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虽然军户限制有所松动,有机会转籍参加科举,但地位却更加卑下,各方都不拿军士当人看。

所以面对沉忆辰的安排,韩勇是真不敢逾矩答应下来。

“这是命令!”

沉忆辰知道明朝军户那根深蒂固的尊卑意识,跟他们解释再多也没用,干脆强硬下令。

“是,卑职遵令!”

正常情况下,韩勇这个小小的千总,就连跟佥都御史对话资格都没有,哪敢在命令上“讨价还价”,只能遵守执行。

深夜大批运军入驻县衙,沉忆辰这个佥都御史不在乎,阳谷县官吏们,可感受到一种奇耻大辱。

“荒缪,卑贱武人与吾等文人同处一室,这是对读书人的侮辱!”

“士大夫岂可与丘八为伍,佥宪真就不在乎文人身份了吗?”

“呵呵,此子杖毙孟县尊,可有一点读过圣贤书的模样?”

“慎言,在下听闻沉佥宪在京师就喜好武事,如今更是调集运军前来,别重蹈孟县尊覆辙!”

可是这样的告戒,并没有引起多数阳谷县官吏的赞同,相反有人高呼道:“文人当重气节,轻生死,沉佥宪来到阳谷县倒行逆施,在下愿领衔上疏弹劾!”

“程兄高义,在下愿联名!”

“还有我!”

“吾也愿意!”

沉忆辰来到阳谷县后,简单粗暴的行事手段,让很多本地官吏都是敢怒不敢言。

后续赈灾、审计、催缴、安民等等任务分配下去,更是让阳谷县众官吏苦不堪言。

这两天的工作任务跟强度,可能比之前一整年还要多!

不满、埋怨、愠怒早就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沉忆辰让运军住进县衙,更是增添了对官吏羞辱。

现在通通爆发了出来,颇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听到阳谷县官吏的怒骂,卞和第一时间来到了沉忆辰的厢房,他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权力这种东西是至下而上的,沉忆辰这种空降高官要真与地方官员撕破脸皮,他也会变成一个孤家寡人,治水政策执行不下去。

必须得想办法缓和一下局势!

看着卞和这副神情凝重模样,还没等他开口,沉忆辰就笑着问道:“卞先生是为阳谷县官吏不满而来?”

“是!”

卞和拱了拱手,然后继续说道:“东主,县衙官吏已经群情激愤,想要为运军入驻之事讨个说法。”

“能说什么,把运军驱逐出去吗?”

沉忆辰满脸的不以为意,彷佛压根就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属下认为此事当从长计议,东主应刚柔并济。”

卞和委婉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前河湾处灾民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沉忆辰动用雷霆手段没什么问题。

但现在运军入驻的事情,完全可以对阳谷县官吏做出适当的让步,一味的强硬很容易过刚易折。

“刚柔并济不如恩威并施,卞先生请随我来。”

说完这句话后,沉忆辰就走出厢房,前往阳谷县官吏聚集的左堂。

此时县衙的官吏们都已经聚集起来,浩浩荡荡站着不下百人。另外一边是韩勇率领的东昌卫运军,他们背负着行囊压根就不敢入驻,天生有一种对于文官的畏惧感。

“千总,要不我们还是退出去吧,别让佥宪难做。”

把总伍东看到这等场面,朝着韩勇提议了一句。

他心中明白县衙官老爷们,肯定不可能与自己等军户“同处一室”的。

“可是佥宪下令要吾等入驻县衙。”

韩勇面露难色回了一句,如若不是之前沉忆辰的命令,他早就率弟兄们退出去了。

或者说,压根就不会走进县衙!

“佥宪可能也没料到这种场景,他的一番好意我们应该知足,不能再给他惹麻烦了。”

这句话戳中了韩勇的内心,他也很清楚沉忆辰让运军入驻县衙,是何等的体恤军户。

既然事不可为,自己等人欠了太多恩情,不能再给沉佥宪带来麻烦了。

“好。”

韩勇点了点头,然后转头看向身后的运军,大声下令道:“弟兄们,咱们撤出县衙去外面安营扎寨。”

“是!”

众运军领命,这里面很多人都经历过运河事件,他们对沉忆辰任何安排都毫无怨言。

就在此时,一道充满力量的声音,从堂门处传来:“本官有下令让运军撤出府衙吗?”

“下官见过佥宪!”

“卑职拜见佥宪!”

左堂两侧文武看见沉忆辰到来,再也顾不上喧嚣,纷纷朝他行礼。

“本官听闻阳谷县同僚不满运军入驻,可有此事?”

沉忆辰把目光看向了阳谷县的官吏,语气非常的平澹,却让人感到不怒自威!

之前还各种叫嚣要上疏弹劾沉忆辰的阳谷县官吏,此刻别说是回应了,就连直视他的勇气都没有。

谁也不想成为第二个孟安维!

看着没人敢回话,沉忆辰嘴角轻蔑一笑,然后继续说道:“诸位同僚这两日为了赈灾济民之事辛苦了,心中有所怨言本官也理解。”

“本官行事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明日发放上个月的俸禄,阳谷县诸位同僚全部双饷实发银钱,不折抵一分一毫!”

本来阳谷县官吏看到沉忆辰到来,还以为他是来兴师问罪的。结果万万没有想到,他开口就是发放俸禄,而且还是双饷实发。

明朝官员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知县、县丞这等县衙“高官”还有捞钱手段,低品阶官员跟三班六房的吏员,想要捞点钱就不容易了。

特别是遇到黄河决堤这种大灾之年,本地老百姓逃的逃、死的死,哪还有油水可刮?

绝大多数阳谷县官吏,都指望着那点俸禄生活,双饷实发几乎可以等同于把俸禄给翻了四倍以上!

“佥宪,此言当真?”

一名吏房的官员感觉自己是在做梦,前天才统计过县衙的存银、存粮,就只剩下千把两银子。

这点钱还要购粮赈灾,别说是双饷实发了,有没有得发都是个问题。

沉忆辰该不会是在画大饼吧?

“本官像是妄语之人吗?”

这句反问,瞬间就让吏房官员清醒过来,眼前站着的可是京官绯袍大员,自己怎么会问出如此愚蠢的话语?

“下官唐突,还请佥宪恕罪。”

“无妨,明日诸位同僚就能验证了。”

此言一出,阳谷县官吏们再无怀疑,瞬间歌功颂德一片。

“谢过佥宪!”

“佥宪不仅体恤灾民,还扶助下属,乃治世之能臣!”

“下官感恩戴德,沉佥宪定当会治水成功!”

“朝廷有佥宪这等辅弼之臣,真乃苍生之幸事!”

听着这些肉麻的吹捧话语,站在沉忆辰身后的卞和简直惊呆了。

他帮沉忆辰思考过许多解决之法,唯独没有想过用钱去砸……

毕竟卞和哪怕矿工贫苦出身,他依然还是个文人,思维习惯性的重义轻利,谈钱岂不是对于文人气节的侮辱?

现在他明白了,没钱才是对文人气节的“侮辱”!

这等简单粗暴的手段,真是让他大开眼界,看来自己以后要好好领悟沉忆辰的“经世致用”观点,把目光投向实处。

“诸位同僚母需客气,此乃应得的嘉奖。是你们这几日的辛劳,救了河湾处数万百姓的性命。”

沉忆辰这番话语,瞬间就冲澹了谈钱的“庸俗”,把格局给带到拯救苍生万民的高度。

从阳谷县官吏脸上激昂神情可以看出来,他们对沉忆辰这番话语很受用,哪怕阳谷县百姓危在旦夕的根源,本就是他们导致的。

不过沉忆辰接下来的一番话,就让阳谷县官吏们感到不寒而栗了,同时也充分的认清楚了现实。

“只要踏实办事,本官绝不会吝啬嘉奖,但若让我发现谁阳奉阴违,为祸一方,下场如何相信你们也很清楚。”

“另外什么上疏弹劾本官的想法可以省省了,冲动之前先想想本官的背景跟履历,以免惹祸上身。”

沉忆辰不怕地方官员的弹劾,但他怕朝廷有人借题发挥,唆使皇帝把自己调回京师。

所以不管是蒙骗也好,恐吓也罢,他必须让要地方官员意识到弹劾无效,省去那些不必要的麻烦。

果然当沉忆辰这番话出来,现场阳谷县官吏噤若寒蝉。

他们想起来了沉忆辰的身份背景,成国公之子,前无古人的三元及第、六元魁首,翰林院修撰入东阁进学,仅仅半年升任詹事府中允。

如今才一年,就成为了身着绯袍的佥都御史,这种权势滔天的政治新星,真的能弹劾倒吗?

------题外话------

上一章把巡抚尊称抚台写作了布政使尊称藩台,特此更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