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181 三足鼎立 (二合一)

181 三足鼎立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王振为何能做到宦官专权,力压群臣?

除去皇权支持这一因素外,首先得去掉人品这个选项。且不说王振人品本来不怎么样,就算他高洁如圣人,只要还是个太监,文官就不可能被他以礼服人。

接着得去掉学识这个选项,举人在宦官里面自然算超高学历, 但在文官集团里面,连入门级别都够不上,没个进士功名你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人品学识俱不行,光靠美貌估计很难打动满朝文武……

所以王振真正的核心技能,就在于他对人心的把控!

无论是先帝明宣宗,还是后来的明英宗跟三杨, 甚至早期太皇太后张氏都不例外。数代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利核心,都被王振给服侍的妥妥帖帖, 把他视为心腹重臣。

明宣宗朱瞻基是这样评价王振的:“振小心敬慎, 秉性忠良,委以内书堂教学,授宫人书。”

看到没有,就算抛开明英宗亦师亦父的感情不论,在明宣宗眼中王振也是个谨小慎微,恭敬忠诚的亲近心腹,让他去教导太监宫人们读书。

去教书就意味着能获得“老师”的名分,从后世某光头死活不放弃黄埔军校的“校长”头衔,就能理解这个任命重要性,这也是王振在宫廷中掌权的起点。

另外早期太皇太后张氏信佛,经常前往京师功德寺供奉,而且一去还留宿好几晚, 引发了朝野内外非常大的不满跟非议。

王振好歹也是举人出身,同样认为后妃流连于寺庙,不是什么好事情。以讹传讹之下, 甚至会有损皇家名声, 必须得想办法阻止。

他不像文官群体那样, 光靠一张嘴巴去说大道理劝阻。而是令人按照功德寺的佛像规格,仿制了一尊放在后宫之中,并且还让中书舍人用金粉抄写经书放置于两侧。

能用行动去解决问题,王振其实就已经超越常人了。但他最聪明的一点还在于不揽功,做完这一切后让小皇帝朱祁镇去向太皇太后张氏进言。

“母后大德,子无以报,已命装佛一堂,请致功德寺后宫,以酬厚德。”

佛像到底是谁打造的,以太皇太后的权势能不知道吗?

恰恰王振这“低调”的做法,既照顾了太皇太后的颜面,又压制住了后宫在外留宿的非议,更增进了太皇太后跟皇帝的亲情。

有这么一个贴心的太监服侍办事,不被重视才奇怪了。

至于最后的“三杨”,别的不多说,宦官进入内阁这个先例,就是他们给王振开的!

对于人心的极致掌控,只要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 王振往往都会让对方感觉如沐春风,受益良多, 甚至心中引以为知己。

就好比对待沈忆宸,从最开始的殿试状元,到如今的掌军封爵。每一份筹码都卡在关键的时间点,如同雪中送炭一般及时,没有长久的敏锐揣测是做不到的。

更重要王振还情商手段拉满,被沈忆宸拒绝后以他的权势地位硬是忍住没翻脸。相反还曲意逢迎,时不时出手相助一把,打造利益捆绑的既成事实。

如果沈忆宸没有历史的上帝视角,不知道他是个奸臣,将与朱祁镇一起葬送大明王朝的国运。

陡然间遇到这么个权阉“贴心”帮扶,还礼遇有加能达成自己目标,就真的没有一点心动跟感激吗?

说实话,此刻沈忆宸是有些心动的。

他心动的原因不是为了什么高官厚禄,一门两爵。而是明明知道历史走向,想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却无人问津!

冒着革官问罪的风险,去阐述麓川、瓦刺的威胁,结果皇帝不信,群臣鄙夷。甚至夸张一点说,当面告诉瓦刺部也先,他日后将俘虏大明皇帝,估计就连也先本人也不信。

这就是历史的惯性,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局势。

如果直接依附于王振,靠着他的权势防备麓川死灰复燃,压制瓦刺部落崛起,相对来说会轻松简单许多。

但同样沈忆宸很清楚,王振是个极端狂热的主战派。无论之前麓川还是未来土木堡,都是王振力排众议与皇帝达成共识,坚决要征战四方。

一旦依附于他,沈忆宸可以想象在建功立业野心的刺激下,王振绝对会往穷兵黩武的方向发展,想着短时间内彻底剿灭蒙古诸部,达成青史留名的成就。

以大汉、大唐的武德充沛,剿灭匈奴、突厥都是靠着数代皇帝不断分化,才获得最终的胜利。如今蒙古诸部都快要统一了,大明拿什么去剿灭瓦刺部也先?

明太祖、明成祖都办不到的事情,靠“大明战神”明英宗吗?

这样的话,就相当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最坏的结果就是王振不死,明英宗也没被俘,边疆陷入战争泥潭,朝野提前党争内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

到了这一刻,沈忆宸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大幅度的改变历史。

并且他还没有丝毫把握,历史是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还是更坏的方向。

看着沈忆宸久久没有回答,王山脸上浮现出一抹轻视笑容。也不知叔父到底看重这小子哪点,连封爵的筹码都抛出来了,这下恐怕是把书呆子给吓傻了吧?

“状元公,考虑的如何,可别让叔父失望。”

王山半催促半威胁的说了一句,他心中其实已经认定沈忆宸会答应了。

“还望王同知告知王公公,他老人家的厚爱,晚辈感激不尽。但鄙人才疏学浅,恐不堪重任,此番好意心领了。”

在王山诧异的眼神中,沈忆宸终究还是拒绝了。

除了投靠王振本身的弊端外,沈忆宸还要维系着朝堂的平衡。

因为在外界百官眼中,他如今不仅仅代表着自己,还代表着背后的成国公朱勇,以及泰宁侯陈瀛!

土木堡战役之所以能成为大明王朝的转折点,其实军事上的失利,不足以成为决定性因素。后续瓦刺部内乱崩溃,直到万历帝都保持着军事上的优势,打仗完全不成问题。

这与明末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军事力量大幅崩溃,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真正原因在于朝堂三足鼎立平衡被打破,代表武将的勋戚集团垮台,宦官集团被清算,从此文官集团一家独大。

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危害众所周知,明朝历史已经亲身演绎了一遍。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宦官集团一家独大就没问题。

任何势力不受制约,不管它本质是好是坏,最终结果一定是绝对的权利,滋生绝对的**。

沈忆宸投靠王振,某种意义上就绑架了整个勋戚集团,成为宦官跟勋戚的共同代言人。

到那时候,自己就会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不死不休。本来文官集团现在就势弱,杨溥逝世后更无一战之力,有几率被一波给打死沦为附庸。

军政一体的危害,可能还超过文官集团一家独大,那就真玩脱了。

王山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王振抛出如此大的筹码,是为了拉拢沈忆宸。

其实王振真正的目标,是站在沈忆宸背后的公侯勋戚!

光凭沈忆宸自己一个状元公头衔,远远不够格王振去“礼贤下士”。

听见沈忆宸的拒绝,王山立马变脸,语气阴冷说道:“沈忆宸,别敬酒不吃吃罚酒,这世上没几个人敢拒绝叔父。”

“那就托王同知再转告一句,在下初衷始终没变,并未站在王公公的对立面。”

当初在王山府邸面对王振拉拢,沈忆宸就是流露出自己并未站在王振对立面的想法,也与文官集团不是一路人。

今日他再次明确了这个立场,只不过能否让王振接受,沈忆宸心里面没底。就如同王山所说的那样,这个世上没几人敢拒绝王振,更没有连续两次拒绝的人。

不到万不得已,沈忆宸依旧不愿与王振为敌,哪怕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也没关系。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好,沈忆宸你还真是有种,走着瞧!”

说罢,王振起身就拂袖而去。

他性格本就骄横暴戾,如今沈忆宸还敢不给叔父面子,定然不会善罢甘休。

而且不知为何,王山感觉对沈忆宸有一种心理上的排斥跟不爽。可能以往他接触的年轻人,面对自己无一不是毕恭毕敬,偏偏这小子不折腰还装逼!

装逼是要付出代价的,等禀告叔父获得许可后,锦衣卫的诏狱就将多迎来一位“客人”,看你小子到时候怎么哭着认错求饶!

王山阴鸷着脸离开,也是让屋外等候的青楼女子们,给吓的退避三舍,生怕因此而迁怒到自己。

很快沈忆宸也从包厢走出,看着他出现,秦流霜靠了过去关切问道:“沈公子,你可安好?”

“多谢秦大家关心,在下无事。”

说罢,沈忆宸望着这群惊慌的青楼女子,还挤出了一个宽慰笑容。

“沈公子,王同知不是大度之人,日后还望小心。”

鼓足勇气,秦流霜提醒了沈忆宸一句,这句话可能给她带来极大的风险。

“无妨,在下还有要事,就先告辞了。”

沈忆宸不想多说,拱了拱手就转身离去。

望着沈忆宸远去背影,柳儿面露担忧说道:“沈公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知可否化险为夷。”

王山是这里的常客,他在京师恶名远播,一度敢强抢都指挥使妻妾,让大理寺少卿入狱受刑。

沈忆宸这般正人君子,绝对不是他的对手,也不知他们在屋内谈了什么,让关系变得如此败坏。

“还记得当初贺公子设宴的场景吗?会昌伯之子都被沈公子压了一头,他没有想象中那般文弱,柳妹妹你放心吧。”

秦流霜身为花魁,见识自然远超一般伎女,她安慰身旁柳儿一句,眼神中别有深意。

“秦姐姐说的对,柳儿知道了。”

可能是感觉自己内心想法被看穿了,柳儿赶忙低头应了一声,便不再多言。

回到公府,沈忆宸表现如常,与王山会面之事,他谁也没有告知,成国公朱勇也不例外。

毕竟这种事情摆不上台面,目前说出来也意义不大。自己能做的只有静观其变,然后见招拆招。

当然最重要一点,就是今时不同往日,沈忆宸不像殿试之前那般惊慌忐忑,更无性命之攸。

想当初自己小小一名新科贡士,功名前途全部都掌控在王振手中。他真下定决心做点什么,不会比捏死一只蚂蚁难度大多少。

而如今自己三元及第大魁天下,科举功名尘埃落定。可能官职还不太高,但入了翰林院跟东阁,士林名气跟清贵属性摆在那里。

还有就是与陈青桐大婚,事实上得到了泰宁侯一脉的支持。勋戚本就瓜葛相连,联姻更是融为一体。

成国公朱勇掌京师中军都督府,泰宁侯陈瀛掌后军都督府,大明最高军事机构自己两个“爹”占了接近一半。

就如同文官集团高层,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没有把自己逼成阉党成员一样。以王振的智商跟情商,做不到一波打死永绝后患,更不会贸然出手得罪勋戚集团,把自己逼到文官群体中。

某种意义上来说,沈忆宸机缘巧合达成了三方势力的微妙平衡,这也成为了他最大的护身符,敢于在刀尖上跳舞。

一旦哪天这种政治平衡被打破,可能就不仅仅是沈忆宸一家之事,而是天下大变了!

……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忆宸照常在东阁进学历练,就如他预判的那样,王振并没有轻举妄动,一切都是那么的风平浪静。

只是不知道这种风平浪静,会不会成为暴风雨来临的前奏。

八月二十日沈忆宸正在东阁值班,审阅着各地官员上表奏章,然后精简成揭帖呈交给阁老们票拟。

夏日的酷暑加上蝉鸣,让沈忆宸感到有些昏昏欲睡。就在此时廊房门帘被人掀开,钱习礼走了进来开门见山问道:“向北,你是没有注意到礼部公文吗?”

见到是钱习礼,沈忆宸立马起身作揖道:“门生见过恩师。”

公开场合下,沈忆宸用内翰学士称呼钱习礼,现在这种只有两人的私下场合,自然得用上更为亲近的称呼。

行礼过后,沈忆宸才不解问道:“学生愚笨,不知恩师所说的是何公文?”

沈忆宸目前一天要处理几十份奏章,他还真没见过什么礼部公文。而且按照规定,六部公文也不可能送到他这里来揭帖,钱习礼是不是弄错了?

望着沈忆宸这一脸茫然的样子,钱习礼加重语气回道:“麓川受降的公文!”

“向北,你被圣上钦点为天子特使,怎能如此粗心大意?还有几日麓川罪使就要到京,你得组织协调整个受降仪式,不能有损我大明威严!”

受降礼乃军中大礼,规格标准不下于一般的典礼。如遇灭国之战,皇帝都得亲自出面受降,来向天下宣示赫赫战功。

沈忆宸担此重任,却没放在心上,钱习礼真是感到无法可说。

寒窗苦读才结束多久,沈忆宸这就开始懈怠了吗?

麓川罪使要来了?

听完钱习礼的解释,沈忆宸也是大吃一惊,自己确实没有收到什么礼部公文,压根就不知道这回事。

而且按照标准流程,自己身为天子特使,就算失误疏忽了礼部公文,也会有鸿胪寺官员或者内官太监通知。

结果却一丁点消息都没有听到,还是身为礼部侍郎的钱习礼亲自跑一趟告知,这种情况明摆着不正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王振给自己的警告,展现他对于朝中官员事务的掌控能力。

“是门生疏忽了,谢恩师相告!”

沈忆宸向钱习礼躬身致歉,这种事情他无法解释,只能闷声背了这口黑锅。

看着沈忆宸态度良好道歉,钱习礼叹了口气也不好过多指责,于是告诫道:“向北,为官之道要步步谨慎,如若迟到或者错过了受降礼,陛下责罚后果不堪设想!”

“门生谨遵教诲。”

沈忆宸表面点头称是,心中想到的却是“生杀予夺”四字。

“生杀”自己如今能勉强躲过了,“予夺”却依然掌控在王振的手中。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你现在就前往礼部,鸿胪寺跟太常寺官员俱在等候,共同商议受降的礼仪流程。”

明朝一般大型仪式,礼法方面的事情就由礼部跟鸿胪寺共同商定,礼乐方面的事情就由太常寺负责。

其实理论上没沈忆宸多大事,但他身为天子特使,就意味着代表皇帝尊严跟大明国格。这点与后世驻外大使意义相同,决不能容许任何疏忽错误,自然得好好准备学习一番。

“是,门生告辞。”

沈忆宸拱了拱手,退出廊房就朝着礼部方向走去。

当他到达礼部大厅的时候,各路官员均已等候在此,很多人脸上都带着一股愠色。

毕竟炎炎夏日本就容易心烦意燥,沈忆宸身为天子特使却傲慢至极,让众人在此等候良久。甚至是礼部侍郎亲至东阁,才把他给“请”过来。

知道的明白沈忆宸是个特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什么钦差大臣,真是好大的架子!

沈忆宸见到此等情景,也大概能得知众人心有不满。可他有苦说不出,无奈拱手道:“诸位抱歉,是在下来迟了。”

虽然等候的有脾气,但沈忆宸现在可是皇帝面前红人,众官员也只能不情不愿的还礼。

而鸿胪寺卿杨善,却面带笑容来到沈忆宸面前说道:“无妨,吾等众人也刚来不久,沈修撰客气了。”

杨善此人在史书上的评价是“为人圆滑,善于雄辩”。他职业生涯中做过最牛逼的事情,就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靠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硬生生把明英宗从瓦刺接回来了。

要知道明代宗朱祁钰可没真想这个哥哥回来,他就打算让明英宗好好呆在蒙古“留学”,要是实在没啥好学的,就学习畜牧业放放羊都行,反正回不来就好。

所以出使瓦刺这种任务等同于是个黑锅,你完成或者没完成,都有极大概率遭殃。运气要再不好一点,直接惹怒了也先,可能就连自己都得一去不回。

偏偏杨善这个人太能忽悠了,把也先给说的一愣一愣的。在没割地、没赔款、甚至头都没低的情况下,空手套白狼迎回皇帝,堪称开创奇迹。

这么一个长袖善舞的人才,处理人际关系自然不成问题,很合时宜的给了沈忆宸个台阶。

fo

“杨客卿,谢过。”

“客卿”是鸿胪寺卿的雅称,沈忆宸用此称呼,也算是回礼感谢。

“都乃共事同僚,就毋需客套了,抓紧时间商议正事吧。”

首座上的礼部左侍郎王英开口定调道,并且不动声色向沈忆宸点头示意。

此刻大庭广众之下,他也不好过于偏袒沈忆宸,只能找准机会把迟到这一页翻过去。

“是,少宗伯。”

王英是今天在场品阶最高的官员,众人自然得听令。

“对了向北,这次受降贼首,乃西南蛮夷土司。为了防止习俗语言不通,四夷馆派了一名通事过来协助于你,关于蛮夷的不解之处,尽可问之。”

四夷馆是永乐年间设置,专门用来翻译边疆民族跟藩属语言文字的机构。受降大礼免不了要与麓川俘虏对话,万一有些蛮夷不通教化,双方听不懂岂不等于鸡同鸭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四夷馆就派了专门的翻译过来,协助沈忆宸到时候进行沟通。

就在王英话音落下,从大厅角落处走出一名年轻官员,朝着沈忆宸作揖行礼道:“下官孟凡,拜见沈修撰。”

孟凡?

听到这个名字沈忆宸感觉有些耳熟,当对方抬起头看向自己的时候,他瞬间就认出来了。

这个孟凡,就是当初应天小三元庆功宴上,与自己力争华夷之辨的那个教化土司!

可能是抱着当初应天府尹李敏,那种教化蛮夷的优越心态,王英还补充道:“孟通事乃孟养宣慰使思卜发之子,深受我大明圣贤书教化,才改了汉名孟凡。”

“如今麓川平定,受降大礼后孟通事将返回孟养宣慰司,日后定将重教兴文,传播我大明文风!”

相较于在座官员听完王英话语后,脸上流露出一种欣慰自豪表情,沈忆宸可谓越听越心寒。

因为这个思卜发,就是目前在逃麓川首领思机法的弟弟。如今大明杀了他亲爷爷,俘获了部落族人,此等深仇大恨会回去重教兴文?

有些时候沈忆宸真的无法理解,儒家文官脑子里面到底怎么想的,真以为靠着圣人教化就能感动众生吗?

沈忆宸还清晰记得,在应天孟凡说过的最后一句话:“终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会为了自己族人而继续抗争下去。”

孟凡在大明其实就相当于质子身份,你们把他放回去,与放虎归山有何区别?

“下官沐天子之光辉,承圣人之教化,回到孟养后定当永为朝廷之藩篱,传先圣之言行。”

孟凡情深意切的向王英表了一番忠心,只是当他再次看向沈忆宸的时候,表情却冷若寒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