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奇幻 > 我全家跟着房车穿越了 > 第四百一十一章 脱盲

第四百一十一章 脱盲

书名:我全家跟着房车穿越了 作者:竹瓦七姑 分类:奇幻 更新时间:2023-02-03 00:13:19

张晓瑛有些惊讶,不明白萧景珩有什么事情竟然需要私底下问她。

“安平,我听说你娘亲生的是一对双生儿?”萧景珩问道。

“正是。”张晓瑛点头。

原来二皇子要跟她咨询孕产知识,难怪让其他人出去。张晓瑛想起二皇子妃看着她两个弟弟时落寞的眼神。

萧景珩又沉吟了一下问道:“若是怀了双胎后须得留意何事?”

“须得留意避免胎儿过大,日常饮食多加用心,多吃粗粮……嗯,就是少**米白面,若是孕期无异常,应每日早晚散步运动半个时辰,切不可久坐不动。二殿下若是不放心,安平可五日去一趟府中看诊。”

张晓瑛说道。

“你事情多,我如何好再烦劳你。”萧景珩说道,想了想他又问:“我听闻安阳是跟着你学的医术?”

“正是,她学的很好,有天赋又努力。”张晓瑛答道。

在皇家,不同的娘肚子里生出来的兄弟就是天生的对手,这位二皇子殿下跟萧元锦他爹应该也不例外。

现在萧元锦他爹虽然没了,但这位跟萧元锦的关系明显不如太子跟萧景烨亲近,这一点从他对萧元锦的称呼中就能感觉出来,张晓瑛不打算掺合他们之间的事情,所以也不建议二皇子妃到安和妇幼保健院去做孕检。

万一有点什么事,萧元锦可不得冤死。

“殿下不必客气,安平本来就是大夫,上门看诊本来就是我的工作,如今我也没以往那般忙碌了。”

张晓瑛看萧景珩默然不语,便又开口说道。

“如此便劳烦你了。”萧景珩说道。

“无妨,安平告辞了。”张晓瑛再次向萧景珩行礼辞别,出了屋子。

“安平郡主,那旗座应设置于何处?”工部的陆大人问道。

他们一直候在门外等着张晓瑛。

这国旗是新鲜物事,他们此前亦从未在建筑物里增添这些,也不知是否有何禁忌。

“就安置在这场上的尊位,当然也不能在最正中,一般在主建筑前不远处。”张晓瑛答道。

其实张晓瑛也看不出哪里是尊位,但是她是知道古代建房子是讲究这些东西的。

“您看此处可否?”陆大人问道。

他手指在图纸上,刚好是张晓瑛之前总觉得少点啥的位置。

“如果不犯别的忌讳是可以的。”张晓瑛答道。

这座学校建设张晓瑛一家捐赠了硬化地面的所有水泥,她实在是难以忍受她的弟弟们读的小学一下雨就满地泥浆,还捐赠了屋顶的明瓦,本来张晓瑛还想捐赠玻璃窗的,她爹提醒她:“皇上的孙子们上课的课室都没安上玻璃呢!”

张德源如今成了皇帝孙子们的老师之一,每三天给他们上一节科学常识课,已经成了最受皇孙们欢迎的先生。

因为如今前方打仗,为了显示皇家俭朴节约全力支持前方将士,连皇帝的勤政殿都没换玻璃窗,别说他孙子们的课室了,只是换了好些玻璃明瓦,倒也明亮了许多。

既然这样,那世家勋贵平民百姓家子弟上学的地方自然不能先用上玻璃窗。

从礼部回家,张晓瑛绕到后园子给京京开的门进院,因为正门外的胡同正在铺水泥硬化路面,东西两府的外院也分别铺了一半,过两天再铺另一边。

京城的小朋友们对京京的热情不减,自从回了京城,卫靖再没为京京的伙食花费过一分钱,此刻小朋友们又在排队等着给京京送上自己的吃食。

“大妞姐!”眼尖的三妞先看到了张晓瑛,飞扑了过来。

张晓瑛接住她,捏了一把她肉呼呼的小脸问道:“京京今日乖不乖?”

“乖,今早是我第一个喂它喝奶的。”三妞美滋滋说道。

京京喝的奶都是先从那三头山羊身上挤出来,再倒进一个茶壶里让它吸茶壶嘴,三妞所谓的喂它就是把手放在茶壶上,护卫在旁边提着茶壶。

他们一家跟几个侄儿到了有些日子了,三妞原本因为没能入读锦珲希望学堂有些闷闷不乐,结果看到京京把什么都忘到了脑后,加上家里也有跟她年纪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每天过得都很开心。

张德进夫妻俩虽然也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到了京城才知晓侄女儿竟然又被加封成了郡主,看到她出入都是护卫围拱着,一开始在她面前竟然有些唯唯诺诺,过了两天后看她还是与以前一般无二才又自在了起来。

他们一家子都进京了,最小的儿子张六郎三岁多刚好跟蛋蛋也能玩到一处,大儿子张四郎到京城前张德源就已经联系好了书院,现在已经让他上学去了。

因为他们到的时候张晓珲已经去了前线,另外几个到了年岁想要跟着张晓珲从军的二房三房的子侄暂时让他们跟着护卫们一起吃住训练。

张德进来了京城主要负责张家的庄子,庄子什么样的张德源已经在信里跟家里人说过了的,因此他倒也没有太过意外,反而是这两座宅子让他大开眼界。

他家处在穷乡僻壤的北地宅子都没有这般大,关键是这么多座院子没有一处是泥坯,连茅房都是青砖灰瓦,珲哥儿和瑛姐儿倒是真有大出息了!

他多少都有些疑惑,珲哥儿有出息他有心理准备,这孩子小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不是个安生的,只瑛姐儿一个被祖母宠着碗都不洗的小娘子,究竟是何时变得如此能干,难道就是在邺城她外祖父家住着的那段日子突然就变得能干起来啦?

这能干可不是一般的能干,不然皇帝怎会连着封赏了两次?而且出入皇宫见皇帝就跟到隔壁邻居家串门似的想去便去。

不敢想,莘庄的乡亲们若是听闻侄女如今的情形定然说自己是发大梦,老爷子没准还得拿拐棍敲他让他醒醒……

而张德进媳妇叶氏虽然不识字,性格也内向一些,但是有她来了陈灵秀的工作一下子轻松了不少,但是在张家不识字还是不行,许多事情都是要写在黑板上通知大家。

“舅娘,这个念额。”陈灵秀在抽空教叶氏学拼音,识字后才知晓了识字的方便,如今张家就没有一个人是文盲,就连奚三娘和大有娘子都认得日常经常使用的字了,不然都看不懂张晓瑛写的菜谱,而且她们还不光能认,还会写,每天都在饭厅前的黑板上把今日菜单写出来。

这样的黑板张府里有好些个,护卫们的宿舍前一个,上面写着排班人员名单,或者是第二日行程安排,外院最显眼的地方有一个,写着府里准备要做的事情,需要注意的事项,好比这两日进行的地面硬化工程,就提醒大家水泥地面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踩上去。

而且如今世面上也有粉笔铅笔鹅毛笔销售了,当时张晓珲在莘庄给妹妹做铅笔和鹅毛笔的时候喊了村里人帮忙,如今这两样也是村里的销售商品,慢慢的也就流传出去了。

至于粉笔的配方张晓瑛更是广而告之,因为朝廷如今把降低文盲率纳入了地方官员考核标准,每个村口都挂着一块大黑板,上面写着好些常用字,没有农活时村长就召集村民在黑板前认字。

朝廷定的脱盲标准可不太低,农民需要认识一千个常用字,能简单算数,若是以往认一千个字不容易,但如今有了拼音就好多了,不过如今拼音还没普及得那么快,因此几个月下来,整个大乾的庄子脱盲率最高的地方又是邺城莘庄,朝廷的奖励是整个庄子减免当年一半赋税。

没办法呀!拼音编撰的人员之一就在莘庄的村办学堂当校长,试想大乾哪个庄子有这般的实力呀!

这么一来,每当识字时间一到,莘庄的村口黑板前聚集的不光是自己村里的人,还有许多外村的人也组团来了,莘庄的人气越来越旺,许多人花钱也要在莘庄落户,庄子里的小郎君小娘子们都成了邺城媒婆手里的香饽饽。

柳泉胡同口正热火朝天地拌着砂浆,但是干活的还不如站着看的人多,京城附近的泥水匠几乎都来了,因为前些日子在南市的一座不太长的木桥朽坏,有人找到京城主管道路维修的部门,提出由他们免费给京城修一座新桥,使用的便是这种灰浆,那桥面又宽又平滑,甚至为了避免太滑还在那面上划了小凹线,而且第二日就可行人,如今过了七八日也能行车了。

泥水匠们一个传一个,有跟那日修桥的李师傅相熟的人听说了柳泉胡同这两日要使这种灰浆修路,大伙便都过来观摩学习了。

“李工长,此种灰浆何处有售?”有泥水匠问正在调配灰水比例的李路远。

李路远如今成了张晓瑛手下的修路主管,他最近做的事情便是尽快熟悉水泥在不同配比和各种状态下的性能。

这灰浆使用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了,就是不知价格几何。

“暂时还无可售的,如今卫国公府在修铁路,生产出来的都需要先满足铁路所需,下月应该就能买着了。”李路远答道。

有了雷管爆破组的帮助,进到煤矿的路完全开通了,已经有部分的路基平整好了路面铺好了碎石,就差摆上枕轨铺上轨道了。

他这辈子竟然修筑了这样的一条道路,实在是太幸运了,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条大量用到铁的路呢!

“铁路?何为铁路?竟有用铁铺就的道路么?”有好奇的工匠问道。

“不是铁铺的路。”李路远答道,又被人打断:“先别管铁铺的路啦,李工长,这水泥灰浆和沙石比应是多少?”

另一人问道,他手上拿了一个小本子和一支铅笔。

“不急,这灰浆出售时会有详细的使用法子。”李路远答道。

“这灰浆是如何做出来的?”又有人问道。

他们拿到手上仔细看过了,没人能看出是什么制成的。

“我亦不知,即便知晓是何物制成,只怕各位也制不出来。”李工长说道。

“为何?”有人问道。

“那烧制水泥灰浆的大窑是转着的,便是制造这大窑一般人也制不成。”李路远说道。

他先去了一次工业园区看到了回转窑震惊不已,便明白这水泥灰浆很长时间内都只能由安平郡主的工坊制出来了。

“转着的大窑?”有人惊讶地问道,“是窑炉吗?”

“就是窑炉,水泥就是在那窑炉烧制出来的。”李路远答道。

众人默然,这么好使的水泥灰浆若是自己可以造出来,便就不必花钱买了,可一听到烧制的窑炉是转着的,也就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盼着这水泥灰浆售卖时价钱别太高。

“爹,您今天怎么没上班?”回到正院正想去房车工作的张晓瑛看到自家老爹在书房愤笔疾书。

“我现在就在上班,皇上让我组织的赴少数民族地区任职干部培训班,明天就开课,所以我暂时不用到翰林院上班了。”张德源头也不抬说道。

“少数民族地区”是张德源的说法,大乾的官方文件就两个字,“夷区”。

“您上回不是说大乾要办官员行政学院吗?太子亲任校长,筹办好了吗?”张晓瑛问道。

“这就是官员行政学院的一部分工作,只是这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训工作更急迫,谁都没想到南诏这么快就平定了,现在干部缺口比较大。”

张德源答道。

据皇上跟他说的是,几乎都没怎么打南诏王就自己跟卫国公提出退位了,那南诏的属地可不小,各级衙门都需要人员进驻。

张晓瑛虽然不想打扰老爹工作,但想了又想还是忍不住跟她爹说道:“您能不能跟皇上建议,尽量让少数民族地区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这样咱们大乾的民族文化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她知道皇上经常传她爹去谈话,虽然并没给她爹明面上的职务,但明显是越来越倚重了,这官员行政学院就是在她爹的建议下筹办的。

而且她爹越来越忙,锦珲夜校的工作课程也没空再上,反而是她自己去兼任了数学老师。

张德源停下手中的笔看着闺女:“这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跟着形势调整,哪有那么简单的。”

“那他们的建筑房屋什么的可得尽量保留,不然就太可惜了。”张晓瑛说道。

现代时国家对古城的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就因为完好留存的古城太少,毁掉容易恢复难,后人想到那些被毁掉的精美建筑只觉得痛心疾首。

确实可惜,站在南诏王宫前的卫国公也这么想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