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灵异 > 肆零肆之地 > 第一百六十二章 “错”首次被发现

第一百六十二章 “错”首次被发现

书名:肆零肆之地 作者:周德东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3-02-03 12:12:25

赵一清站在校长办公室里,只提出了一个请求:带个人。

于是,小麦跟着赵一清来到了404。

他们在404里举行了婚礼,双方亲属都没有到场,嘉宾只有同事,证婚人是当时的领导。

时间真快,来到了1990年夏天,两弹一星计划完成后第三十年,改革开放第十三年。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北京已不再是灰砖围起的城池,众多古建筑已经拆除,只有闭合的二环提醒着人们老北京城的范围。一号线地铁在地下轰隆隆地驶过,第一批北漂族从四面八方忐忑不安地来到了这座伟大的城市

那时,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王府井开业,红色的广告牌上写着黄色的大字:不过十元,口味好,哪里找!

那时,**广场已经不让车辆进入了,不过还没有围栏,全靠人工管制。

那时,文工团的青年们是时尚界的翘楚,他们帽子歪着戴,烟嘴斜着叼。冬天,他们穿着过膝的呢子大衣来到什刹海滑冰。

那时,北冰洋汽水放在纸浆上售卖,远远看过去,就像黄橙橙的鸡蛋。

那时,拥有120个车轮的“巨无霸”拖车载着三层楼那么高的转炉,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首都钢铁厂。2010年,这座高炉终于熄灭,转移到了河北唐山。

那时,出趟远门不容易,要在衣服内衬上缝上小口袋,盘缠就装在里面。坐火车是最艰苦也最快乐的事情,那时还没有北京西客站呢,操着不同口音的人汇聚到北京站,绿皮火车一声长鸣,喷出滚滚浓烟,把天南海北的人送向海北天南。哦,对了,那时的北京站就有骗子了,套路跟现在如出一辙,无外乎是钱包丢了回不了家等等

如今,最慢的列车也是四位数,但那时列车编号只有三位数字,且没有字母。绿皮火车逢站必停,什么丰台站、双桥站、通县站乘客在汗臭和拥挤中睡了一大觉,睡得满头大汗,起来睁眼一看还没出北京呢。

赵一清去北京开会,此时正返回东北,他在绿皮火车上晃晃悠悠过了一天一夜,终于来到了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他换了一辆绿皮火车,接着晃悠,驶出平原,又钻进无边的森林中

一辆军绿色的卡车正在火车站等候。

汽车兵朝赵一清敬了个礼,帮他拉起了车厢上的门帘,他爬上去,坐下来,闭目养神。

卡车开动了。

车厢被帆布蒙得严严实实,他看不到外面的景色。

这一年他23岁,已经在核工业404厂工作了整整三年。

他大学的专业是高等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还没毕业就来到了404。

404跟钱钟书写的《围城》正相反,书里说: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而404却是——里面的人不想出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

黄昏时分,卡车终于在配给站停下了。

这是个新垒成的平房,刚刚刷过漆,很鲜艳。外界会定期送来物资,分发人员开着卡车把物资拉走,开到404的住宅区,两个职工把一个个麻袋扔下去,嘴里喊着:“白菜——牛肉——”

这个地方没有客运站,只有配给站。

赵一清来到配给站的背后,在一个低矮的车棚里找到了自己的自行车,他哼着小曲,蹬上车朝家里骑去。

他是那个时代的工作狂,他迫不及待要回到家中查阅一些资料,自行车也跟着风驰电掣起来

1990年的404跟现在截然不同,中心厂区挂着巨大的横幅——“严肃活泼”。高大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喷出紫红色的烟雾,就像晚霞。天刚蒙蒙亮,无数白色的大鸟“哗啦啦”飞上天空,它们“嗷嗷”地鸣叫着,那是大自然的闹钟。《我的中国心》正流行,那是404的起床广播

赵一清还在奋力蹬车。

他骑过了教堂,骑过了忘忧酒吧,骑过了礼堂,骑过了刑场,骑过了办公大楼,骑过了大片的荒地,在主路上画了个优美的“Z”字,终于停到了一处住宅楼下。

他还没有停好车,就听见楼上某个窗子里传来了小麦的喊声:“咋回来这么晚啊?”

赵一清回了句:“火车晚点啦。”

他把自行车斜靠在门口,然后就跑回了家。

家门已经打开了,小麦等在门口,伸出了两条胳膊。赵一清笑着把她抱起来,快步走进了卧室

墙上挂着日历:1990,蛇年大吉。图片是个婴儿的写真,旁边写着:人口素质要提高,优生优育很重要。

赵一清和小麦正在为了优生优育而奋斗

在404工作三年,赵一清从普通的技术员做起,一步步晋升,终于进入了涉核的层面,从此有件事就成了家常便饭,那就是没完没了地签署各种保密协议。

他渐渐了解到,原来就在父亲失踪那一年,勘探人员在404地下发现了一片巨大的空间,类似于溶洞,领导经过研究决定——开发。

于是,404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地下建设过程。

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进入地下之后,所有人都感觉身体发麻。为此,404特意从北京请来了专家,专家经过多次实验,认为那是“触觉消失”,可能是地下空气中含有某种麻醉物质。

实践出真知,这种病症最后被施工工人解决掉了——它们在地下找到了办公大楼附近的那棵“树祖宗”,而这棵树的叶子居然可以恢复触觉。

神奇的是,不管摘掉多少叶子,“树祖宗”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长出来,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源源不断,因此,404人都把它称作母树。

直到1990年,铀提纯工厂,铀检测车间,架着铁轨的实验室除了巨大的反应堆之外,涉核工业的高精尖设备全部被转移到了地下,地上只剩下了发电、被服、纺织和食品加工之类的配套工厂。

虽然赵一清还没有资格去地下,但他见过规划图,地下空间大概呈“Y”字形,404的勘探人员只是重点开发了左侧三角区,正要逐步开发右侧三角区,而上面的三角区并不在规划蓝图中,而且被全面封锁了,上面指示——在科技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禁止一切勘探行为。

很巧,他去北京开会的时候,见到了一位老专家,他正是前来404考察地下麻醉物质的专家组成员之一,赵一清从他口中才得知,当年,自己的父亲就是在“Y”上面那个三角区离奇失踪的。实际上,比起失踪,父亲更像是“消失”,当时救援人员只找到了他的衣服,却没有见到尸体。

这次,赵一清从北京回来之后,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到地下去,亲自去那个神秘的区域看看,查出父亲“消失”之谜。

1995年。

那时候地球上比现在少20亿人,我们中国也没有这么严重的PM2.5污染物。那一年CCTV-5体育频道正式开播,我国正式开始实行双休日。那一年JAVA语言刚刚出现。那一年一个6斤多的新生儿呱呱坠地,他生下来就有点驼背,那就是我了

这一天,404冷却塔的一个工人在作业时发现了一块特殊物质,马上上报了。那块物质的形状很不规则,最长直径143.6毫米,最短直径70.9毫米,重974克。它一直保持着37摄氏度的恒温,相当于人体正常体温。另外,在光照下其内部可见流动的液体,不确定性质,这也导致了它的密度不均匀。通过检测,它只有微弱的放射性,基本是安全的。但技术人员推翻了它是金属的定论,认为它很可能是某种化合物,在极端环境下发生了变态。

不管它是什么,为什么会放热呢?

最开始,技术人员认为它燃点较低,一直在燃烧放热,类似坟地里的“鬼火”,但这个东西的体积一直不见减小,放射性也没有任何改变,这就神奇了。如果摸清它放热的原理,很可能解决燃料问题,进而造福全世界。

结果技术人员检测了一晚上,最终也没弄明白它到底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它似乎不在元素周期表里,就像孙猴子一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最后,他们暂时给它定名为“错”。

404给272发了封电报,请求帮忙。404在东北,272在湖南衡阳,那是个产铀大厂,在核金属研究方面最专业。

得到回复之后,领导立刻派人前往272进行检测,执行这个任务的人正是——陈文晋和赵一清。

两个人从404出发,先坐军用吉普,晃悠了大半天才到达沈阳机场,又坐小飞机来到了北京的南苑机场,再坐军用飞机飞了五个小时,降落在衡阳八甲岭机场

下了飞机之后,有五辆军用吉普车来接他们,全部由荷枪实弹的军人押车,戒备森严。车队沿着湘江一直行驶,经过一片片低矮的棚户区,跨过一条条铁路,终于来到了272厂。

当时是10月中旬,东北很多地方已经下雪了,衡阳的最高气温还在25度左右。一路上,赵一清的衣服越脱越少,最后棉袄变成了T恤。

272厂的大门很像一艘被镂空的大船,一看寓意就是扬帆起航的意思,“船头”写着:国营衡阳二七二厂。

赵一清的第一感受就是震撼——这里厂房稠密,工人和管线一样多,每个人都在忙碌,他们几乎是在奔跑着工作,似乎在这里走路是不被允许的

厂房墙面上挂着标语:军工基石,核电粮仓。

秘书部的两个领导,还有外联组一个叫小张的姑娘早就在厂区里等候迎接了。

小张专门负责272、404、221等“五厂三矿”的外联工作。由于272厂性质特殊,与之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屈指可数,而且往来大多属于秘密工作,因此,外联组是全厂最清闲的部门,只有三个人,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与秘书部撰写组在一起办公。小张的工作更简单,只是过年过节负责给“五厂三矿”的兄弟单位寄寄贺词。

但是自从接到404的电报之后她就忙起来了,碰巧昨天712矿出了点事故,她两个同事都去慰问了,接待404同行的任务就交给了她一个人。

车队来到核心厂房,陈文晋和赵一清下了车,跟秘书部的领导握手,寒暄,然后小张引领他们把保险箱送到了检测室,又带着他们来到礼堂参加欢迎仪式。

除了第一线的职工,其他人都被组织来了。

在仪式上,小张代表272厂赠送给了兄弟单位两双草鞋,它们大有来头——20世纪50年代,272厂开始建设,那时此地还是一片荒地,职工们自己修公路、架电线、建厂房,所有人都光着脚上阵。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年轻人向领导提出“请发一双草鞋吧”的“苛刻”请求,厂领导发动职工利用休息时间捡笋壳,编草鞋,留下“穿着草鞋起步”的佳话。后来,“草鞋”成了272厂的象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陈文晋接过草鞋,鞠躬致谢。赵一清则是个书呆子,他对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不以为然。

接着,小张带着他们来到厂区,穿过嘈杂忙碌的生产流水线,走进了检测室。

这里的光线、温度、气氛都跟外面截然不同,采用了无影灯,把色彩失真降到最低,减少观测误差。还配备了恒温恒湿装置,现在看似乎很平常,在当时却是绝对的高科技。建材可能采取了隔音措施,把外面的噪音彻底隔绝了,非常安静。

检测台旁边站着一个中年男人,肤色很黑,他可是272厂的明星工人,名叫“斗冲”,那是衡阳土话“了不起”的意思。此人的家族世代沾血,祖上三代都是屠户,他的基因里就带着刀,切东西一刀下去不差毫厘。他10岁的时候赶上了那场运动,由于成分不好,全家挨批斗,他一个人逃出来,连姓都隐了,只留下小名“斗冲”。他的刀准远近闻名,因此被特招进了272厂,专门切割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档案上总不能没有姓啊,于是领导就给他取了一个“姓”,叫他何斗冲,“何”和核工业的“核”谐音。

不管技术怎么革新,只要跟“切”有关的工作都会交给他,这次检测就由他操纵激光刀来完成。

检测开始之前,小张出去等了。

陈文晋和赵一清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保险箱,都愣住了,里面空空如也,那块神秘的“错”不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