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154 钦点状元(二合一)

154 钦点状元(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正统十年乙丑科殿试阅卷充满了戏剧性,宦官指定的状元人选,却在焦灼之中得到了文官领袖决定性的一票,奠定了最终的胜局。

这一幕如果传了出去,不知会在文人士子群体中,掀起怎样的惊天骇浪。

史书上记载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并且个性恭敬谨慎。哪怕面对吏员小官,他也不会怠慢对方,始终保持着礼贤下士的尊重。

时人对于内阁“三杨”的评价,也是认为杨士奇有学者风度,杨荣有才干见识,唯独杨溥是高尚品德。

但恰恰过于君子风范,谨言慎行。导致杨溥晚年眼睁睁看着王振权势滔天,把控朝政,却没有站出来与之制衡。

在杨溥之后,内阁大臣皆因资历或者能力不足,完全无力抗衡宦官专权,基本都成了“纸糊阁老”。

直到明英宗第二段皇帝生涯开启,天顺朝时期的内阁大臣李贤站了出来,才正式从制度上确定了内阁首辅之位,继承了部分相权。

《明实录》云:事皆处分于(李)贤,首秉国钧!

不过正统朝时期虽然没有在制度上面,明确首辅、次辅、群辅之分。但在权势地位上,还是有了首辅之实。

比如杨士奇就被官员称其为“四朝耆臣,二圣元辅”

元辅一词,有着宰相的蕴意,也暗示着他内阁首辅之尊。

杨溥的最后定调,在殿试阅卷潜规则中,达成了一致通过。却依然让很多读卷官感到无法理解,其中同为阁臣的曹鼐犹为甚之。

曹鼐就是在杨溥去世之后,继承内阁首辅之位的阁臣,并且他还是杨溥一手培养出来的。

宦官王振专权的迹象,其实早在正统初年就已经显露了。他利用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批红”权大肆干政,同时在暗地里面笼络亲信,培植党羽。

只不过当时王振的擅权,引发了太皇太后张氏的警觉,准备下令把他给处死。

结果就是小皇帝朱祁镇的跪地求情,以及内阁“三杨”帮着说好话,才法外开恩赦免了王振的死罪。

至于“三杨”为何帮王振求情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当时属于政治上的“同盟”,共同执掌朝权压制了皇权。

想要完美做到这一点,宫中内官里面必须得有自己人,谁还能比王振获得皇帝青睐?

只是养虎终为患,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崩,从此朝廷之上再无能压制王振之人。

当年他就嚣张至极的把明太祖悬挂于宫门上,那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取下,来向文武百官展现自己的权势跟威严。

此时杨荣已经去世,剩余的杨士奇跟杨溥也不是傻子,王振动作都这么明显了,摆明了日后不会跟文官集团是同路人。

百盟书

估计王振心中想法也差不多,宦官跟文官斗了上千年,什么时候咱家与你们是自己人了?

并且明朝宦官权利说穿了,不过是皇权的延伸,如今自己没了太皇太后的紧箍咒,还傻了吧唧的跟你们一起压制皇权?

当然是弃暗投明,与自己心爱的学生朱祁镇联合起来,共同执掌朝局,开创一段太平盛世,在史书上名垂千古啦。

鉴于此等形势,“二杨”就如同现在胡濙的想法一样,开始布局自己年迈退下来后对付王振的力量。

曹鼐就是杨溥选中之人,从中进士那一刻就开始全力扶植,一步步的走到了内阁权利中枢。

其实不单单是曹鼐,更下一任内阁首辅陈循,同样也是杨士奇挑中的新生力量,甚至他还是杨士奇的族外甥!

可以说明朝极其完善的科举制度,除了为文官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外,也滋生了无数利益小团体。

再加上座师门生、同乡同年等等官场结党手段,小团体就变成了大团体。

明朝前期还好,明太祖明成祖比较生猛,依靠类似于白色恐怖的手段,杀的人头滚滚硬是压制住了文官集团膨胀的野心。

另外还有个勋戚集团的存在,也让文官集团不敢太过于放肆。

到了正统朝土木堡之变后,勋戚集团完犊子了,没有了制衡力量。

宦官集团说实话,出现个诸如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权阉,依靠着厂卫特务机构,还能掰掰手腕。

一旦缺少了顶级领头人物,不管在体量还是质量,没有科举制度的后备人才加持,与文官集团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最多争一时之瑜亮。

其他势力就更不用看了,宗室皇帝自己都信不过,当猪在养。武将脊梁被打断了,后世知名如戚继光这等千古名将,在张居正面前不过门下走狗尔。

到了最后文官集团茫然四顾,真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既然没有了同等势力的对手,那就回顾初心,继续与皇帝斗……

所以就出现了嘉靖、万历两朝各种奇葩事件,斗到最后皇帝也认怂了,干脆消极怠工,老子怕了你不上朝总行了吧?

说实话,这也不行……

文官集团经历过这么多轮战斗,各种利益团体早就成型收不住手了,只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既然没有了对手,那就跟自己斗!

于是分裂成齐党、浙党、闽党、东林党等等派系,开始乱斗不休,这就是明朝最后党争的本质。

就这么斗着斗着,把大明斗亡国了,皇帝斗上吊了,完美收官……

曹鼐身为“三杨”培养的文官战斗人员,有气魄、有胆量,敢于跟王振硬刚。

但是资历太浅、城府不深,严重缺乏斗争经验,导致他根本就不是权阉王振的对手。

这点在殿试之后也显露出来了,读卷官审阅试卷一结束,他就按捺不住来到了杨溥面前问道。

“元辅,你为何要推选沈忆宸的试卷,他可是阉党中人!”

望着曹鼐这番沉不住气的模样,杨溥内心之中有些失望,这恰恰就是他选定沈忆宸的原因。

“沈忆宸真的是阉党中人吗?”

杨溥叹了口气反问了一句,到底谁给沈忆宸定性了?

“不是阉党中人,那为何王振会出手相助干预阅卷?”

为官多年,曹鼐对于王振性格也是有所了解,这人喜好结党营私提拔自己人上位。

相反对于那些稍有不服,甚至与之分庭抗礼的朝臣,王振便会立即用上雷霆手段打击,绝不留情。

沈忆宸如若不是阉党中人,怎么可能得到王振的相助,答案还不够明显吗?

“王振为何会出手干预阅卷老夫不知,但沈忆宸绝对不是阉党中人。”

“如果是的话,这场殿试王振会更早出手,甚至怂恿陛下当堂钦点。”

昨日殿试之上王振与朱祁镇的对话,杨溥隐约也听到了点。

杨溥好歹也与王振打了多年交道,早年间甚至能算是政治同盟,他肯定是比曹鼐要了解对方。

王振近几年权势滔天,行事风格几乎处于肆无忌惮的状态,沈忆宸要真是阉党中人内定状元,早就从各方面施压读卷官阅卷,哪会出现什么八比八的平局。

另外圣上殿试好奇沈忆宸文章,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钦点好机会,王振却没有利用,而是选择了劝说。

基于这两点,杨溥几乎可以百分百肯定,沈忆宸背后与王振并没有达成利益共识。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哪怕王振派司礼监太监,公开助力沈忆宸,想要打造同道中人的既成事实。

却依然没有逃过杨溥的眼睛,直接看穿了背后的本质。

“就算沈忆宸不是阉党中人,那也与王振关系匪浅,元辅为何还要冒这般风险?”

“不如共同推选杨鸿泽问鼎魁首,他乃胡大人门生,为人赤诚,心怀文人大义!”

说实话,曹鼐还是有些无法理解杨溥的举动,与其冒着没必要的风险,不如让自己人上位更好?

却没想到杨溥听到后摇了摇头回道:“万钟(曹鼐字),你错了。”

“我错了?”

这下曹鼐更惊讶了,自己何错之有?

“你好好想想,既然沈忆宸没有跟王振达成共识,为何王振还要选择相助于他?”

“因为沈忆宸……”

曹鼐下意识的想要说出理由,话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顿悟了!

见到曹鼐不说话,杨溥点了点头补充道:“那是因为王振看到了沈忆宸的潜力,认为此子非池中之物,所以才会示好。”

“这种人才,压是压不住的。如若今日我们选择刻意打压,那么来日就算他不投靠阉党,也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你是期望未来多一个盟友,还是多一个敌人?”

说到这里,杨溥脑海中回忆起殿试上,初见沈忆宸文章的震撼。

那份胸怀大道、低调沉稳实属罕见,前途定然不可估量。

王振今日干预阅卷的助攻,更是让杨溥坚定了自己内心想法,才会力排众议推选沈忆宸。

就连一区区举人宦官,都有如此魄力拉拢,自己身为内阁首辅,难道还不如他吗?

“元辅大人老成谋国,下官远不如矣!”

想明白了一切的曹鼐,意识到了自己跟杨溥之间的差距,心悦诚服的长鞠一躬行礼。

“万钟,以后切记谋而后动,思而后定。王振不简单,沈忆宸此子,同样不简单啊。”

……

成国公府的沈忆宸,并不知道自己在杨溥那里,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

相反就算是知道了,估计此刻也只能苦笑一声。

自己现在可没那能力,参与到文官跟宦官之间的战斗,能把眼前高宅大院的子弟内斗打赢就不错了。

府前朱仪的那番话,沈忆宸回想起来总感觉有些不安。

这种不安并不是担心朱佶跟林氏动作,他是对朱仪的监控感到不安。

毕竟现在自己身上隐藏着许多秘密,比如与官府通缉的“反贼”勾结,与海外倭寇合作走私,甚至还有收集王振王山罪证的举动。

这里面哪一桩事情爆出来,都称得上是流放杀头的重罪,就算最后成国公朱勇能保住自己,功名前途估计也得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且说句难听的,当自己没有价值后,成国公朱勇还会力保吗?

这点沈忆宸并无多大信心。

所以第二日一早,沈忆宸就来到了经常与苍火头等人碰面的茶楼包厢,准备询问商量一下对策。

当初叶宗留派了苍火头、郑祥、王能三人到京师送钱,后续沈忆宸让郑祥跟许逢原返回了福建,然后就留了下来处理海外走私的贸易。

王能也被沈忆宸安排前往了应天府,一路护送母亲沈氏来京。

也就说目前沈忆宸身边,仅剩下了苍火头一人,属实有些捉襟见肘。

“沈公子,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苍火头看着沈忆宸这副匆忙模样,首先开口问了一句。

“苍火头,最近这段时间,你有没有发现我身边有什么可疑之人?”

沈忆宸知道苍火头一直在暗中保护着自己,如果身边有朱仪的监视人员,那么他肯定能发现蛛丝马迹。

“有。”

苍火头点了点头道:“沈公子你身边出现过几次可疑人员,不过他们动作非常隐蔽,而且也没有近一步的举动,所以我就没有出手。”

“毕竟现在就我一人跟着沈公子,万一是对方调虎离山之计,我要是离开就中圈套了。”

果然有人监控自己!

沈忆宸点了点头,并没有怪罪苍火头的意思,确实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静观其变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府外有人监控自己,那么府内呢?

沈忆宸当初就是不放心成国公府的人,就连服侍的婢女丫鬟都没要,整个院子就自己跟阿牛两人。

现在看来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算有所警觉做了防备措施。但只要还住在成国公府内,就始终没有办法保证绝对的**安全。

毕竟他不可能让苍火头等人入驻公府,这样做相当于自爆。

不知为何,沈忆宸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书桌上王山罪证的画面。

他隐约有种预感,可能不是自己多想,那份罪证确实被人看见了,而且这个人大概率就是朱仪!

以朱仪的手段,他会做些什么呢?

“沈公子,是不是有什么麻烦了?”

看着沈忆宸面色凝重陷入沉思,苍火头开口问了一句。

“没什么。”

沈忆宸不想影响到苍火头,故作轻松的笑了笑。

然后继续开口说道:“苍火头,你有没有办法逮一个跟踪我的可疑人?”

“有办法,不过那样就无法保护沈公子周全了。”

“没关系,你就按我说的去做。”

“对了,这里有张银票,你再去买两处相邻的院子,僻静些就行。”

说罢,沈忆宸从怀中掏出一张千两银票递给了苍火头。

很快母亲沈氏就要到京师,如今这种局势肯定不可能住在成国公府,并且自己也要搬出来。

另外就是王能也会带着一批人手过来,得安排他们的住处,同时还得考虑护卫问题,所以两间宅院就必不可少了。

“是,小的明白。”

苍火头没有多问,麻利的收下了银票。

嘱咐完苍火头后,沈忆宸并没有返回公府,而是前往了北镇抚司驻地。

既然决定了开始反击跟动手,那么就要以雷霆手段不留后患。

他还打算托赵鸿杰的锦衣卫帮忙,去调查那日晚上与朱佶喝酒的众人,他们到底听到了什么,朱仪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做这种事情,苍火头没这个能力,并且在大明也没有比锦衣卫更专业的。

……

正统十年三月十七日辰时,朱祁镇来到了文华殿,准备听取读卷官们的御前跪读。

杨溥等三名内阁大臣,各执一卷试卷为首站立,他们手中就是乙丑科殿试的一甲前三。

行礼完毕之后,朱祁镇朝着杨溥说道:“杨爱卿,开始吧。”

说实话,御前跪读对于皇帝而言是有些无聊的,毕竟排名什么的都已经被大臣们定好,自己不出意外的话就是挂个钦点的名。

“臣,遵命。”

杨溥领命后,就准备跪下读卷,不过朱祁镇体恤他年事已高,免了跪读这个环节,站着读卷就好。

“臣对:臣闻图治莫急于用贤,用贤莫先于修身。非修身固无以为取人之本,非用贤又无以为图治之要。”

杨溥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此刻朗读起文章来,可谓是中气十足。

这里面除了读卷本身要求声音宏亮外,更多是沈忆宸文章中的圣贤大道,让杨溥感受到了一股文人的浩然之气。

听到这个开头,朱祁镇的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他已经知道这篇就是沈忆宸的文章!

果然自己的眼光没错,沈忆宸才华出众,文采斐然,读卷官们也推选为了状元卷!

随着杨溥最后一个字话音落下,王振把试卷接了过来放置在御案,然后曹鼐向前一步,准备接着往下继续读卷。

按照规则流程,要等一甲三份试卷全部都读完,然后皇帝才御笔钦定名次。

结果意外的状况出现了,朱祁镇完全不按照规矩来。当沈忆宸的试卷刚放置于御案,他就已经提笔亲批,写下了第一甲第一名的字样。

这一幕让在场的众读卷官惊呆了,别说读十二卷了,现在连三卷都没读完,状元就已经钦点出来了,后续流程还怎么走?

看着众人诧异表情,朱祁镇一脸无所谓的说道:“这不就是沈忆宸的试卷吗?既然是众望所归,就直接钦点状元了吧。”

这话出来后,包括王振在内都傻眼了,试卷弥封都还没有拆,就算皇帝你知道考生是谁,好歹也装装样子别说出来啊。

“陛下,要不听完剩下两篇文章再行定夺?”

王振开口劝说了一句,祖宗之法不可变,流程还是要走的。

“不用了,这是朕选中的状元,还是三元六首!”

朱祁镇没有听从王振的意见,而是选择任性了一把。

正统十年的乙丑科,是朱祁镇亲政后第一场正科取士,拥有了完全的裁定权。

他格外看中这场殿试选取的状元,更别说沈忆宸还深得朱祁镇心意,各方面都挑不出任何问题。

此子何需再议?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沈忆宸日后要成为朕的股肱之臣,开创一片太平盛世!

154 钦点状元(二合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