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奇幻 > 表哥万福 > 第572章:还愿

第572章:还愿

书名:表哥万福 作者:犹似 分类:奇幻 更新时间:2023-02-03 00:06:11

五城兵马司负责京里的治安,百姓排队挡道的事,让五城兵马司的人过来维护一下,也能说得过去。

男子沉着脸,掀了车窗,就见了一帮褴褛,破烂不堪的乞丐,发了癫往前跑。

一边跑,还一边说话——

“听说虞府的米铺,要连舍三天的粥米,每天一个时辰呢……”

“虞府这几年经常舍粥,可真是心善……”

“可不是吗?虞府有一位菩萨心肠的老夫人,教养了一个有善心的孙女儿,不光经常舍米送粥,听说还在京里办了一个善堂,收容了许多孤儿寡妇。”

“你是说窈心堂啊,这个我知道,这位虞大小姐不光收容他们,还特意请了先生教他们识字读书,红女活计的……”

“……”

“虞大小姐”,“窈心堂”之类的话,就听了一耳朵,男子总觉得“窈心”这两个字,似乎打哪儿听过,一时却又想不起来。

不过,总归是和虞大小姐脱不了干系。

男子转头问了身边的伴从:“虞大小姐闺名叫什么?”

伴从方才打听消息的时候,虞府一应相关的人事,也都打听了一道:“姓虞,名幼窈,是虞大人的嫡长女,这两年来,在京里头颇有才德名声,早些时候,压过了宁远伯家的陆五小姐,成了京兆第一美人。”

因虞大小姐低调,也不常在外走动,京兆第一美人这称号,也有不少人各执一词。

不过,现下宁远伯下了大狱,宁远伯府名存实亡了,陆明瑶成了罪臣之女,自是不能跟虞大小姐相提并论了。

这么一说,男子对“虞幼窈”这个名字,知道的也就多了,顿时来了兴致:“原来是她啊,三年前在长兴侯府的花会上脱颖而出,得了皇祖母的青眼,不光赐了一块宫绦,还夸她美心曰窈,窈心而善德,母妃之前也提过她。”

从前宁远伯府张扬,他在宗室的宴上,见过陆明瑶几次,华贵美艳,是随了宫里的陆妃,京兆第一美人也是实至名归。

压过了陆明瑶的京兆第一美人啊,真想见一见呢!

伴从点头:“正是她!”

男子轻轻把玩了手中的黄澄澄的玉扳指:“听说这位虞大小姐的母家,是出自泉州谢府,她今年多大了?”

伴从连忙道:“左不过十二三的年岁,具体不清楚了。”

女儿家的庚岁,都是极**的事,除了大体日子外,旁人也不会知晓,尤其是出生的时辰,外人更是不得而知。

男子手里的折扇掀了车帘:“走,下去瞧瞧去。”

伴从有些犹豫。

男子嘻笑了一下:“怕什么呢,本宫今儿是微服出来的,旁人也认不得本宫。”

璜玉龙首腰带,龙首与蛟首十分相似,不仔细地凑近了,着眼瞧,旁人也分辩不出,只当他是哪家宗室的贵人。

虞老夫人并不知道,她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身为官家之女,有些事儿是逃不掉,躲不开的。

到了四月初八,沐佛节这一日,虞幼窈换了一身素净文雅的淡青衣裳,带上了这段时间抄写的佛经,就去了安寿堂。

虞老夫人让柳嬷嬷摆了膳。

祖孙俩简单用了早膳,江姨娘就过来了:“老夫人吃斋念佛,为家里修德,为后辈修福,这是我们这些做晚辈的福气,这段时间也抄写了几篇《金刚经》,并香油钱,烦劳老夫人供奉到佛祖面前,也算是敬了一份诚心。”

说完了,就递上了手里的匣子。

柳嬷嬷连忙上前接过。

虞老夫人满意地点头。

江姨娘又从嬷嬷手里,接过了另一个匣子,递给了虞幼窈:“老夫人在宝宁寺,为谢大姐姐点了长明灯,便也抄了几篇《妙法莲花经》,悼念一二。”

“有心了。”虞幼窈笑着接过了匣子,转手交给了春晓。

等到了垂花门前,姚氏也带了抄写的佛经和香油钱,在垂花门前等着。

将东西拿给了柳嬷嬷,姚氏亲自扶着老夫人上了马车,一直目送马车出了府门,这才回了二房。

到了宝宁寺,祖孙俩先去厢房安置妥当,虞老夫人就带虞幼窈去宝殿上香。

虞幼窈想到三年前的今日,她在许愿菩提处,满怀虔诚地许下:“愿表哥,恶疾自去,百病皆消,远离灾祸,一世荣宁。”

三年后的今日,虞幼窈再临宝宁寺,看着眼前佛光普照,普渡众生的塑金佛祖,从前许下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虞幼窈阖上眼睛,双手合掌,念了一篇《金刚经》,最后:“蒙佛祖垂怜,信女愿望才得已实现,今日特来还愿。”

这时,虞老夫人已经上完了香。

虞幼窈上前燃了三支香,虔诚地拜了三拜,插到香炉里,就从荷包里取了两张银票,放入香油僧手里的金钵里。

香油僧垂眼:“阿弥陀佛!”

虞老夫人瞧了一眼,一出手就是两千两,可真是大手笔,却也没说什么,捐菩萨,多少也不算多。

虞幼窈扶着祖母,出了宝殿。

路过签筒时,虞幼窈就又想到了三年前,二月初七那日,虞府一大家子,一道上了宝宁寺。

她因一时好奇就抽了一支签。

是上签书荐姜维:“欲求胜事可非常,争奈亲姻日暂忙,到头竟必成鹿箭,贵人指引贵人乡。”

解签的僧人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是因祸得福之象,诸事营谋吉利,虽有意兴变,到底安然,若问用事,只近贵人。”

“鹿”这个字,有非一般的意义。

最早是用作地名,黄帝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地,最终一统天下,其后黄帝带领先民在涿鹿定居。

只因逐鹿之地鹿鸣呦呦,自然和谐,又是玄牝之门,利于繁衍生息。

龙之角,谓之鹿角,是权力的象征,商纣王建鹿台,并不是荒淫无道的建筑,而商王朝宣示天下主权的象征。

之后又有了《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古往今来,这个“鹿”字,都意指百姓,君王轻易不用“鹿”之一字,文人墨客的笔墨,就更是少有用“鹿”这一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