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科技之锤 > 357 忙

357 忙

书名:科技之锤 作者:一桶布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3 13:56:31

“宁为这孩子……思想还是很清醒啊!”

“是啊。”

“对了,那边的媒体怎么突然搞个这么一出?这是想捧杀?”

“捧杀到也不至于,主要还是被宁为弄怕了。大概是在释放善意。”

“释放善意?”

“是的,之前那件事让一些媒体比较被动。几家大公司因为突然曝出的漏洞问题,在产品方面陷入比较被动的局面。这也让很多人不满,CNN在一周内辞退了网络媒体部门两名总监级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对脸书、推特联手封锁官媒官方账号的回应。至于其他媒体大概也被打了招呼。”

“呵……看来未来已经是年轻人们的天下了啊。对了,听说他现在在研究桌面级的CPU产品?”

“是的,华为专门成立了宁思实验室在配合,另外华微精密控股集团通过其子公司天邦科技与华为旗下2012实验室合作,各出资百分之五十成立了硅通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用于智能汽车的总控芯片;华强软件、银河白泽、华为欧拉联合了智能前沿中心实验室正在磋商、打造国产全覆盖操作系统生态,除此之外……”

“停,这些商业化的市场合作暂时就不用汇报了,等他们谈好了,真的做出成绩再说好了。各部门做好引导工作,按照拟定的政策给予足够的支持。到是媒体这边还是消停消停,宁为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需要别人来肯定咱们科技工作者的成绩,最重要的还是给予科研第一线的工作者一个安静做研究的环境。”

“好的!”

“对了,小家伙要评院士了吧?委员会的意思是?”

“大多数都是赞同的,有保留意见的也不好提,毕竟宁为做出的成绩摆在那里,而且学界那些久未发声的大佬们都在私下里穿了话出来,为他站台呢。”

“嗯,不好意思提就好!下次会议你去帮我跟大家谈谈,不要抱着死脑筋,做科学研究不是靠年纪熬上去的,年轻一代能出成果,有破格提拔的通道才是好事。不止是宁为,其他年轻人如果能做出同样的成果也要敢于提拔。只要在华夏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做出突出性贡献的年轻人,该挑的担子还是要挑起来。”

“是!”

“既然今年评定院士没问题了,干脆更进一步嘛,上个学术委员嘛,到了小宁这个层级,在他擅长的方面做一些科研方面的建议,给一些学术咨询跟评议,应该没人会有意见吧?而且委员会有更年轻的血液,对于科研体制的改革跟发展,也能有正面积极的意义,要多听听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跟困难。”

“好的,我会将您的建议尽快跟学术委员会那边沟通。”

“嗯,暂时就这样吧,下一个议题。”

……

“……这种设计感觉会让指令集变得臃肿,我觉得还是得通过别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苹果M1使用了ARM精简指令集,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效率高弹性好,开发人员能够更加灵活的部署和实现高定制化的功能,软件的执行效率和CPU的低功耗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但是大家要注意,精简指令集的缺点是精简之后,很难具备普遍适用性的能力。高度的定制化对于未来的市场开拓而言,将会极大提高适应性成本。除非大家有精力去为所有的设备设计不同的CPU,来满足华夏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所以这套指令集的思路是在X86跟ARM之间,取中间值。”

“一方面我们要追求高性能跟高通用性,要足够的开放,才能被市场所接受;另一方面我们虽然可以适当放弃精简指令集高订制特点,但要保留其单核心执行效率,同时还要在两者之间做出取舍。我不敢说这套指令集是最完美的,但我觉得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做到了让两者兼顾的最大努力。”

“这套指令集我将之命名为Njsy指令集。这些指令集的完整代码希望大家能尽快读懂,接下来我对芯片架构跟设计提出一些我个人的想法。首先大家在考虑CPU设计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硅通管的技术特性。在三维层面,我们可以更优雅的进行SOC布局,将三维优势发挥到极致。”

“我的建议是一、二、三级缓存之外,我们应该设计出统一内存库,让一部分关键信息不需要在经过主板连线进行串行沟通,直接在统一内存库中完成数据交换,一次来解决延迟问题跟访问带宽受限问题;利用三维优势,将不同的核心跟缓存堆叠在不同的立体层级上,一次保证核心跟核心之间,核心跟缓存之间,核心跟内存之间的交换速度,同时GPU核心和CPU核心共享内存。”

“其次,将神经网络计算跟仿生芯片集合进芯片之中,并给其一个专门的计算通道跟层级,关于这方面我已经在指令集的设计中给予了体现……”

……

宁为正对着屏幕向宁思核心战斗团队一点点的阐述着自己的思路跟要求。

整个十月跟十一月,夜以继日的奋战,自家的指令集终于出炉。

虽然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过整个指令集系统已经在三月进行了数天的各种数字模拟,证明了这套指令集的科学性。

当然对于宁思实验室跟其合作伙伴来说,大家的心情大概依然是懵逼的……

主要还是太快了。

对于这些核心人员来说,大家当然知道宁为是九月中旬才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发言支持研究自主指令集的,而不是通过购买或者跟开源平台合作,来构建新芯片的指令集。

在做出决定之后,据说宁为开始设计指令集,华为才开始着手组建宁思实验室,到现在十一月底,两个半月时间,宁思实验室也不过刚刚筹建完毕一个月左右,而且核心团队许多人,还是实验室内部支援过来的。

如果走社招,挖人,这点时间显然不够,校招更不可能,没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不可能直接分配到这种直接出成果的部门。

能够一个多月完成宁思实验室核心团队的组建,还得感谢合作方给予的不少帮助。

然而大家刚刚用一个月时间磨合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开始对宁为之前提供的一些指令集思路开始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这次会议让所有人瞪大了眼睛。

这人竟然单枪匹马的把指令集完成了?

不,也不能说是单枪匹马,毕竟还是有三月智能平台的全力支持,不过真要说起来,三月智能平台给予宁思的权限也是很高的,起码相对于实验室其他项目,宁思实验室提交的计算请求跟数字模拟任务,往往能有优先排序,如果是重复性计算请求跟数字模拟任务即便是被系统驳回,也会同步提供近期的计算结果作为参考。

所以大家是很有信心的。

早早就曾喊出过口号,半年内一定要辅佐宁教授,完成全新指令集的构架跟编译器。

真的,这特么是内部用来打鸡血的口号!

当然这里的指令集可是要用于全新三维硅通管CPU设计的,可跟那些大部分都被市场淘汰掉的妖艳产品不一样,整套指令集跟编译器要体现出优异的性能,要有跟市场上流行的指令集不一样的地方,底层设计总要一些方面比经过市场检验的指令集更为优秀,所以半年时间并不算是特别夸张。

同样大家也需要这段时间来适应节奏,同时还要等待极简EDA那边提供完整的工具链……

然而万万没想到啊,大家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宁为却已经独立将指令集完成了,半年?不存在的,满打满算大概只用了两个月零九天……

于是辅助工作大概要变成学习跟了解。

这个时候大家大概体会到了当年余兴伟协助宁为设计湍流算法的感觉。

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人家却把事情都先做完了。

甚至这个阶段,极简EDA针对三维硅通管大型CPU设计工具还在紧张的制作之中,现在的版本工具链还不够完整。

这大概算是给大家留够了充足的学习时间……

对于宁思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来说,心情大概是极为复杂的。

当然对于华为跟其合作伙伴来说,肯定是极为愉悦的。

研发速度越快,意味着投入的资金越少,不说别的,宁思实验室一线研发人员总计700多号人,加上后勤、行政、财务等等人员近千人的规模总是有的。

购买各种保险跟员工福利,按照月平均每个人头需要支出40K计算,一个月就是四千万的费用,提前半年完成既定任务意味着光是人力支出方面能节省2.4亿的研发成本。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宁为的价值了。

当然站在宁为的角度他也是没有办法。

整个三维硅通管背后的CPU生产设计链条他可以甩手不管,但最初的芯片指令集跟架构设计领域,他是责无旁贷的。而且短期内这件事还真没法完全放手交给别人去做。

偏偏他不管是短期还是中期他都还是很忙的。

首先明年九月他就要正式带手底下的直博生了,这首先需要他抽出一部分精力。

其次到了九月,宁班的孩子大二了,虽然他不需要直接代课,但也要开始关注一下孩子们的成绩了,毕竟到了大二阶段,有竞赛要参加了,燕北大学针对优秀学生的科研培养计划也开正式展开了,他也得想办法给自家几个得意门生更多的指导了……

除此之外,到了年底一些活动他也必须去参加了。

十一月中旬,酝酿了半年的院士增补名单已经正式公布了,宁为赫然在其中,入选华夏最年轻的数学院士,用田言真的话说,头顶上有了院士头衔,接下来有些会议他肯定是推不掉的。

同时宁为还直接被选入了华夏科学院旗下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研究院的成立宗旨是解决华夏战略需求中的重大数学问题,还没法拒绝。虽然暂时没给他安排什么任务,这也是大家都知道宁为最近在做指令集的项目,以后肯定事情会更多。

除此之外,宁为还接到了通知。华科院的学术委员会已经开始讨论将宁为吸纳为正式委员……

得知这个消息大概陆昌斌是最开心的。

毕竟未来不管是各种项目评选能否拿到支持又或者想拿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杰青、长江学者、各类科研奖项评定,等等,都少不了跟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们打交道。

宁为成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加上他自身的影响力跟成就,如果在搭配上田言真的影响力,基本上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大概是没人会公开反对他的意见。

但其实宁为对去审核别人的项目并不太感兴趣。因为权责相适的原则,要去审核别人的项目他就得分出更多的时间跟精力去了解那些项目,然后给出自己的评价。这多少也要分出一部分精力。

所以宁为原本是想拒绝的,但是老田找宁为深谈了一次,暗示宁为同学可以在这个位置上,发挥极大的作用。比如节省许多可能会被浪费的资金,因为他还年轻,而且科研方面的独立性,让他不需要给任何人面子,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他给出中肯的意见。

尤其是他这次加入委员会得到了许多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大佬们的强力推荐,所以宁为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云云。

田导亲自来做劝说,也意味着没法推辞了。

除此之外下个月三月奖第一次对外公布,他要站台;年终跟许多单位的合作,都向他发来邀请函,希望他能去露个面,最重要的是,他本来计划今年在物理层面起码水平要达到对各个理论有所了解,并确定最佳的研究切入点,但现在进度还很缓慢,别说选择最佳切入点了,那点碎片时间甚至根本不够他将整个物理体系粗略的梳理一遍。

这很让人揪心。

他总不好等到明年九月开学之后,还躲在实验室里研究物理学知识,传出去了都不太好听。

想想看吧,带着一帮诚心诚意跟他学数学的直博生,拿着高薪每天还在为选择物理研究切入点发愁,多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但如果能在这之前搞定研究切入点,最好还能出点成果,就能理直气壮很多了。

所以宁为也是很心酸的,为了搞定指令集跟编译器,几乎是没日没夜的工作着,这一点柳唯跟江同学都可以作证,尤其是柳唯,毕竟江同学不太方便证明这些东西……

除此之外,宁为还计划在明年六月跟江同学完成结婚仪式,虽然江同学的意思是一切从简就好,但宁为还是觉得应该给江同学一个过得去的婚礼,毕竟他没打算结两次婚。按照宁爸宁妈的想法,这婚宴还得办三次,宁为跟江同学的老家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宁为现在主要活动轨迹在京城,所以这边也不好省去。

事情一桩桩一件件的堆叠在一起,的确是让时间显得特别宝贵。

就好像现在,好不容易把指令集的工作暂时完成,下阶段的芯片设计工作还没正式开始,又是一堆的事情找上了门。

“真的,柳哥,这两年如果一分钟能变成120秒就好了,时间太不禁用了,对了,下周科学院那边的会议能不能帮我先推了?”

“这个总结会应该是能推了,不过来年一月的工作计划会议以及五月的代表大会,肯定得参加。”

“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说吧,下个月还要出三月智能奖的名单,我的想法是颁奖大会也定在明年三月。”

“宁教授,这些问题都好说,你最好还是先定下来今年过年在哪边过?”

“就在京城吧,今年有点忙,回去浪费时间,把今年过去应该就好了。”

“嗯,那行,回头我好安排。”

……

现在柳唯除了保镖跟司机的任务,越来越像秘书的角色靠拢了。

毕竟这一块比较好用,一些他不想去参加的会议,柳唯这边能比较高效的帮宁为拒绝,如果柳唯这边不太好高效拒绝的会议,大概也是宁为应该去参加的会议。

从柳唯的态度就能快速筛选跟计划好行程安排,自然是要好好利用一下,在加上如果要出远门的话,交通工具本就需要柳唯来安排好行程衔接,所以这也不算太过分。

至于宁为平时研究些什么,柳唯就不会去关心了。

“今年辛苦点,咱们把事情都做完,等到明年过年就轻松了。对了,按照你们那里的习俗,结婚第一年应该去男方家还是女方家来着?”

“宁教授,每年到了年底都有很多事情的,我估计明年你的职务增加,只会更忙。说实话,我觉得您也别管习俗不习俗了,明年直接把两家人都接到京城来过年,才是正理。”

听了这话,宁为下意识抬头看向柳唯,很突然的,他觉得面前的电脑不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