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玄幻 > 周易哲学解读 > 《左传》与《周易》(二十六)

《左传》与《周易》(二十六)

书名:周易哲学解读 作者:周易归来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3-02-07 09:30:46

第六章:解说《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史巫用“春秋《周易》文本”以外的卦书,如《连山》或《归藏》算卦的两卦例

前面已讲述过由这两卦例格式而证明出原创《周易》文本格式,也讲述过这两卦例无论《连山》或《归藏》都是原创《周易》一书之后产生的,因所用的六十四卦名称是用于《周易》六十四文章名称。

我们看这种卦书与春秋《周易》文本内容格式的不同之处,以及卜筮方法。

《左传》中的十三个筮例,有两例的称法,则是“其卦遇《蛊》曰”和“其卦遇《复》曰”。而且这两例所引用的繇辞也不是出于《周易》一书里的句子。这两例是出自《僖公十五年》与《成公十六年》里记载的卦例,这两卦例是不同与《周易》的以外卦书。这种异于春秋《周易》文本的卦书,并与考古上发现的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上的卦书相同。王家台秦简上的卦书,被学界认为是《归藏》,其卦画符号及卦名称与今本《周易》相同,但结构形式及内容与今本《周易》完全不同。这说明《左传》一书里记载的筮例,反映的筮书,仅仅是与《周易》里的六十四画符号及名称相同,而内容不相同的筮书,至少有两种以上,这符合《周礼》中所云的“三易之法”。

我们从《左传》里看到春秋时期史巫用《周易》筮之,在出现的筮例中,已把《周易》里的文辞分割改称“繇辞”,史巫已把《周易》变成卜筮的工具了。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

这是把《周易》里的文辞如同甲骨占卜的那种“繇辞”看待和称谓了。而《左传》里的占卜例子,正是称“繇辞”。如《左传·僖公四年》:“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

这里的“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就是龟占繇辞,是用乌龟的甲壳占卜,即通过灼烧龟甲,令其出现裂纹(所谓的“兆象”),而卜问吉凶祸福。占卜的过程是:命龟(述命),灼钻,观兆判断吉凶,事后验证,刻辞记录后,也要看汇集成册的繇辞来断所占卜事项的吉凶。随着“六十四画符号”逐步演变成神秘符号及“八卦”卜筮工具符号后,史巫见到《周易》一书里有“六十四画符号”,而无视《周易》一书的哲学思想,却把《周易》每篇里的文章句子分割成“繇辞”,而改造成像甲骨占卜的那种繇辞看待与卜筮运用。再如《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这里记载的也是卜,“其繇曰”,是用龟甲占卜来看“繇辞”。如《史记·龟策列传》里记,如何灼龟观兆的方法。龟占有龟占辞,如《左传》里的占卜例子里说的“繇辞”,就是龟占辞。正因“繇辞”是甲骨卜上的 称法,只因甲骨卜产生的很早,而卜筮产生的较晚,《周易》一书出现后史巫模仿占卜所称的“繇辞”,改造《周易》文辞为“繇辞”是受到占卜的影响与启发,筮与卜是有“血缘”的。在《左传》保留的筮例中,已把《周易》称“卦”了,即把春秋《周易》文本称卦书。但《左传》里记载“卦”说也是有渊源的。在《左传》里的十三个筮例中直接称卦书的,是针对《周易》之外的“卦书”而称之。《左传》里出现的十三个筮例中有两筮例是《周易》以外的“卦书”筮之的筮例。

现抄录如下:

1《左传·僖公十五年》:(前645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2《左传·成公十六年》:(前575年)“晋楚遇于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国戚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

从《左传》里的这两则筮例中看到,其称法都是“其卦曰”,并且只卜筮出一卦名称及卦辞,并没有繇辞内容。这是与《左传》里所记以《周易》筮之时的说法不同和卜筮出繇辞内容不同。即以《周易》筮之时说“遇某之某曰”,或其繇曰,也从无出现“其卦曰”的这种说法。显然,说明了《周易》一书之外,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称“卦书”东西,也在用其进行卜筮。

从《左传·僖公十五年》与《左传·成公十六年》这两则筮例来看,是以春秋《周易》文本之外的“卦书”卜筮的筮例。 那么,春秋时期还流行着一种称“卦”的卜筮之书,而这种“卦书”的内容,只有“六十四画符号”及“六十四名称”与《周易》里的符号和名称完全相同,其文辞内容(即“繇辞”)则完全不同。正如晋时发现的汲冢竹书《周易》,《晋书》里记:“《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从“易繇阴阳卦”可推测,这是与《周易》不同的卜筮之书。晋代王隐(约317年前后在世)所撰《束晳传》说,汲冢书中“有《易卦》,似《连山》、《归藏》”,这是指《易繇阴阳卦》似《连山》、《归藏》。这说法正确,所谓“与《周易》略同”,是指六十四卦画符号及名称与《周易》同;所谓“繇辞则异”则是指卜辞内容与《周易》不同。这正是吻合《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的说法。而今考古上发现王家台秦简《归藏》,也正是与《周易》里的符号、名称则同,而文辞则异。由此证实在春秋时期,确实还存在着相同于春秋《周易》文本里的符号和名称,而不同于繇辞的卦书流行着。这种卦书是借着相同《周易》里的符号,而编进去了一套卦辞。这种卦书内容,是只有“卦辞”,而无“繇辞”。这种“卦书”,其结构形式与春秋《周易》文本也不相同。

由此可知,史巫把春秋《周易》文本称卦,是通过有其卦书,而引述过来的称法。也由此而知,将《周易》变成卦学是逐步演变的过程,后来把《周易》称卦,是受《周易》以外的卦书影响而致。

由《左传》里的筮例已知,春秋时期还流行着不同于春秋《周易》文本的“卦书”。那么,这种“卦书”是个什么样的结构与内容呢?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从《左传》一书及出土资料考证,在春秋时期还同《周易》里的六十四名称及符号相同,而编撰成八卦占筮的卦书。

《左传》记载的这两则卦例,其称法与《左传》里记载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称法不同。以《周易》筮之的称法是“以《周易》筮之,遇某之某曰”,或“筮之,遇某之某曰”,唯这两卦例出现的称法是“其卦遇某曰”。而从这两卦例所出现的内容看,是只有“卦名”与“卦辞”,却没有“繇辞”的卦书。

从《周礼》所记的“三易之法”,可知,无论《连山》、《归藏》,或是《周易》,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其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就是说这三部所谓的“易”里,都是有“八经卦”组合成“六十四卦”的卦名称。也就是说这“三易”里都有六十四卦名称和八卦取象。如《左传》里记载不是以《周易》筮之的这两卦例中出现的《蛊》与《复》卦名称,而在《周易》一书里同样有。并且这两卦例中算卦法一样运用了八种物象(即后来给命名的“八卦取象”)。

如《左传·僖公十五年》里的卦例中出现的“《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就是通过《蛊》卦符号的内外卦的“八卦”取象得来的说法。

史巫把《周易》改造成“繇式”结构用于卜筮,无疑是受其另外的“卦书”影响所致。史巫见《周易》里有“六十四画符号”,就将《周易》原初文章分割成“繇辞”用来卜筮,殊不知“六十四画符号”早在甲骨文字时代已经运用了,“六十四画符号”并不是《周易》里的原创,“六十四画符号”演变成“八卦”筮术上的一套符号工具,应是《周易》一书产生以后的产物。因为“六十四画符号”并不是《周易》一书作者的发明创造,而且这些“画符号”原初并没有名称。而恰恰《周易》里的六十四名称,即《乾》、《坤》、《屯》、《蒙》、《讼》等,则与《周易》一书里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虽那些《连山》、《归藏》里与《周易》有相同的名称和符号,只能是《周易》一书产生之后,从《周易》一书里借过去而在其符号名称后编排进去“卦辞”的卦书,因为那些卦书里的“卦辞”与“卦名称”之间,完全没有内容上的关联性。并且那些用于卜筮人事的吉凶的“卦辞”,在史巫眼里编撰的并非理想。尔后,史巫觉得那些卦书里的卦辞并没有《周易》里的文辞更有哲理,以此更能比类联想祷祝求问人事上的吉凶,史巫受其那些卦书的影响,反过来又把《周易》改造成“繇”式的卜筮形式用于卜筮。

《周易》一书早在春秋之前就已产生,而在春秋时期史巫使用春秋《周易》文本进行卜筮,同时还流行着不同于春秋《周易》文本内容的“八卦筮书”用于卜筮。这种卦书,只有六十四卦画符号和卦名称及卦辞,而没有“繇辞”。《左传》里记载的两卦例,即《左传·僖公十五年》与《左传·成公十六年》里的两则卦例,应是属“三易之法”中说的《归藏》或《连山》卦书进行卜筮的卦例。《左传》里记载的两筮例所反映的卦书,是只有卦画、卦名与卦辞,是与后人记述的《归藏》、《连山》卦书体例结构相同。这种卦书的结构形式是:

卦画符号+卦名称+卦辞

《左传》里的两卦例,无论是以《归藏》,还是以《连山》的这种卦书筮之的卦例,但无疑说明了《归藏》与《连山》这些卦书,都是从原创《周易》里借用过来的六十四画符号和名称,变成八卦筮术上的揲蓍成卦的一套工具。“六十四画符号及名称”有《周易》到八卦卦书里的使用,完全变了性。“八卦”筮术就是通过“六十四画符号”演变成“六十四卦画符号”,本来是一套简单的符号记序工具,而演变成一套神秘的卜筮工具。由此所有卦书,也就离不开那套“八卦”符号系统。虽《周易》里有“六十四画符号”,但无“八卦”一说。再说《周易》一书里的六十四篇文章内容与篇名是不可分割,《周易》每篇内容都是围绕着名称展开的政治论述。而无论是《连山》,或《归藏》里的内容(即“卦辞”),与卦名既没有意义上关联,也读不出哲学思想来。而这种卦书,并且在考古上已发现其文本。

1993年,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王家台15 号秦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这批竹简里被研究者认为有《归藏》的东西。这座墓为战国晚期秦墓。从已公布的材料和有关研究成果来看,王家台秦简《归藏》编号者164支,未编号的残简230支,共计394支,总字数约4千余字。在这批竹简中,共有70组卦画,其中16组相同。除去相同数,不同的卦画有54种。卦画皆以“—”与“∧”组成的六联体。卦名有76个,其中重复者23个,实际卦名53个,此外,卦辞也有一部分重复。秦简《归藏》的卦画皆可与今本《周易》对应起来,卦名也与传本《归藏》、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

现将王家台秦简《归藏》里的一些释文抄录如下:

“《右》 曰:昔者平公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神老,神老占曰:吉。有子亓□间□四旁敬□风雷不\/(302)

《鼒》 曰:昔者宋君卜封□而攴占巫苍,巫苍占之曰:吉。鼒之它它,鼒之碎碎。初有吝,后果述。(214)

《师》 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攴占□□□\/(439)\/龙降于天而□\/\/远飞而中天苍\/

《比》 曰:比之木木,比之苍苍。生子二人,或司阴司阳。不□姓□\/(216)

《履》 曰:昔者羿射陼比庄石上,羿果射之,曰履□□(461)

《同人》曰:昔者黄啻与炎啻战\/(182)\/巫咸,巫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189)

《囷》 曰:昔者夏后启卜亓邦尚毋有吝而攴占\/(208)

《井》 曰:昔者夏后启贞卜\/(319)

《丰》 曰:昔者上帝卜处□□而攴占大明,大明占之曰:不吉。□臣体体,牝□雉雉,\/(304)

……”

(说明:“\/”表示竹简残断,“□”表示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卦符号无法打出故略去)

由以上所举例的王家台秦简《归藏》每卦内容体例格式来看,与《左传》里的两则卦例体例格式完全相同。如《左传》里的两则卦例的内容与体例:

1“《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左传·僖公十五年》)

2“《复》曰:‘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左传·成公十六年》)

这种内容与体例是“卦符号+卦名+曰+卦辞”,这与王家台秦简《归藏》里的每卦体例结构完全一样。从对王家台秦简《归藏》内容举例来看,也正是“卦符号+卦名+曰+卦辞”的这种结构形式。

由秦简《归藏》的卦符号来看,与《周易》所用的“六十四画符号”是一样的。当然秦简《归藏》里的卦符号是源于《周易》里所用的“画符号”。因为原初“六十四画符号”是以“十”与“∧”两个基础符号组合的,是以这两个基础符号交替以“六联体”组合成的“画符号”。并以这两个基础符号为“六联体”组合,可交替出现“六十四”个不相同的“画符号”来。而这“六十四画符号”又并非是《周易》里始创。这就关系到《归藏》与《周易》谁先谁后的问题。当然是《周易》在前,《归藏》在后。无《周易》就无《周礼》里所言的“三易”里的《连山》与《归藏》。因为《周礼》里所言“三易”都是“其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说明《连山》与《归藏》里都用有六十四卦画符号及六十四卦名称。这已被秦简《归藏》所证实。而恰恰《周易》里的六十四篇文章里的六十四篇名称,是《周易》一书的始创。因为《周易》里的六十四篇名称与《周易》里的六十四篇文章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凡其它有六十四画符号带名称,而挂(卦)上去卜筮之辞的,都是《周易》一书产生后的派生或衍生出的东西。正如《连山》与《归藏》都是由《周易》一书里的六十四画符号及名称衍生出的卦书。自然无论《连山》与《归藏》都晚于《周易》一书了。并且从秦简《归藏》内容来看,所涉及的神话人物及历史人物来看,其产生的时间与《周易》一书相比就晚的多了。

王家台秦简《归藏》文本产生于何时?笔者基本认同李学勤的说法。

“简本《归藏》有700多片,多有卦画、卦名、爻辞、卜例、故事。通过其中的卜例可以研究《归藏》的时代。这些卜例现在看来都不是真实的。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历史人物。根据现在看到的材料,简本和辑本的《归藏》涉及的人物有女娲、黄帝、蚩尤、丰隆、舜、鲧、夏后启、羿、嫦娥、河伯、桀、殷王、伊小臣、周武王、穆天子、赤乌(见于《穆天子传》)、宋君、平公等。这里面的人都是有名气的。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涉及到了宋君和平公。历史上有名的平公有两个,一个是宋平公(前575—前532)、一个是晋平公(前557—前532)。不管是谁,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后期也就是春秋晚期的人物,可见这种《归藏》是不会早的。有人认为是商朝的《归藏》,这怎么可能呢?从它和易学有关来看,我倾向于认为它是战国比较晚的作品,不可能太早。”(《周易二十讲》廖明春选编 华夏出版社 2008年版)

首先,对李学勤先生在这段话里说《归藏》“多有卦画、卦名、爻辞、卜例、故事”,其中的“爻辞”说法应属表述不当。我们前面对秦简《归藏》的卦辞举例所看到的体例是:“卦符号+卦名+曰+卦辞”。所谓“爻辞”,是《周易》一书被改造成“九·六”爻题后,每卦里有六爻,也就有了六个爻辞的称法。而秦简《归藏》里既没有爻题,也没有爻辞。只有卦画名称之后跟着出现一句或一段类似“卜筮之辞”(其中多是以昔者某某卜例故事),用此种卦书来卜筮,这种卦书里的语句只能称之为“卦辞”。因秦简《归藏》每卦没有分爻,故不能说简本《归藏》里有爻辞,会使人误认为《归藏》与今本《周易》的卦爻结构形式相同。

其次,笔者基本认同李学勤先生对《归藏》产生时间较晚的说法。但李学勤先生对《归藏》认为是战国比较晚才产生出的说法,笔者就不能认同了。既然认为秦墓竹简上的卦书是《归藏》,那么,《归藏》就不会是战国比较晚才产生的。即使《归藏》卦辞里出现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较晚(春秋后期),而一部卦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增添、修改是可能的。像《系辞》不是 帛书里还没有定型,与传世的《系辞》内容不同,这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归藏》确实产生的不会太早,既不会早于《周易》一书,但也不会晚于战国时期。如说《归藏》产生于战国晚期,那么,《左传》里记载的完全类同于《归藏》卦书体例的两卦例,又如何解释呢?《左传》里记载的两卦例的体例结构与《归藏》的体例结构完全相同。《左传》里记载的两卦例不是以《归藏》筮之,就是以《连山》筮之的卦例。故无论《连山》与《归藏》都应是东周时期(春秋前期这段时间)仿《周易》原创文本,而编撰出的卦书。既借用《周易》里的符号和名称,又仿《周易》原初的文体格式,编撰出的一种用于卜筮的“卦”书。这应是卜筮筮术初始的情况,把“六十四画符号”演变成筮术上的工具,编撰进去卜筮之辞,目的是用于占断人事吉凶。无论《连山》或《归藏》筮书,都应是由《周易》原创文本模仿出的卜筮之书。尔后,才有《周易》被改造成“繇式”的过程,再后来又在“繇题”(即春秋《周易》文本)《周易》文本的基础上改造成“九·六”爻题的结构形式。即今本《周易》的定型与传承。即使今本《周易》定型后,卜筮者还是感觉不能适应卜筮人事吉凶的需要,又在今本《周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今本《周易》的卦爻辞后面有增添进去了“卜事之辞”。这应是西汉之前卜筮之书产生,演变的史实。我们今天所传承下来的《周易》文本,是史巫阉割后的《周易》,而不是原创的《周易》。

我们再回顾一下《左传》里的两卦例的体例形式:是“卦符号+卦名+曰+卦辞”

我们再回顾一下秦简《归藏》里的每卦的体例形式:是“卦符号+卦名+曰+卦辞”

无论是《左传》两卦例所反映的卦书体例形式,还是《归藏》的体例形式,均是一样的。即在一个画符号和名称后“挂”上一句“卜筮之辞”,而演变成了筮术上的“卦画符号”与“卦名称”。这种“卦书”里的画符号与名称,无疑是取自于《周易》一书里的画符号与名称。而《周易》原初文本里的符号与名称本不是筮术上的意义与名称。

那么,《左传》记载的两卦例又是如何起卦与算卦的呢?

这种卦书(《连山》与《归藏》)的起卦与算卦方法与前面讲的史巫“以《周易》筮之”的起卦算卦方法其本是一样的。只是在用蓍草起卦时通过十八变得出一卦不去规定“老少数”变繇方法,直接由揲蓍出六个数(单双数)变成卦符号就可了,既得出六十四卦里某一卦,也就得出这一卦的卦辞。算卦时可从这一卦名称的里八卦取象去穿凿附会人事吉凶,或单从这一卦辞内容去穿凿附会人事吉凶,或是用这一卦象及卦辞内容去穿凿附会卜筮所问的人事吉凶。如《左传》记的不是用《连山》就是《归藏》的两卦例,其算卦法,既有结合卦象和卦辞去联想、比类、附会所问之事的吉凶,也单以卦辞内容去比附、穿凿所问之事的吉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