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182 大明威严!(二合一)

182 大明威严!(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看着孟凡脸上这副表情,沈忆宸脑海中浮现出当时自己的回答。

“那这可能就是我们唯一相同的道了。”

是的,无关好坏对错,双方都将为自己的民族而抗争。只有一方彻底的倒下,才会结束大明与麓川这场战争!

受降礼自宋朝开始,就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礼仪,流程其实没有什么共同协商的, 各方官员到场主要是确定规格。

因为在大明眼中,麓川这种土司割据政权,与蒙古有着本质区别。哪怕数次征讨都打不下来,他们依然连蕞尔小国都不配,不可能用王公受降标准。

而且退一步说,抓到的思任法只能算上一任首领,真正的“麓川王”思机法还在潜逃, 等待着卷土重来, 大明方面还是要点脸的。

当然最重要一点,天子特使又不是帝王亲至观礼,规格自然得降低。

于是经过一番商定,按照西南夷番邦标准,把受降地点放在了安定门,而不是有着“王土”象征的社稷坛。

安定门是京师九门之一,代表着出征得胜归来的收兵之门。

京师九门中有七门瓮城内修筑关帝庙,唯独安定门跟主管出征的德胜门,是修建真武庙,祭祀真武大帝,喻意保佑武事顺利。

每逢朝廷大军征战归来,都要从安定门进入, 此处设为受降地点,差不多是最优选择。

商妥完毕之后, 各部寺官员纷纷离去,唯独沈忆宸与孟凡还坐在礼部空荡的大厅中, 双方各有心事。

“今日见到我,很意外吧?”

孟凡先开了口,淡淡朝着沈忆宸问了一句。

“没错, 确实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你。”

“但我可一直都关注着你。”

沈忆宸是孟凡科举道路一路走下来,唯一一个没有把自己当做教化之功看待的读书人。

相反,他把自己视作敌人!

可不知为何,沈忆宸的这种敌意,孟凡反倒更为受用。至少对方没有了那种轻视跟优越感,双方能处在一种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哪怕为敌!

这种复杂心态,让孟凡脸上出现了一抹自嘲笑容。

谁能想到,最尊重自己的人,是一个并不算太熟悉的敌人?

“是吗,那我应该说荣幸,还是愤怒?”

沈忆宸看了孟凡一眼,不知对方笑什么。

“悉听尊便,不过你还能记得我,我很高兴。”

“我记得的并不是你,而是麓川。”

既然双方各为其主,注定为敌, 沈忆宸也无需再遮掩虚伪什么。

明朝国力无法应对三线作战,如今东南方向的农民起义,暂时被自己利用走私稳住矿工, 给压制了下来。

北方游牧民族是生死大敌,没有任何和解的可能性,双方都在养精蓄锐等待着一场大决战。

那么现在的关键点,就只剩下麓川一处!

沈忆宸想要做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在大明与蒙古决一死战的时候,不至于腹背受敌!

“我知道,否则你也不会在揭帖中阐述麓川之事。”

“看来你知道的东西不少。”

“当然,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说罢,孟凡转头看向沈忆宸,目光坚定继续说道:“血亲被害,族人被掳,如今大明也是我的敌人!”

曾几何时,孟凡内心里面是矛盾的。

因为他自幼就以入贡的名义,被思任法送到应天府接受儒家教育。可以说孟凡的成长环境,与大明士子并无二样,充斥着内圣外王思维观念。

所以孟凡面对大明跟麓川的战争,思维观念与血脉亲情激烈交锋着,始终无法彻底站在大明的敌对面。

但随着思任法的项上人头被送至京师,孟凡内心中的摇摆消失殆尽,现在大明就是自己的敌人,必须为部落族人而战!

“既然你表明了态度,那我也告诉你一句。”

“只要麓川敢行反叛之事,大明必将兵锋所指,荡平不臣之人!”

这就是沈忆宸给孟凡的警告,就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绝不允许云南汉土,分裂成为第二个安南。

说完这句话后,沈忆宸就起身离去,他心中很清楚多说无益,孟凡注定无法忘记这血海深仇。

“麓川不臣,乃大明所迫!”

耳后传来孟凡不甘的怒吼,沈忆宸没有再回头争辩。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麓川反复叛乱跟大明“以夷制夷”的政策,确实有点因果关系。

“以夷制夷”说穿了是通过利用土司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力量,达到各方牵制的一种平衡术。

核心思想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最终目标为削弱到一定程度后,废除世袭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这就是著名的“改土归流”。

目前明朝在西南地区设立的“三宣六慰司”,正是基于这个战略目标打造。有限度的挑起宣慰司之间纷争,缓缓分化、削弱他们的力量,始终处于一种可控节奏下。

但问题是“大棋”哪有这么好下,土司们就甘心当个棋子吗?

一旦节奏把控不好,做不到置身事外的调解,可能两个土司间就把矛盾都转移到大明身上。

认为皇帝处置不公,心有怨恨再一同反叛……

明英宗调解木邦宣慰司及其下部孟密的矛盾时,就出现过类似事情,双方都不满引发动乱。

另外就是这个削弱程度不好掌控,对于大明而言,理想结果自然是双方打个两败俱伤,共同削弱。

但在实际操控中,往往强大的一方宣慰司为所欲为,攻占甚至是吞并了相邻宣慰司,反而还愈发壮大起来。

如果中央政权足够强大,用大军压境去抑强扶弱,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要是朝政松弛力量不够,将会演变成养虎为患,明末女真部落的崛起,就属于玩脱的典型。

建州女真靠着敕书、朝贡和马市三件法宝,快速壮大吞并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从而完成统一反灭大明。

历史还真是循环向前的,女真崛起无疑类似现在蒙古的翻版,瓦刺部也是靠着明朝出兵助力,完成了对鞑靼部、兀良哈部的统一。

所以在孟凡的眼中,明朝对于蛮夷的轻视跟侮辱,以及不断挑起土司纷争还处置不公,才是他们反复叛乱的根本原因!

走出礼部,沈忆宸望着落日的余晖,心情有些沉重。

看似如日中天的大明,可能谁都料想不到,再过几年就将西下了。

八月二十二日,安定门街道两旁已经站满了维持秩序的兵役,更外围无数京师百姓正在翘首以盼,期待着见证蛮夷枭首的这一刻!

要知道从正统三年黔国公沐晟第一次征讨麓川开始,到如今已过去七年,大明耗费了无数财力、物力、军力,填补在西南麓川这个边陲之地。

甚至打到了后面天怒人怨,以刑部侍郎何文渊跟翰林学士刘球为代表,反对继续征讨麓川,让大明军民得以休养生息。

对于这种观点,内阁“三杨”也是持绥戢态度,不宜再起刀兵。

但正统朝时期勋戚势大,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众多公侯伯,再加上王振跟兵部尚书王骥主战,文官集团朝议无法抗衡。

最终结果是明英宗同意征讨,反战派主力何文渊因疏议不当被捕入狱,后以疾告归。

另外一位反战派主力刘球,下场就更为悲惨,上疏还得罪了王振,诏狱中惨遭肢解而死。

对于大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如此期待蛮夷枭首,一方面是高兴朝廷打了胜仗,扬了大明国威。

另外一方面就是战争结束,大伙儿终于可以过点安生日子,不用担心再被加税重役了。

此时安定门城楼上面,站着一排绯袍大员,除了礼部、鸿胪寺、太常寺这些主管礼仪的单位外。还有兵部、刑部、大理寺等等官员到场,他们将处理后续的审核问罪环节。

只是在这一众绯袍大员中,有一席青袍官服,显得非常扎眼,并且他还站在中心位!

“最中间的那个年轻官员是谁啊,就连朱衣重臣都得给他让位?”

“这你都不知道?三元及第状元公,天子特使沈忆宸!”

“原来是沈状元,难怪会有如此圣眷担任天子特使。”

“当然得他担任,三元及第六元魁首,乃我大明文风鼎盛之象征。不正好告诫问罪蛮夷,当承蒙圣贤教化?”

“有道理,确实没有谁能比沈状元更适合教化蛮夷。”

京师百姓议论纷纷,城楼上各部寺官员却不苟言笑目视远方,等待着从西南的乞降入贡队伍。

不知过了多久,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面面旌旗。同时漫天尘土飞扬,明军甲胄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着星点寒光。

“沈修撰,乞降队伍已至,当下城楼了。”

一名鸿胪寺官员看见押解麓川蛮夷的队伍出现,朝着沈忆宸提醒了一句。

“嗯。”

沈忆宸点了点头,然后转身朝着城楼下方走去,后面跟着一众朝廷高官。

望着沈忆宸从容不迫的背影,刑部尚书金濂朝着身旁礼部尚书胡濙说道:“大宗伯,此子第一次主持大礼就毫不怯场,从容有度,属实有出尘之姿。”

“本官最近听闻王振与他有隙,是否可以考虑趁此机会再拉拢一番,如此人才不能为吾等所用,可惜了。”

王振为了警告沈忆宸,直接封锁了礼部、鸿胪寺、内官三方消息,这等大手笔想要瞒过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文官集团并不明白王振这样做的原因,但能推测出他与沈忆宸关系出现问题就够了。

有嫌隙,就意味着出现漏洞,沈忆宸才学能力在文人后辈中,堪称首屈一指,更别说他身后还站着成国公等勋戚。

如果能利用好这个嫌隙让沈忆宸改弦更张,或者再进一步文官与勋戚联手,王振想要继续宦官专权,就没那么容易了。

听到金濂这番言语,胡濙只是淡淡一笑道:“大司寇,沈忆宸此子远比你想的更复杂,就算他与王振不是一路人,也未必与我们是一路人。”

金濂是科道言官出身,仕途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外督察,正统八年才被召还入京,升任刑部尚书。可以说他对于朝堂中的尔虞我诈,并不是很擅长,更远远比不上胡濙这种五朝元老。

曾经胡濙也仅仅是把沈忆宸当做一个有潜力的后辈看待,拉拢不成就再换另外一个,科举制度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个世界上也不缺有才之人。

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愈发看不懂沈忆宸了,既没有投靠文官,事实上也没有依附宦官。甚至就连本家勋戚,这小子也始终不入宗谱。

摸不清楚底牌,就无法给出筹码,金濂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那沈忆宸又非成国公嫡长子,断无袭爵的可能,他还能走哪条路?”

金濂想不明白,于是反问了一句。

“这也是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说罢,胡濙就踱步向前。

他不是什么冲动行事之人,没有绝对的把握不会贸然行事。

而且局势也远远没有想的那么劣势,王振如今是权倾朝野没错,但宦官终究只能争一时之瑜亮,长久下去还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后备力量贺平彦、杨鸿泽等人均顺利进入了翰林院,中坚力量曹鼐、陈循俱为阁臣。

顶层官员杨阁老还在,部院大臣中吏部、户部、礼部、刑部主官都是自己人,也就兵部、工部、都察院主官被王振所收买。

而且兵部上书徐晞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向皇帝乞骸骨告老还乡,继任者兵部侍郎邝埜,也是自己人。

至少在正统十年这个阶段,胡濙感觉局势还能抗衡,沈忆宸无法成为关键点。

此时安定门城楼下方,已经摆放好了受降席案,两旁还陈列着大队兵马,准备向蛮夷番邦展现大明的武德昌盛。

伴随着阵阵热浪尘土,大明官兵押解着从缅甸带回来的思任法、思机法妻孥部族数百余人,浩浩荡荡的列队在沈忆宸的面前。

站在沈忆宸身后担当翻译的孟凡,看着眼前的亲人部族,眼珠瞬间充斥着血丝,身体因为要克制汹涌的情绪,不受控的微微颤抖起来。

只见这时一名身穿重甲,满面胡须的壮汉,手捧一个木盒跪在沈忆宸面前说道:“下官湖广都司武昌卫千户王政,护送蛮夷贼首献驰京师,还望天子特使查验!”

说罢,这位卫所千户军官,就把手中木盒给打开,里面有着一个披头散发的人首!

说实话,沈忆宸两辈子都没有见过斩首的人头,特别是为了防止路上腐烂,这颗思任法的项上人头,还用石灰、盐、香料等等古代防腐手段“腌制”过,皮肤呈现一种诡异的青灰色,

并且因为脱水的缘故,脸上皮肤出现了严重的萎缩,眼睑没有办法呈现禁闭状态,两个黑洞就这么直勾勾看着沈忆宸,有着一种无法形容的心理冲击!

这一瞬间,沈忆宸本能的想要挪开视线,同时胃中一阵翻滚。但他强忍住各种生理跟心理上的不适,始终保持着表情如常。

因为这一刻,他不仅仅代表着自己,还代表着大明威严!

堂堂帝国中枢文官如此胆怯懦弱,如何让西南蛮夷畏惧,如何让边疆战士信服?

孟凡看着木盒中自己爷爷的头领,他不由想起孩童时期承欢膝下的场景,如今再见却是生死离别。

更为可笑的是,自己还站在大明仇敌这一边,眼睁睁的看着亲朋部族受辱。

此仇不报,枉为人孙!

“很好,这就是对我大明不臣之人的下场!”

沈忆宸面无表情,无比铁血的说了一句。

此言一出,无论是在场士兵还是官员,全部都用着诧异目光看向了沈忆宸。

因为按照正常的受降礼流程,沈忆宸所说的话基本上是固定的。哪怕想要警告蛮夷,也应该用不服王化这类,而不是如此直白。

对于这些诧异眼神,沈忆宸直接选择了无视。“之乎者也”这一套他不是不会说,相反身为文人功名巅峰成就者,沈忆宸可以说的很溜。

但是“之乎者也”这一套说出来,并不是给蛮夷听的,甚至不是给大明将士听的,而是给这一群连战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文官听的!

以大明如今的识字率,有几名士兵听得懂之乎者也?

虽然在场官员份外惊讶沈忆宸没有照本宣科,但他们还得按照流程走,于是鸿胪寺的礼仪官宣告下一个步骤。

“获俘虏囚徒等献于案前!”

很快思任法、思机法妻孥部族,被押送到案席面前,然后齐刷刷面向北方跪倒一片,代表着向大明皇帝的臣服。

“将所献俘虏交于刑部官!”

沈忆宸乃天子特使,这句话就代表着皇帝圣谕,刑部尚书金濂听到后出列,来到案席面前跪下领旨!

“臣,遵命!”

话音落下,早已等候的兵部、刑部人员,把麓川俘虏从边疆士兵手中接过,换上枷锁押往刑部大牢,等待皇帝下旨处罚。

“麓川罪臣乞降!”

鸿胪寺礼仪官又是一声高呼,一群身穿异域服饰的麓川部族,跪倒在沈忆宸的面前。

这群人并不是战时所获俘虏,而是躲藏在缅甸的思机法,向朝廷派遣的入贡乞降使团。

为首者乃麓川头目刀孟永,他匍匐在地,用蛮族语言声泪俱下的诉说着乞降话语。与此同时,站在沈忆宸身后的孟凡,一字一句的翻译成汉话。

内容大概就是思机法描述麓川以及自己的凄惨状况,认为已经“无地逃死”,只求“乞贷余生“,再无反叛之心云云。

言语极其卑微伏小,让在场大明官员无一不是心满意足。这才是蛮夷应该有的表现,日后宣扬教化,奉尧舜之道,此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当刀孟永诉说完乞降表后,沈忆宸并没有代天子让他叩头谢恩,而是站在原地冷漠不语。

这一幕让礼仪官员们都有些不解,理论上为了表示天朝上国的大度,沈忆宸应该说些圣贤教化言语。更有甚者,还会说些宽慰安抚言语,彰显王道仁义。

沈忆宸却一言不发,这是为何?

鸿胪寺的礼仪官,估摸着可能是沈忆宸第一次操办此事,这一下卡壳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

于是来到他身后,悄声提醒道:“沈修撰,应当让乞降使臣叩头谢恩了。”

听着礼仪官话语,沈忆宸却不为所动,而是对着眼前的麓川头目刀孟永问道:“尔等洪武十五年臣服于大明,设平缅宣慰司,如今已过去一甲子,还不识汉话吗?”

可能是感受到沈忆宸语气不善,这个刀孟永结结巴巴说道:“回禀天使,下官略识汉话。”

“能听得懂就行。”

“既然思机法诚心乞降认罪,那为何本人不亲自进京向天子谢罪,是别有二心吗?”

乞降表可谓写的情深意切,刀孟永这番声泪俱下的表现,也可堪影帝之资。

但是这一切诚恳的前提,是建立在麓川首领思机法亲自谢罪的基础上。一个叛臣如今四处躲藏等待东山再起,所谓入贡乞降有何信用可言?

面对沈忆宸的询问跟凌厉目光,刀孟永浑身一颤,他万万没想到会出现这么一幕。

要知道麓川不是第一次玩这招了,算上最初的黔国公沐晟的那次失败征讨,如今就称得上“三征麓川”。

结果呢?打输了就认罪,让大明王朝获得面子,然后积蓄力量卷土重来,再输就又重复上面步骤一次。

如此反复横跳,偏偏大明的儒家官员们,就吃这一套。认为对方每一次乞降臣服,都是宣扬圣化的功绩,压根不考虑边疆战事要死多少人,要烧多少钱!

等到局势糜烂感觉打不动了,就说是“南陲一弹丸之地”不打了,任由割据反叛势力壮大。

这就是大明文官集团的“内圣外王”思维!

沈忆宸不在乎这些所谓的虚名教化,麓川要真的想要乞降臣服,首领思机法就赴京谢罪,否则说再多都是假的。

“宣慰使畏惧天威,又身患重疾,实在无法到京,还望天使恕罪!”

刀孟永回答了一套说辞,其实这都不是新鲜东西,正统三年、正统五年、正统八年……

就跟月经贴一样,每次征讨麓川都说上一遍。

沈忆宸当然无视这种说辞,就在他打算继续威逼的时候,胡濙清咳一声说道:“沈修撰,如仪!”

很明显,沈忆宸只是天子特使,而不是皇帝。他只能象征性的代表皇帝接受麓川的乞降,并不能做出任何决定,这番威逼已经逾矩了!

明宣宗托孤五大臣的提醒,沈忆宸不能无视,他深吸一口气后说道:“叩头谢恩!”

但是沈忆宸这番言语,听到在场士兵们耳中,脸上表情纷纷动容。

因为这才是边疆战士真正想要得到的投降,而不是等过了几年之后,又被征召去西南边陲浴血奋战。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特别是在西南环境中,就算没有战死,也很容易染上瘴气、湿热病死。

这就是为什么明清两朝南征边陲,大多损失惨重的原因,并不是说敌人武力有多强大,而是古时候医疗后勤,根本无法保障大军在原始森林里面征战。

刀孟永与其他麓川番使,北面案席行五拜三叩礼,同时太常寺礼乐声音响起。

乐止,礼成,意味着整个受降仪式结束。

不过沈忆宸却没有转身朝着城楼走去,而是一步步走向押解的士兵面前,朝着他们动容说道:“诸位将士辛苦了,大明何其有幸能拥有尔等勇武之士,开疆拓土之功,必将为万世所铭记。”

“沈忆宸在此代天子与万民,向诸位将士表达感激之情,诸君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荣耀归于大明!”

沈忆宸终究还是没有按捺住内心情感,走到了这群卫所士兵面前表达感谢。

要知道受降礼举办之前,这群将士已经在驿站里面修整了一天,尽量在京师大臣们面前,展现自己良好军容军姿的一面。

但是沈忆宸还是看到了战甲上的破损,兵器上的血渍,手臂上的伤痕,以及那张充满憔悴沧桑的脸庞!

明朝征讨麓川大军中,除了本地卫所外,大多数是从全国各地征调。川贵、湖广、应天,乃至北方九边的战士,他们千里迢迢远赴麓川血战。

特别是眼前这批,为了擒住叛臣首领,正统六年随靖远伯王骥出征,正统九年都没有班师回朝。一直到缅甸愿意交出思任法,他们才得以收兵。

足足四年坚守,证明了大明的武德彪悍,也证明了大明将士的骁勇善战。

这声致谢,他们当之无愧。

只是沈忆宸的言语来的太突然,让诸位将士一时无法消化。

要知道虽然现在武将地位,不像明末那般不如狗,但文贵武轻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就连武将都不受尊重,普通士兵更是被视为刍狗!

他们从未想过会有文官赞扬感谢自己,更未想过这个人是堂堂状元公、天子特使。

沉默许久后,千户王振反应了过来,他高呼了一句明军战号:“大明!”

上千南征士兵们也明白了,这是沈忆宸给予他们的认可跟尊重。

很多人双眼通红,用兵器撞击着盾牌跟铠甲,发出兵戈之声,然后再齐声高呼道。

“大明!大明!大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