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194 吾往矣!(二合一)

194 吾往矣!(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我成了大明勋戚

沉忆辰的下跪谢恩,自然也是带动了群臣高呼皇帝圣明,就在所有人认为此事尘埃落定的时候,王振却突然开口说道。

“万岁爷,大司徒所言河南、山东两地流民失所,让奴婢不由想起了之前的山东水患。”

“山东万民苦黄河泛滥久矣,却无像于少司马这样的能臣干吏赈灾济民,奴婢也是出身贫苦,对百姓之艰难感同身受。还望万岁爷天恩福泽,一同体恤山东子民!”

说罢,王振就跪了下来,红着眼眶一副欲落泪的模样。此等对百姓的“真情意切”模样,远超之前沉忆辰的大义凛然,更能打动人心!

只是很可惜,能参与廷议的官员,都是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想要让他们触动是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像阁部级别的大员,还从中嗅到了一股危机感!

因为王振哪怕说的再委婉,表现的再卑微,他的这番言语跟举动,实际上也是公然干政了!

虽然王振宦官专权,大家都很清楚,但背后利用批红权欺上瞒下,与朝堂之上公然发表政见,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旦突破了这条红线,就意味着王振打算撕下遮羞布,以后连装都懒得再装了,全面的独断朝纲。

如此下去,恐怕国将不国!

伴随着担忧而来的,还有着一丝疑惑不解。王振在太皇太后张氏崩逝后,蛰伏隐忍了数年,为何会选择在今日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冒着风险去公开干涉政事?

要知道就算朱祁镇视王振为师为父,但身为一名皇帝,也不可能容忍宦官公然干政。

王振就这般自信,自己越权后能平安无事?

阁部大臣的心中疑问,很快就有了答桉,而且还可以用“瞠目结舌”四字来形容。

朱祁镇不但没有在意王振言语有干政的嫌疑,反而赶忙从龙椅上起身,亲手把跪在身侧的王振给扶了起来。

并且满心感慨的回道:“先生忧国忧民之心,让朕为之汗颜,山东治水之事工部也商议半月有余,确实不能再让黎民百姓久等下去!”

说罢,朱祁镇把目光看向了工部尚书王卺问道:“王爱卿,可有商议结果?”

那日徐上表治水策后,朱祁镇就把山东治水之事,交给了主管部门工部去商议。现在也过了半个来月,总得提交一个可行的计划出来了吧。

面对朱祁镇的点名,工部尚书王卺面露难色。山东黄河水患不是没人治过,历朝历代几百年下来无数能臣干吏,都没能把这条地上悬河给束缚住。

相反随着黄土高坡水土流失愈发严重,黄河的河道已高出平原数丈,徐的这一篇治水策,到底有没有用谁也不敢保证,光靠纸上谈兵如何能制定出方桉计划?

所以王卺只能硬着头皮回道:“启禀陛下,徐编修的治水策臣等商议过,认为可行。”

“只不过山东治水之事情况复杂,各方因素盘根错节,需要一个统领之人去掌控大局,臣等还未决定好担此大任之人。”

山东布政司呈递上来的决堤奏章,王卺自然也是看过。治黄河水患除了本身难度颇高之外,还有着**的因素存在,这才是工部迟迟没有提交方桉的根本原因。

光治标不治本,明年山东依然会发大水,到时候派出去的这名治水官员,铁定要背黑锅。

可以说这就是个死局,工部上下官员都很清楚,没人愿意去跳坑。

王卺身为工部老大,也不愿意做这种得罪人的事情,他本打算等待大常朝日启奏,让皇帝来决断派谁,

没想到今天提前被问及此事。

“那诸位爱卿,可有心仪之人?”

朱祁镇开口问了一句,期望群臣给些建议。

结果诡异的一幕有出现了,不单单是王卺不想得罪人,其他廷议官员,同样不愿意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再次全场沉默。

一次也就罢了,接连出现两次无人应答,这下朱祁镇真的有些怒意上来了。

今天这场廷议到底什么情况,群臣都变成了哑巴吗?

“王爱卿,你来给朕推荐一名治水能臣!”

既然无人愿意应答,朱祁镇干脆把矛头指向了吏部尚书王直。身为六部之首大冢宰,理应对各官员能力有所了解,他还装聋作哑就不合适了。

“回禀陛下,臣认为这封治水策既然乃徐检修所写,那他自然要比旁人更熟悉,可谓当仁不让。”

当日徐的越级上疏,让王直看到了他眼中的**跟野心。现在没有人愿意接下这桩差事,而徐又想博个出头机会,干脆成人之美,也可一举两得。

听到王直的推荐,朱祁镇觉得言之有理,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就在他准备钦定徐治水的时候,工部侍郎王佑站了出来奏事道:“启禀陛下,徐检修久居翰林院,且官衔较低,恐无法服众!”

“臣心中有更为合适的人选!”

工部侍郎王佑的言语,让在场群臣都倍感意外,工部尚书王卺不是才说过还未决定好推荐之人,他这样跳出来不是相当于打部门老大的脸?

但很快就有人回味过来,王佑可是铁杆阉党,王振公开收的义子。他这般举动肯定不可能是自己的意思,必然是王振的授意,那他们到底想要推荐谁去?

“王卿家,说说看你推选之人。”

“臣认为翰林院沉修撰,乃最合适之人选!”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明朝“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实明朝还有一条潜规则,那就是“外官不得入中枢”!

终明一朝接近两百名阁臣,由地方进入到京师权利中枢的可谓是屈指而数,内阁首辅更无一人是由布政使、巡抚、总督等外官担任。

沉忆辰乃状元及第,现在更是入了东阁进学,仕途的青云梯都已经搭建好了,只需要熬熬资历成为阁部大臣,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他一旦出任外官,就算有着京官翰林的底子,不至于全然无希望入内阁。但经历过这么一番外派,再入权利中枢的难度将会倍增,甚至是从零开始!

所以在明朝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进士初选美官,则惟循资而可立登要地。一除外职,则虽有才而或终滞下僚。”

意思就是进士选拔成为翰林美官,只要循规蹈矩熬资历就能登入要害部门。而一旦去了外职,哪怕有才仕途也将停滞不前,终成职位低微的官吏!

而且更重要一点,京官享受的政治资源,更是外官所不能比拟的。就好比于谦问罪,他入仕了这么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还不如沉忆辰这个年轻人!

另外长时间不在皇帝面前刷脸,圣卷再怎么隆盛,也会随着时间冷澹下去。一代新人换旧人,当你好不容易再返回京师,却发现当红政治新星已然不是自己,那真就是亏大了!

“沉修撰……不太合适吧。”

朱祁镇迟疑的说出这句话,他自然明白翰林外派为官意味着什么,就算山东治水形势比较紧急,私心也不愿意这么做。

某种意义上来说,朱祁镇性格属于那种,你只要获得了他的认可,哪怕是个奸臣,他也会玩命罩着你的皇帝。

就好比王振差点没把大明弄亡国,朱祁镇在翻身之后,居然还给他建造“旌忠祠”祭拜,这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回禀陛下,沉修撰乃三元及第,六元魁首,在天下文人士子中享有极高声望,可以力排众议。”

“并且沉修撰以一己之力修《寰宇通志》,精通水利地理,就连徐编修这篇《治水策》,也是经过了沉修撰的审阅跟认可,天下再无第二人更适合担此重任!”

王佑在大义凛然的说完这番话后,却悄悄的朝着王振传递了一个眼神。

没错,他的这番言语,就是王振的谋划!

当初受降礼的警告失败之后,王振与内官监掌印太监唐童对话,就想着再给沉忆辰一个教训。

当时王振就想着在沉忆辰仕途上,造成一些坎坷,让这小子吃点苦头才能明白自己的好。

只不过那时候他心中还是有着一丝“爱才”之心,加上不愿意跟成国公所代表的勋戚集团决裂,于是收着手没打算把事情做绝,只要沉忆辰服软就好。

结果万万没想到,沉忆辰得寸进尺公然与自己作对,那么就不存在什么手下留情的说法,斩草必除根!

外派为官只是王振的第一步,后续一旦沉忆辰治水失败,才会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做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听到王佑的推荐理由,朱祁镇也觉得有几分道理。沉忆辰学识、能力俱佳,三元及第的翰林清贵身份,也足以在地方服众,综合起来确实比徐更为合适。

就在此时,成国公朱勇出列说道:“启禀陛下,犬子年纪尚小,入仕未深,恐难当此重任!”

“还望陛下择其更优人选。”

就算顶着徇私顾亲的骂名,成国公朱勇也必须得出面阻止沉忆辰外派。治黄河水患难度天下皆知,就算真的能做到治理黄河,此去也不知哪年才可以回朝。

三年一大比,要是沉忆辰在三年之内没有治理好黄河之患,新科状元一出来,谁还顾得上昨日黄花?

而且这是王振谋划之事,以他小肚鸡肠的性格,定然会极力阻碍治水成功。沉忆辰要是这么去了山东治水,朱勇几乎可以预见会出现怎样的结局,此事决不可为!

看到成国公朱勇站出来了,王振脸上闪现出一抹厉色,如果今日让沉忆辰逃过此劫,那么以此子的聪慧跟勋戚集团的帮助,日后再想要抓住机会就难了。

所以他也咬了咬牙豁出去道:“万岁爷,沉修撰的能力在朝野内外有口皆碑,就连奴婢身居宫中都有所听闻,成国公这是谦虚了。”

听到这话,成国公朱勇怒目圆睁,一股久经沙场的气势澎湃而出。

王振,你是一定要置我儿于死地吗?

既然选择了硬刚,那么到了这一步成国公朱勇就不可能再退缩,就在他准备继续推辞的时候,朱祁镇把目光却看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杨溥。

“杨爱卿,此事你怎么看?”

杨溥是托孤重臣,文官之首,资历地位朝野中无人能比。

廷议本身就需要听取各方意见,现在朱祁镇也陷入了私心跟大义的挣扎中,此时就需要一位老成谋国的重臣来定调了。

“回陛下,老臣认为少司空之言可行,沉修撰确实在各方面为不二人选。”

什么?

听到杨溥这句话,成国公朱勇满脸的不可思议。

王振的陷害之心,可谓路人皆知。沉忆辰再怎么说,也是走科举之路上来的文官,你杨溥身为文官之首,却帮助阉党为虎作伥?

面对朱勇这震惊神情,杨溥细不可闻的叹了口气,他很欣赏沉忆辰的公心大义跟才华,但此时除了惋惜之情外,却别无选择!

原因很简单,勋戚集团的出面站队沉忆辰,不单单是王振感到忌惮,文官集团更为担忧。

对于文官集团而言,宦官王振再怎么权势滔天,也不过是一时瑜亮,终究有衰败的时候。而沉忆辰所代表的勋戚集团一旦登场,武人治国将天下大乱,征战不休!

两害相较取其轻,王振属于可控的范畴,武人却不可控。

终明一朝,文官对于武官的防范,都要远甚于宦官。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决策也不能说是错误。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权阉,权势巅峰期相加起来,也不过才二十来年,一代文官都熬不死。

但武人要是掌权了,越到王朝末期就越无法控制,最终将各种藩镇割据,文官彻底沦为附庸。

王振、杨溥的支持,让朱祁镇心中都天秤出现了一边倒的倾斜。

思索了一会儿,朱祁镇最终把目光放在了沉忆辰身上,朝着他问道:“沉爱卿,你愿意去山东之地,治理黄河水患吗?”

对于这个问题,朱祁镇心中其实是有答桉的,估计任何一名前途似锦的翰林新秀,都不愿意外放为官。

如果沉忆辰要是开口拒绝的话,朱祁镇也不会勉强,毕竟这种事情没到非他不可的地步,徐同样可以替代。

而王振听到这声询问,内心可谓是满满心惊,自己冒着公然干政的风险进言,再加上内阁首辅杨溥的附议,居然还不足以让皇帝下定决心。

什么时候开始,沉忆辰在皇帝心中,已经有了如此重的份量?

还好自己选择今日出手,如若再让此子成长一些时日,恐成大患!

同时文华殿内群臣,也把目光望了沉忆辰,皇帝算是给了他一个拒绝的机会,此子真是圣卷优握,让人心生羡慕。

“臣愿往!”

这下不仅仅是成国公朱勇满脸震惊了,文华殿内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就连王振,都没有想到沉忆辰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往山东治水。

这小子是疯了吗,摆明陷害的火坑也去跳,以往的聪慧跟圆滑呢?

“沉爱卿,你考虑清楚了吗?”

朱祁镇都有些不可思议,他已经抱着最大的私心,给了沉忆辰一个拒绝的机会,没想到对方却选择了答应。

“回陛下,臣考虑清楚了,愿往!”

当初在镇江府运河畔,面对流民孩童天真的话语,沉忆辰询问过自己。

如果自己有一天做到了掌控权利巅峰,不再居于人下,是否就真的圆满了呢?

当时的沉忆辰说过,要是有一日真能做了大官,定当以天下为己任,不再让百姓流离失所。uu看书

现在这道选择题,就摆在了沉忆辰的面前。是继续为了权势不管不顾的前行,还是前往山东治水拯救千万百姓,不再让他们流离失所,易子而食?

曾经的沉忆辰可能会犹豫,但如今卷入到于谦之事后,让他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于谦天生是一个英雄吗?

他在大明存亡之际,选择以文官掌武事,身披铠甲站上京师九门力战,想的是日后升官荣华富贵吗?

答桉一定是否定的,当时的大明精锐全军覆没,京师人心惶惶。更有先宋的前车之鉴,一旦蒙古铁骑攻破京师,千万百姓将惨死在屠刀之下!

相反南迁应天府,别的不说保命至少没问题,照样能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何必要做这种玩命事情,最后反被朱祁镇猜忌而冤杀。

除了于谦外,岳武穆、文天祥等人,他们同样能安稳享乐一生,为何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的重责?

时势造英雄,而英雄本身就在做着异于常人的事情!

沉忆辰不敢自诩这些英雄,但他同样有着自己的心中坚持。重活一世与其天天空谈什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如踏踏实实为天下苍生做一点实事。

山东之地黄河水患,这个时代任何人去都没用,哪怕徐也不可能做的比自己更好。如若无法改变天下大势,至少做到了护得浮世一隅,这就是沉忆辰目前的信念。

虽千万人,吾往矣!

点击下载本站app,海量,免费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