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192 天下大势 (二合一)

192 天下大势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正统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在王振插手办成铁案的指示下,于谦擅离职守一案流程走的非常快,短短十日大理寺就宣布结案,以大不敬之罪判处三个月后问斩!

此案结果一出,与后世电视剧情跟野史传说里面,满朝文武纷纷为其求情的局面不同。事实上判死并未在京师引发太大的波澜,更无一人愿意出面得罪王振。

最多就是在茶余饭后,谈及到于谦的问罪,流露出些许惋惜之情。

世态炎凉,莫过于此。

大理寺的结案报告,也很快呈递到了朱祁镇的御案上。他仅是漫不经心的看了一眼,然后朝着身旁的王振问道:“先生,于谦之事判处问斩,刑罚是否有些严苛了?”

虽然朱祁镇对于谦死不死并没有多大感觉,但是按照以往擅离职守的判罚来看,理论上罪不至死。

“万岁爷,于谦擅离回朝,乃弃万民于不顾。擅举人自代,乃对天子不忠不敬,此事若不严惩以儆效尤,何以御下?”

王振这次动用“三法司”中的都察院跟大理寺,还号召了六科十三道的言官集体弹劾,铁了心要用于谦这条命来震慑群臣!

要知道之前的大理寺少卿薛u案,以及后来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案,在群臣跟文人士子的抗争下,不得不退步放过了他们。

这两件事情让王振感到丢了颜面,他必须得拿人立威,让世人明白得罪他的下场跟后果是什么。

京官报团的厉害不好出手,那么就用外官开刀。于谦这种挂了兵部侍郎衔,却又长久在外出镇巡抚的官员,可谓是最好的靶子。

更别说于谦还自命清高,居然敢写诗讽刺自己敛财纳贡,你不死谁死?

朱祁镇听到王振的话语,感觉颇有道理,天子行事当恩威并施,赏罚分明。

无规矩不成方圆,于谦如此放肆的自行回朝,确实得从重从严处罚,让其他官员不敢再犯。

“先生所言甚是,此案就这么办吧。”

说完之后,朱祁镇就随手把大理寺的结案奏章丢到了一旁,不出意外的话于谦这个名字,将很快从世上消失。

但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可能按照原定的计划走,就在王振等着用于谦杀鸡儆猴的时候,

一名司礼监秉笔太监急匆匆的来到了他的面前禀告。

“王爷爷,于谦定罪之事发生变故,今日有官员上疏替他求情!”

听到秉笔太监的禀告,王振瞬间火气就上来了,都已经尘埃落地的事情,居然还有人敢为于谦翻案,是没把自己给放在眼中吗?

“真是好大的胆子,到底谁敢替于谦求情!”

伴随着怒喝,王振一巴掌拍在桌案上。

相比较正统七年刚刚掌权时期,现在的王振愈发的乾纲独断,眼中容不得异己之人,也撕下了对文官的虚以委蛇面具。

如今就连杨溥、王直这等顶级文人重臣,都迫于权势选择向自己低头,还有谁跳出来找死吗?

“此人是翰林院修撰沈忆宸。”

听到沈忆宸名字的时候,王振下意识愣了一下,因为这个答案属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沈忆宸是成国公之子,成长于应天府,后续到顺天府科举入仕。可以说整个人生经历中,八竿子都跟于谦打不着关系,两个人可能连对方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站出来求情?

“你确定是沈忆宸?”

此事属实有些过于离谱,王振不太相信的反问了一句。

“王爷爷,千真万确,孩儿怎敢在这件事情上出错。而且奏章是由内阁亲呈万岁爷御案,想拦截下来都没机会!”

朱祁镇虽然也会让司礼监的太监代替自己批红,但整体而言他还算是勤政,内阁重要奏章会在文华殿御览亲批。

这部分奏章不会经过司礼监的手,甚至某些密奏就连内阁都不经过,直接呈递到朱祁镇面前。

沈忆宸的这份求情奏章,就是走了内阁直呈御案的途径,司礼监秉笔太监看到了也不敢拦截,赶紧过来向王振禀告。

“此子真是得寸进尺,以为有了勋戚撑腰,咱家就不敢动他了吗?”

此时的王振是动了真怒,甚至还有自己一番好意被践踏的侮辱感!

王振自认为对沈忆宸可谓是仁至义尽,在他还是一个区区贡士的时候,就亲自拜访拉拢,诚意方面做到十足!

要知道别说是贡士了,绯袍大员想要拜访王振一面,都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多少官员`着脸想要投靠在王振门下?

在自己亲自拉拢被拒的情况下,王振依然没有选择翻脸,反而还帮助沈忆宸铺平了仕途道路,独得圣眷恩宠!

结果呢?

不说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沈忆宸此子面对自己的二次拉拢,却依然选择拒绝,现在更是公开上疏唱起了对台戏。

古之农夫与蛇也莫过于此,堪称十足的白眼狼!

“王爷爷,如今勋戚集团公开站队沈忆宸,而于谦又是兵部侍郎,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能混到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自然不可能是什么蠢才,他看到沈忆宸上疏奏章的第一反应,跟现在的王振可谓是一模一样。

正常人不可能冒着得罪权宦的风险,去帮助一个跟自己毫无瓜葛的人,那么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可能跟沈忆宸背后的勋戚集团有关联。

现在问题就出来了,勋戚集团到底想要做什么?

“隐情?无非是承平日久,那帮武夫蠢蠢欲动。当初跟兵部尚书王骥联手,开创了以文官掌武事封爵的先例,现在又打算从兵部找寻突破口了。”

在王振看来,沈忆宸的特殊身份,相当于帮勋戚跟文官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之有联手的可能性。

但是文武之间隔阂相当深,并且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武将勋戚一旦势大,就意味着文官式微,反之亦然。

不过王骥的出现,打通了文官转为勋戚的渠道,让两者之间有了利益共同体。只是这条渠道相当窄,唯独掌武事的兵部文官,才有机会完成身份转变。

很明显于谦兵部右侍郎的职位,被勋戚集团所看中,他们想通过这个契机,逐渐染指六部中的兵部。

等到日后沈忆宸再进入到阁部,那勋戚集团就真到了势不可挡的地步。

“王爷爷,那咱们该怎么做?”

听到这声询问,王振脸上流露出一抹狠厉神色回道:“沈忆宸此子是关键,断不能留!”

说罢,王振就起身朝着文华殿方向走去,不管朝中势力怎么变化,掌控住皇帝才是关键!

此刻文华殿内,朱祁镇正在审阅着沈忆宸的求情奏章,内容文字极其朴实无华,如同表格般一条条阐述着,于谦十五年来在河南、山东两地的政绩功劳。

要知道于谦担任晋豫巡抚期间,两地单发生旱灾的年份就多达十三次,堪称是一年一旱。水灾就更不用说了,河南乃黄河流经区域,想要不发生水患那真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可就这么十几年下来,河南、山西两地却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动乱。相比较东南局势恶化,就能清晰对比出于谦的行政能力了。

而且身兼两地巡抚,于谦在任期间不得不在山西河南两地来回奔波。古代可没有现代的飞机、高铁,每一次跨省份都得翻越一回太行山,一般官员压根受不了这种苦差事。

偏偏于谦硬生生的扛了十五年没挪窝,最后实在无法忍受思念家眷之苦,才选择离职回京。

于谦在任期间的功劳跟苦劳,已经不需要沈忆宸在奏章中用什么夸张的形容词,或者奢靡的赞美词。只需要把事实给描述出来,他相信朱祁镇能分辨谁是真的忠心为国为民!

如果这样执政为民的好官,朱祁镇还执意要判死,那大明真可谓国之将亡了。

看完沈忆宸上疏奏章,朱祁镇心情有些沉重,他本以为仅是一桩小小擅离职守的案件,没想到背后还有着如此多的辛苦功劳。

谷m

如此看来,于谦在任十五年期间,确实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之艰辛,是应该体恤宽恕对待。

就在朱祁镇犹豫是否宽恕于谦死罪的时候,王振从殿外快步走了进来,行礼道:“奴婢拜见万岁爷。”

“先生快快请起。”

看见是王振到来,朱祁镇仿佛有了主心骨一般,刚好这道难题可以请教先生,看看他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先生,朕收到沈修撰的上表奏章,内容描述了于谦在任巡抚期间的功绩,期望能赦免其死罪。”

“朕看了之后深以为然,于卿家就任巡抚十五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知先生如何看待?”

听完朱祁镇的言语,王振心想沈忆宸此子文笔果然厉害,短短时间内就改变了皇帝的心意。

不过他脸色却依旧如常的回道:“陛下此乃政事,奴婢不好多言。”

这就是王振让朱祁镇舒服的地方,哪怕他事实上在朝野中已经宦官专权,却在皇帝面前始终保持着谦卑姿态。相比较三杨这类的文官,有了帝王师头衔之后,就喜欢用大义去干涉皇帝的意志跟决定,自然前者更讨人喜欢。

更别论宦官居住在内宫之中,朝夕相处的亲近优势了。

“先生何需如此生分,尽管畅所欲言。”

朱祁镇对于王振,完全就没有什么宦官干政的概念,在他看来这只是自己老师、“亲人”,给予的建议跟帮助罢了。

王振等的就是朱祁镇这句话,于是他开口说道:“万岁爷,沈修撰如何做到如此了解少司马的,奴婢不得而知。”

“奴婢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帝王金口玉言,不能朝令夕改!”

朱祁镇天资并不愚笨,他立马就听出了王振的弦外之音。

对啊,沈忆宸乃翰林院清贵,从未外派任职过,怎么可能对于于谦在河南山东地界的政绩这么清楚。

甚至自己这个皇帝都不知道的事情,他却知道了。

另外就是判处于谦死刑的奏章,已经批红公布了出去。虽然这个决定并不是朱祁镇做的,批红也不是他写的,但在天下万民眼中,这就是皇帝下达的旨意。

帝王当一言九鼎,就这么随意更改政令,日后岂有威信可言?

不得不说,王振不愧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朱祁镇的人,两句话就把小皇帝心理状态,给拿捏死死的。

就算朱祁镇也感觉到于谦定罪有些重了,但相比较起帝王威严,一个大臣算不得什么。更别说于谦本就有错在先,也不能算冤枉了他。

“先生言之有理,既然都察院已经查明了罪状,大理寺卿判定了刑罚,就得依律行事!”

经历过短暂的动摇后,朱祁镇还是决定维持原判。

不过就在此时,通政司官员捧着一叠奏章进入文华殿,跪下向朱祁镇禀告道。

“启禀陛下,内阁加急奏章呈递!”

怎么回事,今天这么多内阁亲呈奏章?

朱祁镇感到有些奇怪,于是问了一句:“是何人上表的奏章?”

“回陛下,文渊阁大学士马愉、礼部左侍郎王英、礼部右侍郎钱习礼、兵部左侍郎邝浮6疾煸河叶加史陈智、都察院监察御史孙鼎、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还有河南、山西布政司各衙官员。”

听完通政司官员禀告后,朱祁镇都愣住了,他本就是好奇随口一问,万万没想到有如此多官员上表。

站在旁侧的王振,表情瞬间凝重起来,他听到这些名字后就大概猜测到,可能是跟于谦的事情有关。

但真正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今日这群上表的官员里面,全部都是文官,无一勋戚!

这就意味着,沈忆宸不仅仅事实上获得了勋戚集团的支持,就连他本人都在不声不响间,拉拢了朝中部分文官的助力,否则就不可能有这么多文官冒着风险替于谦上疏!

更让王振感到恐怖的一点,就是他心中有种预感,这些上疏是沈忆宸准备好的后手。

此子已经提前预测到,光靠自己一封上疏的效果不够,只有让更多官员参与进来,才能改变皇帝的主意。

这般谋略布局能力,简直恐怖如斯!

数十封官员奏章呈递到朱祁镇御案之上,他随手拿起几本翻开御览了一眼,就如同王振所猜测的一样,这些奏章都是替于谦求情的。

这下不单单是王振表情凝重了,就连朱祁镇这个皇帝都不由重视起来。

莫非于谦真乃劳苦功高之辈,此案判罚引发了朝野震荡?

就在朱祁镇不知该如何抉择,准备又一次向王振询问意见的时候,门外宫人进来禀告成国公朱勇觐见!

成国公朱勇现在正如日中天,乃勋戚重臣,明英宗朱祁镇也不好怠慢,只得放下手中的奏章,让宫人宣朱勇觐见。

只见朱勇走进文华殿内行礼完毕后,就直接开口道:“启禀陛下,臣有一事启奏。”

“爱卿请讲。”

这下朱祁镇彻底懵圈了,沈忆宸率领文官集体上奏也就罢了,现在武将勋戚也过来启奏,该不会还是凑于谦之事的热闹吧?

“回禀陛下,兵部右侍郎于谦乃忠君爱民之臣,罪不至死,还请陛下宽恕!”

朱祁镇想的没错,朱勇还真就是为了于谦之事而来。

只不过他跟于谦并没有交集,纯粹是沈忆宸相求,才会愿意出面帮于谦求情。

并且沈忆宸当时的想法,还不仅仅是让成国公朱勇出面,而是让整个勋戚集团联名上表。

以如今成国公朱勇跟泰宁侯陈瀛的面子,联合勋戚去求个情问题不大,不过沈忆宸最终还是忍住了这个疯狂的想法。

声势搞的越大,确实能给王振极大的压力,但同样的文武官员联合起来,就有了结党营私之嫌,说不定会弄巧成拙遭到皇帝的猜忌。

而单独成国公朱勇出面,最多算是亲情徇私,沈忆宸能承担的起这个后果。

看见成国公朱勇都出现求情了,朱祁镇明白今日之事,恐怕单单跟先生王振商议,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

于是他表情庄重的说道:“传朕谕令,召集阁部九卿举行廷议!”

明朝正统年间,uu看书由于朱祁镇年幼不能整日上朝,所以午朝直接被取消,早朝也简化了奏事流程。

如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商议,取而代之的就是廷议。

廷议是由阁臣、九卿、六科十三道、以及相关的文武官员组成,人数没有固定限制,几人到上百人的情况都有。

明朝前中期皇帝大多会亲自参与,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很少见大臣,于是廷议称了常规项目,结果也由参与的廷臣商定,最后才请旨定夺。

身旁侍奉的太监听到圣谕后,立马遵命召集官员展开廷议。

不过就在他快要走到殿门口的时候,身后传来了朱祁镇的补充言语:“让沈忆宸也来参加!”

东阁内的沈忆宸,面前桌案上放着厚厚两份长卷,而他的目光却始终看向窗外。

直到看见一名内官正急匆匆的朝着东阁廊房走来,沈忆宸这才深呼一口气站起身来,拿起桌案上这两份长卷,喃喃自语道:“王振,于谦我一定要保下来,这就是我给你准备的天下大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