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151 惊世之作(二合一)

151 惊世之作(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回答古代殿试的策问题,其实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把它当做一篇议论文来看待。

首先剖析出题者想要表达的事理,然后发表属于自己的意见,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让人信服。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这篇文章是写给皇帝看的,千万别装逼指点江山、议论朝政,跟个愣头青似的认为整个世界就自己最清醒,能力挽狂澜献上治国良策。

真要这么放飞自我的写,那你得到的绝对不是皇帝一拍大腿,钦点状元喜提股肱之臣。

大概率是被读卷官当做沙币看待,堪称空谈误国的典范,直接就被刷了下去,连文章被皇帝看到的资格都没有。

沈忆宸上辈子可谓有着丰富的国考“申论”经验,面对这种策问题,首先就是剖析明英宗的心里想法,他想要得到怎样的答案。

明英宗朱祁镇是大明的第六位皇帝,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明宣宗朱瞻基。

建文皇帝朱允炆就不说了,没当几天就完犊子,一度被朱棣在史书上给抹除,直接跳过。

明太祖朱元璋跟明成祖朱棣,这两位都能称得上是大明皇帝中的猛人,也是后世继任皇帝的榜样,考题中祖上成就辉煌,主要说的就是这两人。

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明宣宗朱瞻基,这两位在历史知名度上,就要远远逊色于前两人。

不过他们两个在位期间,开创了一个明朝著名的“仁宣之治”,号称历朝历代五大盛世之一。与汉朝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等并列,得到了文官集团很高的评价跟推崇。

这里从死后的庙号也能看出来,“仁”字在古代是儒家认为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宣”字在古代经典里面,圣善周闻曰宣。一般是有所作为,使王朝中兴达到盛世的皇帝,才有资格使用这个字当做庙号。

可以说朱祁镇之前的明朝皇帝,除开建文帝朱允炆,个个都能算及格线之上的明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哪怕皇帝也是如此,轮到朱祁镇了肯定是压力山大。稍微哪点做到不好,就会被人拿出来比较先帝,这种心理状态之下,迫使他急切想要作出一番政绩来证明自己。

某种意义上来说,明英宗朱祁镇的这种心态,与王振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这对卧龙凤雏,才搞出土木堡之变的惊天操作,一波带走大明列祖列宗的积累。

既然明白了朱祁镇的心中想法,那么这道策问题就有了解答方向。

臣对:臣闻图治莫急于用贤,用贤莫先于修身。非修身固无以为取人之本,非用贤又无以为图治之要。

对策虽然不像八股文那般需要首句破题,但是最好不要开篇不知所云,得让读卷官眼前一亮,明白考生所要表达的意思。

沈忆宸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过来,那就是谋求大治没有什么能比任用贤才更重要,而任用贤才的基础在于君主要先修身。

君主不修养好自身,压根就没条件作为选取人才的根本,不任用贤才,又没有办法作为谋求大治的关键。

沈忆宸的这段开篇,看似言辞并不算激烈,颇有些场面客套话的味道。

实则四平八稳,蕴含大学之道,那就是儒家圣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无论是君王还是臣子,想要有一番大作为,首先就得从自身修养做起。屁股歪了,你后面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对,家国天下也是如此。

明英宗朱祁镇的最大问题,就是操之过急,本来年纪轻轻有着大把岁月,可以对北方蒙古、南方土司徐徐图之,结果却总想着一波把对方给打死。

其实有这个想法也不能算错,毕竟奋大明五世之余烈,国力处于巅峰期,操作得当的话是有机会一波搞定。

偏偏朱祁镇硬是搞出个三面作战,连口喘息时间都不给大明将士。土木堡要与蒙古瓦刺部进行决战了,决议亲征到大军就用了几天时间,连兵器都是临时发放的。

后世连个小学生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急也不能急成这样子啊。这种情况下就算不战败崩溃,时间一长大军后勤也必然会出现问题。

沈忆宸知道历史走向,于是用了这个开篇,期望明英宗能看进去,好好提升自己任用贤才,避免大明中衰的出现。

不过就算看不进去,这种蕴含了“修齐治平”的开篇,也立于绝对的不败之地,没有哪个儒家官员敢说大学之道是错误的。

写完了首段开篇,沈忆宸又从《中庸》里面挑选了“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来作为自己后续儒家经典的补充,避免论点太过于单薄。

古代科举考试之所以在后世被人所诟病,除了内容固定、格式死板外,还有一点就在于它万变不离其宗。

哪怕就是跳脱了八股文的策问,儒家经典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就算考生想要证明自己观念,也只能举儒家先贤的例子,其他都不够说服力。

写完了这些,偏中间一段内容,就是拍皇帝马屁了。什么陛下聪明睿智,文武神圣,存二帝三王之心,绍祖宗列圣之统等等。

反正你能想到的新意吹捧方式,都尽量往上面填上几句。

原因就在于这场考试你的身份是天子门生,而不是帝王师,别把位置给弄颠倒了。殿试给皇帝提国策意见要注意用词“委婉”,提完了还得明白自己臣子身份。

天子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所谓的策问不过是对臣子能力考验罢了,哪需要一个区区贡士上手指导。

皇帝不要面子的?

所以歌功颂德这一段必不可少,也算是考生为自己前面的指导“豪言”买单,否则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沈忆宸的答题飞速,让奉天殿内出现了这么一副场景,很多考生还在冥思苦想之际,他卷面就已经密密麻麻一片,感觉都快要交卷了。

“先生,新科会元看来学问扎实,功底深厚。”

处于龙椅之上的朱祁镇,虽然看不清楚沈忆宸写的具体内容,但是答卷上那快要写满的文字,还是能隐约瞅见的。

相比较其他考生,沈忆宸从进入大殿之后就从容不迫,气度不凡。后续答题更是笔走龙蛇,没有一丝的迟疑,显得胸有成竹。

能走到殿试这一步,基本学识肯定是没问题的,不存在乱写一通的可能性。

往届殿试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狂生自嗨,不管不顾直抒心意一番。反正认为自己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能力,就等着皇帝慧眼识英才了。

要么就是真正的才华盖世,对于这场考试游刃有余,才会展现的如此轻松。

沈忆宸如今五魁首在身,离三元及第就只差最后一步,这种科举成绩很明显不可能是什么碌碌庸才、自嗨狂生,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性。

真正的文魁降世,掌控全场!

“陛下目光如炬,沈会元确实卓荦不凡。”

“喔,先生也是如此认为?”

王振认同自己观念,这点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皇帝开口谁敢反对?

但是王振还夸赞了沈忆宸一句,这就让朱祁镇有些意外了。

要知道王振历届殿试,很少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更不会直言夸赞某位考生。

沈忆宸能得到一个“卓荦不凡”的评价,属实有些看重了。

听到皇帝的反问,王振笑了笑,然后躬身回道:“奴婢看过沈会元的诗词文章,确实文采卓越,如今又看到他殿试答题行云流水,想来是有着十足把握,才会下笔如有神。”

“先生所言,倒是让朕愈发好奇沈忆宸所写内容了。”

明英宗朱祁镇与王振的私语,在宽广的奉天大殿中并不显眼,更别说让考生们听到了。

如若沈忆宸要是听到这段对话,估计得惊掉下巴,自己拒绝了王振的招揽,他还在皇帝面前帮自己说了两句好话,这个号称睚眦必报的大太监,什么时候改邪归正了?

其实并不是王振改邪归正了,而是那日在王山府邸对话后,他回去把杏榜翻了一圈,发现招揽其他新科贡士,恐怕还不如沈忆宸!

原因无他,殿内这有机会冲击状元的前十八名新科贡士,大多跟朝中文官重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绝对不可能加入阉党的。

那些出身寒门,背景清白的,对方能力底细如何,王振又来不及一一摸清楚。

招揽个抱大腿的有个屁用,自己缺这种人吗?

而且更重要的是,此时很多书呆子文人,还没有经历过官场的毒打教育,脑子圣贤书读多了一根筋。

对于王振这种专权宦官内心中极度鄙夷,要保持自己的文人风骨,甚至号称与之势不两立,这种人就更加难以招揽了。

选来选去,王振突然觉得还是沈忆宸这小子,符合自己的胃口。

有才却不迂腐,年轻却不幼稚,年少老成就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这点很多官场老油条都做不到。

并且沈忆宸这小子还明确表示了,他不会与自己为敌,也与文官集团不是一路人,这点就让王振很满意。

与其看着“敌人”扶植自己人上位,还不如扶植一个中立第三方,至少不看僧面看佛面,沈忆宸背后还站着成国公朱勇。

勋戚集团武将出身,可是与文官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有成为盟友的可能性。

毕竟自己日后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也离不开这群勋戚武将的支持。思前想后没有其他更好人选了,沈忆宸还算是凑合能用,就便宜这小子了。

站在龙椅下方的读卷官,户部侍郎掌光禄寺奈亨,隐约听到了王振与朱祁镇的对话。

这个奈亨是阉党的铁杆成员,一路抱着王振大腿上位,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翁父如此看好沈忆宸,那必然是有着招揽之意,自己不如再添把火博个人情?

想到这点,奈亨内心里面就热了起来,自己之前咋就没发现,原来翁父看好的新科贡士是沈忆宸呢?

早知如此的话,就应该与之结交打下关系,毕竟年仅十八的会元郎,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话说回来,该如何添这把火呢?

奈亨往朝堂扫视一眼,看到了同为读卷官的内阁首辅杨溥跟兵部尚书徐晞。

明朝为了提高科举公平性,以及制衡读卷官的权利,把殿试读卷官人数扩充到了十七人之多。

这么多人,不可能每人都推选出一个自己心仪的状元吧,终究还是得排出一个位置高低,上下尊卑。

很明显,这个排序标准自然以权利为主,内阁跟六部主官占据着很大比重。

兵部尚书徐晞善于谄媚,也是阉党中人,被王振一手提拔到了尚书之位。想要扶植沈忆宸上位,他是不可或缺的同党助力。

但是光靠着自己两人,意图就太明显了一点,而且也很容易引起以内阁为首文官集团反对,得找一个人平衡下。

这个平衡之人,奈亨选定了内阁首辅杨溥,身为“三杨”中最后一位阁臣。杨溥无论是身份地位、名气尊崇上,满朝文武能与之比拟的不多。

他要是站出来认可沈忆宸,那么状元头衔就是板上钉钉之事。

但问题又来了,这么让杨溥支持沈忆宸呢?

这位可是内阁首辅,文官集团的领头人,想要让他为阉党徇私简直跟做白日梦没区别。而且杨溥博览群书,学识非常恐怖,想要获得他的欣赏认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翁父与皇上的对话夸赞,到底是沈忆宸真有这个本事呢,还是强行吹嘘的?

就在奈亨感到束手无策之际,他却看到杨溥自己动了,开始在考生之中穿梭巡视考场,最终停在了沈忆宸的桌案旁边。

杨溥早年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

因此而得罪了当时的汉王朱高煦,被诬陷关进诏狱,却在狱中勤奋读书,从不间断。

利用十年时间,把经书史籍通读数遍,造就了他极其夸张的学识功底。

学问上有任何弄虚作假之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杨溥此时注视着沈忆宸的这篇策问,开篇的中正大道,就让他感到眼前一亮。

要知道文章很多时候都映射着一个人的秉性,像沈忆宸这般年少成名的士子,大多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很容易想着要靠谏言搏出位,此举可谓犯了殿试大忌!

就算能克制住自己谏言冲动,也大多在答卷中激扬文字,显得过于浮躁跟兴奋。

不过这点也能理解,读书人学成文武艺,不就是为了货与帝王家?

殿试当着皇帝面,自然想着自己的文章能被钦点取中,此等情绪按耐不住,实属正常。

但是在读卷官眼中,你们这群新科贡士可能有些人年纪不一定小,却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从政经验,在官场上属于彻彻底底的雏鸟。

就你这水平,来跟我夸夸其谈定国安邦,别开玩笑了。真放你为官,能治理好一个县吗?

所以很多考生都没觉悟到这点,就想着抓住机会,把自己心中抱负一览无余。岂不知他们这般做法在官场老油条眼中,简直就跟笑话没什么区别。

杨溥继续往下看去,除了开篇观点四平八稳,蕴含大学之道外。后续内容引古论今,切中时政,显示出扎实的经史功底。

并且下笔老练,条理分明,如若不是自己亲眼见证一个个字,从沈忆宸的笔下浮现出来,杨溥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新科贡士所写的内容。

特别是最后收尾的总结,认为皇帝“远足以追配二帝三王之道,近足以光昭祖宗四圣之业”。

这份低调沉稳,完全处于年少轻狂的对立面,太他娘的老成谋国了!

让杨溥自己凭心而论,能有这番觉悟的时候,都是在遭受十年牢狱之灾,经过了一番大彻大悟。

沈忆宸如今才多大的年纪,能与当时年过四十的自己相提评论?

看着杨溥这位内阁首辅,久久站在沈忆宸的桌案旁边没有挪身,这种奇怪景象,让在场的其他读卷官都感到莫名其妙。

莫非是沈忆宸这名新科会元失了智,在殿试答卷中写出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犯忌言论,才会让见多识广的内阁首辅都如此震惊?

抱着这份疑惑,又有一名读卷官悄悄站在了沈忆宸的身后,想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

这一看不打紧,受到的冲击几乎丝毫不弱于杨溥,这种策问文章的深度跟稳重,是一名年近十八岁的年轻人能写出来的?

要是换做其他考试,估计这名读卷官心中就怀疑代笔作弊了。

但是殿试的考题,是皇帝在众多题目中亲自挑选出来的,总不可能当今天子联合作弊吧?

有了第二个,就有第三个,“吃瓜群众”的好奇心是挡不住的。

很快乙丑科殿试就出现了这么一副奇景,几乎所有的读卷官把一名考生给团团围住,脸上表情大多震惊意外。

此时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镇,都有些愣住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沈忆宸又写出了何等惊世之作?

151 惊世之作(二合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