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127 文官培养目标(二合一)

127 文官培养目标(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解元郎,今日秋高气爽,天气没那么炎热吧。”

以胡濙四朝元老的老辣,自然能看出沈忆宸那细微的表情变化。

如果说成国公朱勇在今年初,权势达到了个人的巅峰,那么王振这几年更是成为了天花板级别的存在,满朝文武都得避让三分。

得罪他的后果,下场会更惨很惨。

“回大宗伯,晚辈行路了一段时间,所以有些燥热。”

沈忆宸找了个借口遮掩过去,论城府他自然是比不上胡濙这种官场老油条。但也不能被区区一句话给吓住,简单就让对方看穿自己内心所想。

同时回过神来,沈忆宸觉得那日茶楼对话泄露的可能性不大,否则现在就不是胡濙跟自己这般谈话,而是被锦衣卫给找上门来了。

“既然如此,解元郎就到屋内喝口凉水解解渴吧。”

说罢胡濙抬手示意沈忆宸进入正厅。

“谢过大宗伯。”

沈忆宸拱手致谢,跟在了胡濙的身后走入正厅坐下。

古代的凉水并不单纯是现代意义上的冷水,而是把冰饮也称之为“凉水”。

所以入座之后,仆人很快就端上来一杯冰酸梅汁,这也是沈忆宸来到明朝一年多,第一次品尝到这个时代的冰饮。

不愧是部院大臣,哪怕以节俭号称的胡濙,府上随便一杯寻常的饮品,对于百姓而言也是奢侈之物。

“解元郎,现在凉爽些了吗?”

“清凉透彻。”

沈忆宸放下手中酸梅汁,恢复到了以往的淡然神情。

看着沈忆宸这么快就平稳下来,胡濙脸上带着淡淡笑意点头道:“难怪敢招惹王公公,解元郎确实有几分胆识。”

“晚辈愚钝,还请大宗伯明示。”

这般信息不对等的交流方式,给了沈忆宸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容易让胡濙处于一种掌控地位。

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得开门见山了解对方的意图才行。

“你在应天府与求乐(刘球的字)之女的事情,我已经得知了。”

说实话,当这句话出来,给沈忆宸带来的危机感,比茶馆泄露还要大。

毕竟茶馆骂了声“阉贼”被人听去,至少还能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而自己在应天府与刘婉儿的关系,京师目前除了陈青桐外,就只有周叙知道,胡濙如何得知的?

看到沈忆宸面色凝重,胡濙开口告诫道:“解元郎还是年轻,心中所想都写在脸上了,日后在官场切记要喜怒不形于色。”

“解元郎也毋需担心,老朽是从周翰林那里得知的。”

“晚辈冒味问一句,不知周大人为何会告知大宗伯此事?”

沈忆宸并没有放下心来,因为他想不到周叙要告知胡濙的理由,如果单纯是大嘴巴的话,那就更坏事了。

一个大嘴巴知道自己隐秘的事情,堪称后患无穷。

“翰林官虽然清贵,但却并无多少实权,想要保住求乐之女,周大人只有找老朽出手。”

明代翰林院官员,在没有加大学士头衔进入内阁或者六部前,基本上就是干些修书撰文的工作。想要把手伸到应天府,去护住一名罪臣之女,说实话心有余而力不足。

周叙找帮手沈忆宸能理解,不过他不明白,为何会找胡濙。

“好奇老朽为何会出手帮忙对吗?”

胡濙仿佛能时时刻刻看穿沈忆宸心中所想,还没等他提问就自己先说了出来。

“是的,晚辈感到不解。”

“因为求乐是我的弟子。”

说完之后,胡濙脸上露出一抹苦笑。

听到这话,那一切都能解释的通了,原来他们两个是师生关系。

同时沈忆宸绷紧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至少这意味着胡濙,不会成为自己的威胁。

其实胡濙跟刘球,还不止普通的师生关系那么简单,两人曾经同在礼部共事过,并且胡濙十分看好刘球,还推荐他侍讲经筵。

所谓经筵,就是为皇帝讲论经史的御前讲席,称得上半个帝王师。

要知道能接近皇帝身边,都是多少官员梦寐以求的好事,能为皇帝讲书成为半个帝王师,那好处更是无需多言。一旦给皇帝留下好印象获得赏识,就意味着仕途踏上了一条飞黄腾达的超级捷径。

事实上刘球也是靠着侍讲经筵,进入了翰林院这个“储相”之地,成为了翰林侍讲。如果不是得罪了王振,很有可能日后加大学士头衔,步入六部乃至内阁。

由此可见,胡濙对于刘球是多么的提拔看重,简直为他开辟了一条青云之道。

“晚辈无知,没想到大宗伯与刘翰林乃师生关系。”

“那都是永乐年间的旧事了,你不知也很正常。”

胡濙摆了摆手继续说道:“其实老朽还应该感谢你,如若不是解元郎的相助,可能时至今日我都不知求乐女儿的具体下落。”

“刘翰林乃国士,这是晚辈应该做的。”

“不,世人称赞求乐者数不胜数,如同解元郎这般敢于直面强权出手相助的,却寥寥无几。”

“在老朽看来,解元郎才当得起浩然正气这四字。”

“大宗伯过赞,晚辈担当不起。”

望着沈忆宸这谦虚模样,胡濙却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老朽承蒙先帝信任辅佐圣上,现今已年到古稀,朝堂之事逐渐力不从心。年初向圣上乞致仕不允,也不知还能肩负先帝所托几时。”

“如今杨元辅(杨溥)也处于乞骸骨状态,老朽退下之后,当年的托孤五臣就只剩下英国公一人,恐独木难支。”

“未来朝堂之上,需要解元郎这般文人风骨重振朝纲!”

胡濙没有点名道姓,却已经把话给说的很清楚了。

那就是随着太皇太后张氏驾崩,内阁大臣“三杨”逝去,如今朝堂之上已经形成了王振一家独大,再无压制他的重臣。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正统九年随着内阁首辅杨士奇病逝,杨溥处于半退休养病状态。其他阁臣诸如马愉、曹鼐、高穀等人,都是属于后进之人名望不高,完全无法与王振抗衡。

从而导致宦官势力一家独大,形成了事实上的专权。

宦官专权的危险,相信没人会比文官更懂,毕竟这两大势力在封建时代争斗了不下千年。

如今的内阁群臣能力不足,那么只能把眼光放长远,去考虑培养后起之秀,未来文官集团才能翻盘。

并且这个新人要才华横溢,不能是庸碌之材,还得与宦官王振处于对立面,否则到时候墙头草倒戈一击,那比不培养的危害还要大。

胡濙上书致仕的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年轻官员跟士子中寻找目标,直到沈忆宸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

应天小三元案首、顺天乡试解元,这两大科举头衔,意味着才华横溢。

勋戚之后,还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愿意帮助罪臣之女,意味着大义禀然,不会屈服于王振的权势。

最后就是周叙、王英、泰宁侯等人的称赞,展现了沈忆宸长袖善舞的能力,不会是死读书的呆子。

种种方面考量下来,没有比沈忆宸更合适的培养人选。

“大宗伯的盛赞,晚辈真是不胜惶恐。”

沈忆宸面对胡濙这般露骨暗示,并没有显现出激动欣喜的模样。

相反,他依旧谦虚,甚至是回应的有些冷淡。

原因很简单,就连成国公这位亲爹扶植,他都不想成为成国公府的一块砖瓦。

如今会愿意成为文官集团手中,一把对付王振的刀吗?

就算日后要与王振为敌,那也是沈忆宸站在家国大义角度上去对抗他,而不是背后有着一群文官大佬们操作,让自己成为傀儡。

沈忆宸的这番平淡回应,着实让胡濙有些惊讶,他本以为这种年轻小生的想法,完全在自己掌控之中。

并且最开始的那几句对话,也是胡濙的刻意试探,他就想看看沈忆宸的反应如何,结果也确实不出所料。

为何短短时间之内,此子就如同变了个人般,让人捉摸不透了?

“解元郎过谦了,在老朽看来,当担此重任。”

胡濙更为直白的抛出橄榄枝,他感觉这种好事,沈忆宸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毕竟站在古代的角度上看待,文官就代表着正义,代表着尊贵。沈忆宸科举走的也是文官之道,双方利益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助力仕途为何会不答应?

说实话,沈忆宸也很心动,如果没有历史的上帝视角,成为文官集团的培养对象,确实充满了诱惑。

但是很可惜,沈忆宸知道胡濙正统九年致仕,远远没到他仕途的终点。相反他可能自己都想象不到,未来还有着十九年的官场生涯!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打倒了王振,胡濙也退不下去。沈忆宸头上永远顶着一个,在大义上无法反抗的老前辈!

后世就连街头的小混混都清楚,元老们不退位,年轻人如何上位,沈忆宸会不明白吗?

并且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明的文官尿性,并不是沈忆宸心中真正的文人风骨。不出意外的话在未来,他会与腐儒的理念产生激烈的冲突。

如果自己成为当今文官集团中的一员,日后利益被深度绑定,是否还有勇气跟魄力去变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将来入朝为官后,以胡濙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上疏策略,要求极力打压武将官兵,来保证重文轻武的政策延续下去。

自己身为文官集团中的一员,是该附议还是反对?

亦或者要保障士大夫阶层的权利,扩大文人士子免徭役、免赋税的定额,空缺的税收部分就从泥腿子身上玩命压榨,沈忆宸又该如何面对?

可能有些人会说,既然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目标,自然就得反对这些政策。

但问题是你反对所属团伙的利益,就会被打上“叛徒”的标签,从而成为群起而攻之的目标。

用后世的一句话来形容,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

并且权利这个东西,是自下而上的,孤家寡人就算位极人臣也是个空架子。到时候就算想要拉拢其他方势力合作,也会因为身上“反骨仔”的标签,纷纷避之不及。

甚至可以想象个更极端的画面,胡濙还没有致仕,他身为有扶持之功的老前辈,站出来反对的话,沈忆宸是听还是不听?

很明显,如果日后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这个世界,那么身上就不能被打上任何团体的烙印,更不能让自己头顶还有着一个“太上皇”。

沈忆宸虽走文官之道,但终究与大明的文官集团道不同,不相为谋。

“晚辈尚且年幼,恐难以担此重任,多谢大宗伯厚爱。”

当这句话说出来,几乎是明言拒绝了胡濙的拉拢,沈忆宸决定放弃这条捷径靠自己。

胡濙表面上不动声色,瞳孔却剧烈收缩了一下,表明了他内心的震撼程度。

他真的完全想不到,沈忆宸会拒绝自己的拉拢扶植,明明这是桩百利而无一害的合作。

不过话已至此,胡濙身为礼部尚书,自然也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示好一名年轻后辈。

所以他的语气变得冷淡下来:“看来解元郎是有着自己的想法,那么老朽也就不强求了。”

说罢,胡濙就端起了桌上的茶杯。

端茶送客的意思沈忆宸懂,于是他站起身来,恭敬行礼后就找了个借口告辞。

看着沈忆宸离去的背影,胡濙脸上表情无比复杂,他历经四朝为官数十载,自认识人无数。

今日到了最后,却偏偏没有看穿沈忆宸这个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

离开尚书府,沈忆宸重重呼出一口气,一方面是拒绝了如此大的诱惑,另外一方面,就是胡濙给了他很大的无形压力。

要知道沈忆宸之前深交过的京师官员,只有翰林院的周叙。相比较起来,周叙为人耿直、有着传统士大夫气节,加之对于仕途权势并不痴迷,与他相处不用勾心斗角。

胡濙就完全不同了,每句话背后都蕴含着深意,甚至有着刻意试探施加压力的嫌疑。

而且沈忆宸也不敢像得罪勋戚子弟那般,去得罪胡濙这样的托孤重臣,每句回答都得小心翼翼再三思考。

哪怕拒绝对方的拉拢,也不能让双方关系出现很大裂痕处于对立面。所以这一番交谈下来,并不轻松。

回到成国公府,阿牛看到沈忆宸的脸色不太好看,于是开口问道:“宸哥,你去拜见尚书大人怎么样了?”

“挺好的。”

沈忆宸挤出一抹笑容,内心却高兴不起来。

明明是想着赶过去抱大腿的,结果没想到差点得罪人。

早知道当时脑子里面就不想着文人风骨这些玩意了,老实抱个大腿先躺平下来再说。

“可是我看你好像不怎么好的样子。”

阿牛比较耿直,发现不对直接就说了出来。

“可能是马车坐的吧。”

沈忆宸不喜欢马车的颠簸,这点阿牛是知道的,当初从通州下船到应天会馆,差点就没有把沈忆宸给颠吐了。

“那宸哥你先回房休息一下吧。”

“好。”

沈忆宸点了点头,然后回到自己房间,坐在了书桌面前,脑海中思索着未来走向。

沉默良久,沈忆宸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了“钱习礼”三个大字。

当初在应天府的时候,老师林震着重强调了他在京师的三个人脉关系,让沈忆宸千万别忘记了恭敬拜访。

分别为当年会试座师礼部侍郎王英,房师翰林院掌院钱习礼,以及同乡兼同年老友探花郎林文。

礼部侍郎王英,沈忆宸已经在鹿鸣宴上接触过,并且在对方那里留下了极佳的印象,暂时不用着急拜访。

至于探花郎林文,目前官职为翰林侍讲,跟周叙处于同一个级别,在会试上能帮的忙不多,也可以稍后缓缓。

唯独钱习礼这个翰林院掌院,沈忆宸没记错的话,正统十年乙丑科会试他担任主考官,并且还点中了商辂这个三元及第的状元公。

所以想要在会试中拥有熟脸优势,那么钱习礼就是必须要运营的人脉。

之前沈忆宸并不打算着急上门拜访,因为刚中了顺天府乡试解元不久,处于风头正盛的阶段,外界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

并且鹿鸣宴后沈忆宸还私下拜访过一次周叙,当时他用着不忿的语气,随口谈了几句外帘监考官程富的暗示质疑。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再联系上当时有新科举子发难,提出要看乡试文章,让沈忆宸心中隐隐感觉有些不安。

毕竟自己经历过成国公府舞弊,再加上唐伯虎的前车之鉴,沈忆宸意识到如此高调的拜访主考官,很容易在日后成为别人手中攻击的把柄。

所以他决定把拜访钱习礼暂缓下来,同时选择低调行事,不再引人瞩目。

不过今日拜访胡濙的变故,让沈忆宸不得不选择提速了。原因就在于胡濙扶植自己失败,虽然翻脸成仇、刻意打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他势必会把目标放在其他人身上。

会试不同于之前的乡试、童子试,排名什么的除了荣誉之外,并无多少实际利益。

殿试排名将直接决定未来前景如何,哪怕一个名次的差距,最终映射在仕途上面,都会导致天差地别。

所以沈忆宸必须抢在胡濙扶植他人之前,就打下与钱习礼的人脉基础,保证会试不被关系户挤到后面去。

甚至有可能话,他还想要争夺会元头衔,只有这样才能在殿试中,优先被皇帝瞩目。

那么沈忆宸对于征战会试的准备,就得提上日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